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新疆棉花谈物联网智慧农业发展新契机——LoRa

2021-04-21 16:54 作者:泽耀科技  | 我要投稿

近段时间来,新疆棉花遭受国外服饰不公正对待的新闻,激起了同胞的愤慨和抵制,各大媒体、社会人士也在争相为新疆棉花站台。

 

乌合麒麟的一幅画,辛辣的点出了欧美媒体的伪善,也反映了欧美他们自己的棉花种植史,才是一部充满了黑奴血泪的压迫史。

贼喊捉贼、刻意抹黑、阴间剪辑、闭眼编故事等西方舆论惯常使用的伎俩,我们早已熟悉。


3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还在例行记者会上展示美国黑奴被强迫采摘棉花与中国新疆机械化采摘对比照片。更有力的证实了,有关中国新疆强迫劳动的指责是不存在的。

按下情绪和行动不表,新疆棉花真实的耕种和生产过程,也值得我们去更多的关注和展现。

 

在过去,全人工的农业工作确实是辛苦耗费体力、且收入微薄。

举个棉花采摘的例子,一株棉花上上下下可能有几十个棉桃,成熟的棉桃就是棉花。但棉桃成熟的时间却不同步,之前棉花的采摘会主要靠人工也是这个原因。采棉人的工费大概是2.5元/公斤,一群人背着袋子进入棉田,今天采下刚刚成熟的一拨,过几天再去采新成熟的一拨。

所以一般来说,一亩棉花田一年能带来1800元左右的收入,1600元的成本中,大部分都是人力成本,实际每亩也就能挣不到200块。

可能你会想,工业时代的种植收割,为什么不用大规模收割机器呢?

实际上用机器收棉花来节省人力成本,早就已经尝试过的方案了。

单纯从成本来说,采棉机的确会便宜很多,一公斤棉花只需要5毛钱,比人工的2.5元/公斤要划算得多。

但因为棉花成熟的时间不同步,采棉机一次性收上来的棉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最后在市场上也卖不出价。

也就是说成本虽然降低了,但收入同样也降低了,对于棉农来说,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买卖。

 

但是现在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却进入了一个轻松、且收入丰厚的智慧时代。

像新疆棉农生产棉花时的智能化应用,就有超出我们传统想象的水平。

例如新疆一家农业科技领域的创业企业,无人机和农业机器人在他们2/3的棉田已经投入了使用。棉花什么时候能成熟、收获如何,都能提前一个月知道。

 

而早在2018年,新疆1/4的棉田就逐步实现了智能化。而在2021年的今天,更有2/3棉田享受到了智慧农业带来的实惠。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新疆棉农,从播种、到施肥、打药、打落叶剂、再到收割,都借助智能化机器来完成的话,不仅省事省力省时,每年的利润还会比全人工利润高6.5倍。

也就是说从200元/亩的利润涨到1300元/亩,一户1500亩的农田,在去年的利润就能达到200万元


那么从人工到智慧农业的跃迁是怎么做到呢?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精准农业的概念,用数据来管理农场运作,研发和配备可以承载数据的农业用具。由于当时的硬件条件还不够成熟,智能网络尚未建成,精准农业的设想暂时搁浅。

但经过40年的发展,随着智慧农业在实际场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和完善。

这下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LoRa。

LoRa为代表的低功率广域网(LPWAN)在全球范围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LoRa是一种基于扩频技术的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作为一种开放式的通信标准,农场的专用网络到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状态监测等,都可以使用LoRa系列的产品。

而且因为采用直序扩频方式,不仅抗干扰性强,接收灵敏度还高。

加上优秀企业的LoRa模块链路预算优,单个节点可以覆盖几十公里范围,同时还满足了低功耗需求。

像LoRa在智慧农业的运用——智能大棚,可以建成农业传感设备自动监测环境:

利用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大棚温度、养分含量、pH值、二氧化碳、空气温湿度、气压、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再基于LoRa传输协议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平台根据环境数据实时调控温控系统、灌溉系统等;高清晰摄像云监控平台——采用高清晰摄像头监控大棚内蔬菜生长实景,实时了解大棚内的蔬菜、人员情况;大棚设备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控制系统与云平台实现一体化联动,实现远程自动化管理;智能大棚农业监测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大棚内的环境数据、监控视频、传感器状态、设备远程控制、人员管理等,工作人员登录手机App也可以远程随时随地查看育秧大棚的各项关键数据。

智能物联网农业系统提供监控和调整的能力,可以一目了然地提供指导。

国外一个居住在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席林,与八十多岁的父亲一起经营了一块约为7 900亩的田地。

农场只有这父子二人,没有雇用任何工人。

即便在最忙碌的时节,席林也只需要农场上那一套智能农业机械设备和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轻松高效地完成整个农场的所有工作。

席林的这些设备都配有卫星导航系统和自动驾驶功能,他可以在驾驶室里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机器会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工作。

并且整个工作的进度随时都有记录,西林甚至可以远程监控。

他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管理农场的人,在全世界,像席林这样的农场主越来越多。

如果每一寸土地都拥有完备的智慧农业理念来进行开发,传感器的运行的数据都被集中收集起来,并且进行分类和有效利用。那在未来,农业将和工业一样,与信息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大数据运作。

这样的智能农场将创造更大的产量,节约更多的成本,真正实现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的目标。



让传统农业进化成智慧农业,从提出到实现,我们仅仅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可让一些伪善狭隘的人类拥有脑子,我们花了数十万年,却依旧还任重道远。

 


从新疆棉花谈物联网智慧农业发展新契机——LoRa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