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真题 | 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思考人地如何走向协调

打卡真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思考 时间
【答案及解析】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解析:注意材料中提供了三个年份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所以范围的变化有两次。栖息地分布范围是呈面状的,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点主要从面积大小、形态特征、分布位置等方面思考,结合图中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即可归纳出变化特点。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解析:结合第一问,范围发生了两次变化,同样的影响其变化的原因也要针对两次变化。结合材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70年代修成108国道,可以推断前期面积缩小是采伐森林,道路修建造成的。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1999年修成,原道路废弃,说明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栖息地范围扩大。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常见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途径有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修建生态廊道,工程避开栖息地,恢复植被等,而该题强调的是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途径,主要通过合理规划道路,修建生态廊道,合理施工等途径实现。
第1题

第3题



写在题后
本题以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的描述能力,从情景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及对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理念的认知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