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疫毒炽盛证


疫毒炽盛:舌质红(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肋痛腹满。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中医的理论,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病的中医大夫,我们是道,任何病不是偏寒、就是偏热。体质状态不是偏虚就是偏实。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中医认为不管哪一个病跟湿沾到边,不好治,所以这个湿邪要准备长期作战。

舌诊上焦:
心烦、心悸:舌尖红,热扰心神。
头胀:舌尖红,为心肺火旺,上扰清窍。
舌诊中焦:
口干、口臭:胃火旺。
胃灼热:舌中为脾胃,热灼津伤而有裂纹。
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内热。
舌诊下焦:
溲黄浊:舌根凹陷且质胖苔白,为下焦湿浊所致。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肋痛腹满。
证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味
本方功能清热退黄,凉营解毒,适用于湿热疫毒,所致的急黄。
清热凉血解毒:水牛角(冲)6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板蓝根20克、生地黄20克、玄参20克、牡丹皮10克。
利湿清热退黄:茵陈30克、土茯苓2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阳黄与阴黄的鉴别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辨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阳黄、急黄与阴黄的病机特点
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体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卒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症,称为急黄。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

阳黄、急黄与阴黄的关系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黄疸与萎黄都有皮肤发黄的表现,但两者病因病机与症状特点不一。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症状以目睛黄染为特点,小便色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活血行瘀药物如赤芍、桃仁、莪术、丹参、虎杖、当归等;化痰散结药物如法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硝石、苍术等;利胆通络药物如炮山甲、广郁金、路路通、炙鸡金、芒硝、山楂等。黄疸日久不退,热象不著,可酌加桂枝(或肉桂)、干姜、附子等温通之品,有助于化痰湿、通胆络、退黄疸。正虚者宜加入补气健脾、养肝益肾药物,以扶正达邪。

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疫毒,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功能失职。湿邪阻遏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流膀胱,而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如平素胃火偏旺,湿从热化可致湿热为患,表现为阳黄证候。如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可致寒湿为患,表现为阴黄证候。

黄疸的辨证原则和治疗大法是什么?
黄疸的辨证原则是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表现为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阴黄以寒湿为主,表现为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濡。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属湿热,当清热化湿,佐以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属寒湿,应健脾温化。如为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黄疸、癥积、臌胀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
黄疸因湿困脾运,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导致目黄、身黄、小便黄;癥积因肝脾失调,气滞血瘀而表现为腹内结块,固定不移,或痛或胀;臌胀则为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本虚标实,以腹部胀大如鼓为特征。
联系:
黄疸迁延日久,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可发展为癥积,进一步还可发展为臌胀;癥积可以并见黄疸,可发展为臌胀;臌胀可以并见黄疸、癥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