鸣梁式吹嘘


还记得《举起手来》里面那个骑猪小队长和罗圈腿小兵吗?天朝的影视作品曾经很流行把侵华日军恶搞成一帮智商捉急的瘪三,这样处理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嘲讽侵略者,但实际上很蠢,因为堂堂天朝七尺男儿们居然和一帮侏儒智障足足打了八年,哦……不对,是十四年,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么?后来编剧导演们学乖了,开始懂得还原历史真实,把日寇强大的一面展现出来,可众多玻璃心的小伙伴看完又觉得味儿不对了——咱大天朝的兵怎么这么差劲啊?上万人连支侦察兵都打不赢?叫咱们以后如何在歪果仁面前抬起头来呢?
对于历史上长年被异民族欺负的国家来说,拍“抗战”片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因为能拿出手的干货实在不多,老是胡编恶搞骗骗小粉红还可以,可要忽悠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可行不通,因此编剧导演们只能把历史上少有几次“大捷”不停地翻炒,直到天荒地老。

隔壁的韩国对于拍抗日剧也很发愁,比起天朝他们被日本人欺负的时间更长也更惨,别说后来还成为了日本人的帮凶,每每翻起历史书恐怕都会羞得无地自容。于是唯一一位能拿得出手的李舜臣就成为了韩编们的救命稻草,各种电影电视剧把他捧上了天。到了现实社会就更加夸张,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要冠上李舜臣的大名,比如李舜臣勋章、李舜臣奖章、李舜臣铜像、李舜臣硬币、李舜臣大桥、李舜臣驱逐舰……就差没把他老人家尊为国父了。
2014年,一部以李舜臣为主角的大制作电影《鸣梁》在韩国上映,撇开史实等因素来说,这部电影作为古装战争片不管是高潮迭起的剧情还是震撼火爆的海战,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再加上几位主角出色的表演,《鸣梁》刷新了韩国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即使在中国上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头号反派来岛通总登场的时候,伴随着低沉和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一位穿着与武田信玄同款盔甲的武士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地出现在友军的视线内,跟在他身后的是打扮怪异但列队整齐的步卒,还有那密林一般、上面清晰地印着来岛家“折敷三文字”家纹的旌旗。来岛不管是初次登场,还是在鸣梁的海战中,气场都相当强大。
而且早在他出现前,电影就做足了铺垫,原本准备大举进攻的日军被远在千里的丰臣秀吉下令按兵不动,于是引起了几位主要将领的猜测,风传是秀吉派来了一位可以打败李舜臣的“秘密武器”,吊足观众们的瘾,对日史不了解的观众大概都会认为这个来岛通总一定是丰臣秀吉麾下“六大蛇首”或“八大军头”之类的玩意。

而事实上,这个来岛先生不过是个“Small Potato”而已……
公元1590年,当“天下人”丰臣秀吉在形式上统一日本后,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和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以“攻唐”为名出兵朝鲜,并动员了全国的大名,组织了三十多万的大军。大军共分为七个军团和两个预备队,每一个军团的司令要么是占有几国的大领主,如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要么是亲信级别的武将,如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光他们自己能动员的兵力就达数千人甚至是一万人。而在这些军团长麾下的大名也不是省油的灯,比如隶属第四军团的岛津义弘,他也带了近万人的部队,其他如宗义智、大友义统、蜂须贺家政这些都有六、七千人。

至于那位“秘密武器”先生——来岛通总,他是隶属于福岛正则的第五军团,手下才六百人……对,您没看错,六百!这可不是因为他小气或故意保存实力,来岛领地的总石高(禄米产量)也就一万多而已,像德川家康、前田利家这些超级领主连手下武将的封地都比他多,动员兵六百人对他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若说来岛先生是“Small Potato”似乎也冤枉,作为著名的村上水军的一个分支,在秀吉征服四国和关东地区的战争中,他作为海军部队的一员还是立过战功的,不过和其他知名武将相比就逊色不少。

