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十六计-混战计(四)

2023-03-19 10:41 作者:Konan1512  | 我要投稿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兑下乾上之象:指履卦。《易经·履》中说:“柔履刚也。”这里含有以柔克刚之意。

  译文:不直接面对敌人的锋芒与之抗衡,而是间接地削弱它的气势。也就是说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转弱为强

  出处: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想让水不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了。

  战例:【刘备夺取汉中】

  本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使水停止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运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切断敌人的供给来源,从根本上动摇敌人的军心和士气,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后一举战胜敌人。尤其是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决不能正面硬拼,而应该以柔克刚,避其锋芒,削弱其气势。在古代战争中,粮草是关键和重中之重,所以运用此计时多在粮草上做文章。到了近现代,“薪”的范围更加广泛。

  按语:“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挡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意思是说:锅水沸腾,靠的是一种力量,也就是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迅猛而不可挡。柴草是火的灵魂,是发火的基础,其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但是,柴草本身却不凶暴,即使碰到它也不会受到伤害。因此,强大的力量尽管无法阻厄,而从气势上使其自行瓦解的妙招,还是有的。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要向敌发起进攻,士气低沉就主动退出战斗。”削弱敌军士气的办法,就在于巧妙地运用政治攻势。

  1.先治本后治标。任何事物都分为“标”(枝节、表面)和“本”(根本、本质)两个方面。只有先找出根本,从根本入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2. 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破坏了某事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将会对这一事物造成致命的打击。

  3. 攻心为上。 “夫战,勇气也”,作战主要凭借的就是一股士气。士气虽然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我们不能或者不愿与敌人比拼实力时,可以转而攻气-对敌人展开强大的心理攻势,从内部瓦解敌人,削弱其气势,乱其阵脚。敌人自乱军心,我方便能毫不费力地取得胜利。

  4. 以柔克刚。 硬碰硬往往会两败俱伤,当必须保存实力时,不妨用柔和的办法去制服刚强的敌人,这样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意思是人要顺应天时去安排作息,向晚就应当入室休息。随,顺从。)

  译文:趁敌人内部发生混乱,利用其力量虚弱而没有主见这一弱点,使敌人顺从我,就像人顺应天时到了夜晚就要入室休息一样。

  出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战例:诸葛亮【草船借箭】

  本义:“混水摸鱼”又写作“浑水摸鱼”,本义是趁着水浑把鱼捉走。比喻乘乱捞取利益。

  用到军事上,指的是当敌人内部出现混乱的时候,趁机抢夺利益或夺取胜利,这是一种乱中取胜的计谋。

  按语:“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在动荡不稳的局势中,总是有几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同时存在。弱小者联合谁与反对谁的态度都没有明确,敌方又都受蒙蔽而没有察觉,我方则应毫不犹豫地顺手消灭他们。兵书《六韬·兵征》说:“全军多次出现恐慌,军心不稳。又因高估敌情而心怀惧怕。互相传闻,说泄气话。谣言四起,听信假话。不畏惧军令,也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怯弱的表现。”凡有这些的目标,都应趁势夺取。就像刘备能取得荆州、西川那样,那都是因为施用这一妙计的缘故。

  “浑水”二字是运用此计的必要条件,可分为两种情况:水本来就浑浊,我方抓住机会“乱而取之”;水本来是清澈的,我方故意将水搅浑,再趁乱“摸鱼”。两者相较,自然是后者的难度大,因为更多时候,没有那么多可乘之机,光等待是没有用的,得自己主动去创造,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然后见机行事。就计策而言,“浑水摸鱼”要比“趁火打劫”更具有谋略,因为它要求指挥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原文: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xun)而止蛊。(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这里指暗中转移兵力,防止敌人造成危害。巽,退让。蛊,惑乱。)

  译文:保存阵地的原形,进一步完备作战态势,使友军不怀疑,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我方却乘机秘密转移了主力,安然躲过了战乱之危。

  出处:《元曲选·朱砂担》第一折:“兄弟,与你一搭儿买卖呀,他倒过个金蝉脱壳计去了也。”

  战例:毕再遇【悬羊击鼓】

  本义:指蝉在蜕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巧妙地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运用到军事上,它指的是留下虚假的外形来稳住敌人,自己则暗中撤退或转移,以实现脱离险境或迂回到其他作战地点的目的,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

  按语:“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我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以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意思是说:与友军联合作战的时候,要仔细察明敌、友、我三方的态势。倘若另外又发现敌人,那就必须保持原有阵势而分兵对敌。使用此计,并不是要一走了之,而是分兵合击战胜敌军的战术。所以,当我方主力转移之后,仍要旗帜招展、锣鼓齐鸣,以保持原先的阵势。这样,敌军就不敢随意妄动,而友军也不会对我怀疑了。等到击溃别处之敌胜利而返时,友军和敌军才能发现,或是仍然没有察觉。金蝉脱壳之计,实际上是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调精锐部队去突然袭击别处敌军的奇谋。)

  “金蝉脱壳”,用诡诈之术迷惑敌人,伪装和掩护真实的行动企图。关键在于“脱”,而面对的敌人不同,脱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 选好时机,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

  2. 此计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恰恰相反,使用此计需要认真分析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然后转移队伍摆脱敌人,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3. 行动前应该冷静观察和分析形势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尤其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绝不能在敌人面前露出半点破绽。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剥,不利有攸往:意思是小股顽敌行动诡诈难防,不利于穷追远赶。见《易经·剥》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吞没山,所以,卦名曰“剥”。剥,剥离,剥削。攸,所,向。

