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互联网语境下电影评价体系的特征及中国电影体系的发展策略

2023-11-21 16:26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一、电影评价体系

主流电影评价体系是电影与社会文化进行联接的主要方式,以及这种连接背后的权力关系的体现谁“有权”对电影的品质和影响做出评价,以及这种评价行为与话语以何种方式作用于电影行业的结构,始终是分析电影的社会文化角色的重要“征候”。另一方面,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在过去二十年间带来了主导性电影评价权从精英评论界向普通电影观众的转移,进而也在相当程度上“迫使”电影的叙事和美学做出特定的“转型”以迎合大众趣味。常见的电影评价体系包括电影节、网络评分等。目前,中国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影评价体系,多方面挖掘电影的价值,为电影创作机构、电影制投公司、电影宣发机构、观众等产业链上各环节提供服务。

二、互联网语境下电影评价体系特征

1.从观影方式上看

流媒体播映和阅听终端的私人化正在成为主流,这也就意味着观影经验日益脱离影院、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显著的社会性语境因素而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经验”。

2.从表达途径上看

发达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成熟的移动信息终端令观点获得了广阔而多元的传播渠道,观影者的表达不必阻塞于单一、固化的专业媒介,因而必然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3.从影响效果上看

有关电影品质的信息反馈机制较以往远为灵活和畅通,因而大众的声音便前所未有地"反向"介入了电影的生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电影文化的精英美学结构。

三、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发展策略

1.政府层面:建立特色的声望评价体系

不论是表彰型电影奖项抑或是竞赛类电影奖项,电影奖项的评选者、颁发者与电影奖项的获奖者、入围者都是宏大声望体系的一部分。 首先,一个优秀的电影节应该明确品牌定位,构建主体话语,比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和评审倾向于将电影节和奖项打造为具有实验精神、个人主义、创新独立的品牌,因此在影人的选择上也更偏向于具有先锋艺术精神的新锐导演,这是构建和巩固自身价值及审美体系的重要步骤。 其次,电影节也应该积极与产业联动、对接,让艺术文化与商业元素在此碰撞与交融。例如在第3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中国电影论坛等学术活动作为电影节五大主体活动之一开展,其中“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板块"设置了"共构大电影市场”“打造新时代的科幻电影”等单元,与当下的产业热点进行对接。

2.产业层面:明晰主体职能

作为直接面向受众的电影售票平台,猫眼、淘票票等掌握着海量的受众信息,这也使其必然地具有电影评价的功能。所以,在线票务平台既是电影现金流的入口,更构成了大众舆论场域,它们在电影评价体系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然而近年来,手握用户资源的在线票务平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第三方”,而是与制片方、发行方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关联。因此,网络水军、数据造假等行业乱象不断影响着行业生态,更影响着大众对电影的认知与评价。所以,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线票务平台应该明确自己的产业位置与行业身份,主动将影片评价功能交给第三方机构管理,以此形成多方牵制,推动形成更自由、开放的大众影评空间。

3.受众层面:培育观影群体,拥抱多元声音

在观察、分析主要由豆瓣网所引领的新电影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行业利益与规制话语等范畴存在的内部张力。然而,正是由于缺少具有充分严肃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评论界,大众化的评价体系才能以如此直接的方式迅速占据主流。在这个意义上,通过“不干预"的策略和宽松的成长体系,豆瓣对中国网络独立影评人群体的“培育”,其实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评价体系的建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不仅有豆瓣平台,像藤井树观影团、大象点映等众筹平台、自媒体平台同样担负着建立多元电影评价体系的功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流动的经验与下沉的话语:数字时代的电影评价体系- 常江 - 当代电影 - 2021

影视热点 | 互联网语境下电影评价体系的特征及中国电影体系的发展策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