话题回到《鸣梁》,为何要把这位来岛先生提拨为反派一号呢?主要是因为他爱担任先锋,即打头阵的干活。要知道武将要增加领地,最好的方法就是立下战功,看看《功名十字路》里的山内一丰也是由一两万石的家底奋斗到成为土佐一国的大名,相信来岛先生也有此理想吧。在鸣梁一役中,擅长水战的来岛担任水军将领藤堂高虎的先锋,结果堕入了李舜臣设下的陷阱而被击毙,成为了整场侵朝战争中唯一战死的大名。
所谓大名者,按那个时候的说法,领地石高数达一万以上的武士才能被称为大名,也就是说这位来岛先生是一位刚好够资格被称为大名的人,在大名俱乐部里是一个不入流的家伙。在这一场持续了六年的战争中,比他更牛的大名一个没挂。套用现代的话来说,日方的指挥官只挂了一名排长,其他同级和同级以上的指挥官全部毫发无损,回到故土后还分裂成两派打了一场被称为日本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关原会战。由于摆上台面的真相实在是太难看,于是《鸣梁》就把来岛通总塑造成丰臣秀吉的秘密武器、日本海军的救星,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作战能力都远胜其他同僚,似乎只有打败这样的牛人,才能衬托出李舜臣的伟大。

鸣梁海战会被韩编们青睐的另一原因是在这场战役中没有明军的参与。对于玻璃心的韩国人来说,被日本人完虐固然丢脸,而更丢脸的是在这场卫国战争中主要还是靠隔壁明朝的援助。丰臣秀吉的野心之所以会膨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前期的战争实在是太过顺利了!在釜山登陆的十五万部队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了平壤,国王逃往明朝求救、俩王子被俘,除少数地方外国土全面沦陷。收到捷报的秀吉自然大喜过望,竟天真地认为日军强大得可以征服世界了,于是命令加藤等人攻入中国境内(今略明地),然而当他遇到延边附近的女真部落时才发现边境里外完全是两个世界,于是放弃了进攻明朝的战略,以“平安道战果未定”为由返回朝鲜境内,之后再也没有踏入明朝境内半步。
可以说当年若没有明朝的参与,朝鲜就算有一百个李舜臣也铁定亡国,倒不是说李舜臣没有真材实料,而是当时朝军的整体素质实在太差,这跟抗战时期的中国很相似,难道那些出身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的军官指挥能力都不如日军将领吗?可士兵的素质跟不上咋整?


《鸣梁》将海战的规模放大成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岛通总一战死,藤堂、加藤等人就仓皇逃走,接着一帮朝鲜水兵呆在船仓里大吹其牛。而韩国史书更是称鸣梁一战歼灭日军八千余人(一说九千余人),击杀敌方主将(排长来岛通总算主将?那军长藤堂高虎算什么?)己方只伤亡了三十余人(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战后有效地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最终迫使其撤退。李舜臣在鸣梁以少胜多是事实,但说歼灭敌方八千多人显然是胡扯,因为当时进攻鸣梁的日本海军不过七千人左右,就当你团灭敌方,多出的一千人从何而来?

李舜臣巧妙地利用退潮的时机,使来岛的先锋船只被事先埋在浅海的铁链和木桩阻拦,因此遭到朝鲜水军的围攻,这一妙招确实值得记上一笔。但事后寡不敌众的朝军最终还是选择撤退,随后跟来的日军主力部队则攻克朝军的右水营和占领珍岛,完成其支援陆军的战略目标,因此说鸣梁一战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路实属无稽之谈。

真正称得上决定性战役的是一年后的露梁海战,这场战役同样有李舜臣参与并且在该战中英勇牺牲。在拍摄《鸣梁》期间,韩方已透露会和中国合拍《露梁》,不过直到今年似乎还未有开拍的消息,估计是韩编们正在纠结着。因为电影要是如实反映明军在战役中的作用,恐怕会伤害韩国网民们脆弱的自尊心;可要是刻意贬低明军,万一激起天朝网民的愤怒,闹得电影没法到中国上映圈钱那就亏大了,毕竟拍大投资的电影还是得顾虑一下海外票房的收益。因此像露梁这样的题材着实不好编,搞不好就成了猪八戒照镜——里外不是人。


总之,鸣梁海战于朝军来说确实是一场胜仗,但值不值得大书特书,那就见仁见智了。这令我想起《洪兴十三妹》里面一段很有意思的情节:话说“基哥”在一众洪兴社马仔面前大吹自己如何勇斗东星社的高手,听得一众马仔露出各种崇拜的表情,结果被同行的“太子”当场踢爆——那人只是司机……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