  译文:对于弱小的敌人本应围而歼之。不过,对于那些看起来势单力薄的小股顽敌,不宜穷追远赶。

  出处:《三十六计·秘本兵法》:“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重点是说捉贼的关键是先要关好门。

  战例:战国时代 齐魏马陵道之战、秦赵长平之战,汉初 楚汉垓下之战。

  本义: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在军事实践中,与兵家常用的围歼战、口袋战等用法相近。

  按语: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

《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捉贼之所以必须关门,不仅是为了防止敌人逃走,而且还防止其逃去后为别人所得而利用。况且,对逃跑的敌人不要再追,这是防止中了他的诱兵之计。所说的“贼”,是指突然来袭、出没无常的敌人,他们的目的在于使我军疲劳,以便实现其企图。 兵书《吴子》中写道:“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广大的原野里,纵然派出一千多人去追捕,也会视而不见和顾虑重重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只要一人豁出命来,反而会使另外的一千多人畏缩不前。”所以,追赶盗贼的时候,如果盗贼发现有脱逃的机会,就会拼死搏斗;如果我军能断其归路,那么盗贼就会产生绝望之心,(这么一来,他)非被我擒住不可了。因此,对于弱小的敌人,必须将其包围起来,然后再趁机歼灭;否则,暂时让其逃走,也不是不可以的。)

  关门捉贼,是一种围困并歼灭敌人(特别是小股敌人)的计谋。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不是取决于士兵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士兵力量的发挥程度。小股的军队,如游击队,如果有天然屏障的掩护,便能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且战且隐,以小股力量击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于自己的敌人。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原文: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上火下泽:意思是火焰往上冒,池水往下淌,志趣不同的,也可以达到暂时的联合,就像两人同床异梦一般,换得一时的共同相处。语出《易经·睽》卦:“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译文:当作战目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攻取靠近的敌人就有利,越过近敌去攻取远敌就有害。火向上烧,水往下流,是我方与邻近者乖离的情形。

  出处:“远交近攻”是一种高明的外交谋略,它指的是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语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这是秦国用以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战例:范雎“远交近攻” 、隋文帝平突厥

  本义:远交近攻最初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意为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使用这种计策,既可以孤立邻国,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范雎用此计谋灭六国而兴秦朝)但中国历史上也有错误运用的例子,宋朝“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前者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宋朝幸有长江天堑,才勉强保住半壁江山;而后者直接导致宋朝灭亡。(施用此计一定要认清形势,谨慎选择要联合的对象,否则有引火上身的危险。)

  按语:混战之局,纵横捭(bai)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而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意思是说:在混乱的局势中,任何一方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谋取胜利。所以,对于远处之敌不可轻易发起进攻,不如给他一些好处,与其缔结外交关系。然而,对邻近敌国则不可妄用此策,如果也与其结交,反而会受到它的威胁。)

  远交近攻是一个分化或防止敌方联盟,达到各个击破的战略策略。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些吗?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分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译文: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威胁它屈服时,我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以借机扩展势力。

  出处: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战例:【晋献公假道伐虢】

  此计指的是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达到消灭对方或夺取对方要地的目的。以借路为名,实质上是将兵力渗透到对方的势力中去,以了解对方的情况,甚至控制对方,继而发起突然袭击,最终吃掉对手。

  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然出动奇兵,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语:“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对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采取假道用兵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仅仅依靠花言巧语就可以欺骗的。选择“借道”的这个国家,必须受到来自敌我双方其中一方的威胁,或是受到两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假若敌人以武力相威胁,则我方就应该以不侵犯其利益为诱饵,利用其侥幸图存的心理,迅速地把己方的力量渗透进去,以控制全局。)

  这条按语讲了一种情况,说是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情况会很微妙。一方想以武力威逼他,而另一方却不侵犯它的利益,目的就是来诱骗它,乘它产生侥幸心理的时候,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它的局势,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顺利消灭它了。

  “假道伐虢”是以借路渗透,扩展军事力量,从而不战而胜的谋略。本意不是为了“敌胁”我援,而是为了顺势把兵力渗透进去,发动突然袭击,实现控制对方的目的。

  在现代常用来指蒙骗利诱、借机攻取的策略,也就是以一个堂皇的名义,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连甲也一并消灭。

  因此,行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隐藏自己的企图,要注意骗取假联盟对象的信任,使其毫无戒备。否则,一旦被联盟对象发现,就会被揭穿。

  1. 托名。以堂皇的名义或诱以厚利建立假联盟

  2. 借机。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站稳脚跟,控制联盟对象。

  3.过河拆桥。灭掉假联盟对象,自己控制局面。     

 在商业活动中,是自己在遇到经济危机或其他不利因素时,想出策略和计谋争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时机或者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如抚危济贫之举等,取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及信任,从而深入其内部同他们拉好关系,获得长久发展,完成自己的真正目的。经营者应用此计,关键在于“假道”。

当竞争敌手的力量较强大时,依靠其他强者求得生存发展;当弱小的企业面临危机,可以通过技术援助控制或兼并他人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迂回发展,最后达到战胜对手、夺取市场的目的。



(此文章摘自《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十六计-混战计(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