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触碰“底线”,问题不断,这种网红零食“跌破三观”?

2021-11-30 09:37 作者:中食财经  | 我要投稿



“恶搞零食”,以有趣之名,吸引着消费者。但目前来看,此类零食正在试图触碰道德底线,且大都类似“三无产品”,从精神和身体双层面侵蚀着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消费者们。


近日,深圳的张女士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疑似“计生用品”的盒子,张女士仔细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一种“恶搞糖果”。


据张女士表示,22号中午,她在找钥匙时,无意翻到儿子放在床头储物盒,不料被吓了一跳。张女士觉得,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储物盒里为何有避孕套。随后儿子用手机,搜出相关图片,她这才知道,是所谓的“套套糖”,是以情人节的情趣礼物,愚人节恶搞零食等名目在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一些买家秀的照片中发现,此类低俗的所谓恶搞零食包装上,往往没有备注生产厂家等信息。由此来看,这些“恶搞零食”在传播不良信息的同时,食品安全性亦不能得到保证。


01

”恶搞零食“走向低俗化


可乐形状的糖、金元宝状的巧克力像个小西瓜一样的泡泡糖……小时候的趣味零食成为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但如今,趣味零食似乎“变味”了,“姨妈巾棉花糖”“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等,在商家宣传其趣味性的同时,已经背离了“趣味”一词的真正含义,违背了社会良好风尚。另外,涉及主要消费群体为中小学生,该类零食的盛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对此“趣味零食”的如此转变,大多数家长认为,对于此类产品,他们几乎都表示“不想让孩子接触”,其中李女士非常担忧,“现在孩子都会用手机购物,都会接触短视频,万一看到了怎么办?”她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禁止此类商品的生产。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网红”产品进行整治。资料显示,在江苏省苏州市,“恶搞”糖果占据不少网红零食店货架的C位,一些消费者在购买时忽视它们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信息,给不法商家带来可乘之机。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对部分网红零食店开展专项突击检查中发现,有两家店铺售卖的29种、503件“网红”零食存在问题,大部分是“恶搞”糖果。其中,有8种、181件产品的外包装上没有标注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者信息等标签标识和成分配料表。


02

网红不该是”低俗“代名词


三无产品+不良诱导,低俗零食把健康消费与道德边缘化。但逆势发展终究不是企业的经营之道。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宾表示,“网红”绝不能沦为三无产品的“遮羞布”,“玩梗”也不能成为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免罚牌”。这些所谓的恶搞食品,食品安全成问题不说,低俗、露骨的外观和包装,不仅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还违反了相关法律。


据《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广告法》第九条第7项和第8项也规定,产品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


从食品安全方面来看,生产售卖的食品标识应包括标签、说明书,用以说明食品基本信息、特征或属性,以便消费者对购买产品进行基础判断。另外,据《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经营者要对其提供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


对此,有心理专家表示,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处于教育的契机。若低俗食品当成是一个时尚,对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误导,家长等方面应及时尝试介入引导。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则需要执法部门、企业等合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零食市场的良性发展。


触碰“底线”,问题不断,这种网红零食“跌破三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