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86版《西游记》杂谈:官封弼马温

2022-05-20 09:45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本篇杂谈作于2013 年6月27日,28日,29日

1.本集涵盖原著中两回书的内容,自第二回的下半阕《断魔归本合元神》始,至第四回的上半阕《官封弼马心何足》终…

2.成仙之道,分为两层:一为悟道,二为断魔…前一集中猴王心道已归,那么这一集就该降魔了…其实混世魔王乃是悟空元神飘离时所生之心魔;小说中的很多线索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水脏洞对水帘洞;又如小妖对猴王的评价:“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这正是:学得本领非僧俗,赤手空拳似万拳…

3.开篇悟空飞行的镜头其实有一处小穿帮,前一集祖师贬斥,他穿的的是土布直裰,这一集开头却换上了黄布直裰…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何须路上换衣服??而且这衣服还穿反了,右衽变成了左衽…

4.本剧的第一场记是杨导的爱将马丽珠,就是照看小熊倪的阿姨…第二场记就是猴嫂于虹…装傻充愣的六小一进组就看上了这个大方漂亮的姑娘,经常以讨论剧情的由头找她说话,追求过程几乎和本剧的拍摄时间一样长…两人最终于88年猴王取得真经后喜结连理…

5.这猴王的装束与原著的描述也有所不同:“他也没甚么器械,光着个头,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绦,足下踏一对乌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门外叫哩。”王希钟给猴王戴了顶僧帽,穿了身黄布直裰,俨然一个佛家小头陀的模样…但是“非僧非俗”这个评价还是从混世魔王的嘴里说了出来,有点前后矛盾…

6.花果山的一部分外景戏是在北京郊外七王坟拍摄的…与黄果树瀑布相比,其景致明显不同… 

7.小说中,混世魔王离抢占水帘洞仅有一步之遥…杨导则改为其已占领群猴巢穴,此处改编继承自京剧《花果山》… 

8.混世魔王的扮演者依旧是武指林志谦…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他高大的身形…小说中混世魔王身高三丈,腰广十围,象征心魔如山之强大…笔者近来在参看很多西游的影视作品时,发现妖怪的最大问题就是都不喜欢戴盔,妖虽不是人,但也有讲究,也得穿衣打扮,譬如这混世魔王,“乌金盔,黑铁甲,皂罗袍”俨然一位上将军…王希钟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基本符合小说的,要是把红冠改成乌金盔就更好了…

9.水帘洞内的小猴基本都是体工队的小队员,他们个子不高,身形灵巧,十分符合小说的描写,不似而今的《西游记》,猴子们全由大人扮演,个个都是猿人模样…

10.混世魔王乃是猴王之心魔,悟空用拳,魔障自然也用拳…本剧中猴王斗魔王的打戏还是很精彩的…

11.因混世魔王还未占领水帘洞,所以悟空亲赴水脏洞挑战;而本剧则舍弃了水脏洞的概念,直接让猴王与魔王在水帘洞一决雌雄…这个改编虽然能加强戏剧冲突,但却不利于表达原著的思想… 

12.那猴王从道之后,身上八万四千根羽,根根能变,且应物随心…狮驼岭上却又为何倚靠观音所赠之毫毛脱身??是道家的羽无用,还是佛家的毛更强???道家的毛软了…或者可以说悟空自弃道求佛之后,其灵通在逐渐发生质变…  

13.小说中,猴王在打败混世魔王后随口就将学艺之事说出,浑然忘记了祖师对他的提醒…合该有被困之命…本剧则只截选了其道出姓名的片段,其余缘由则一字不提,较之原著更加单纯通顺…

14.混世魔王未被打死——心魔不除,而是与之为友,结拜兄弟,妙哉妙哉;杨导这个改编虽然是出于美化人物的目的,但是歪打正着,颇有禅意…正因心魔未曾除净,才有了“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的闹剧…

15.傲来国在本剧中未曾出现,猴群在一开始就是只武装力量,这样的呈现其实也说得通,因为小说中群猴曾明言我等的家伙都被魔王取走了,虽然这个家伙多半指的是洞里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但附会到兵器上也勉强合适。

16.不让猴王偷取凡间兵器;这一处改编的目的一是美化人物形象,二是简化拍摄细节,节省精力制作重头戏码;因为傲来偷兵器的场景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抠像和猴王飞行的镜头,而这个情节在杨导眼中是不如悟空闹龙宫斗阎君好看的…其实小说所提及的三处闹事地点是缺一不可的,因为傲来国,龙宫,地府正好象阳,海,阴三界,也就是说,猴子刚刚学艺归来,就人间地下的闹了个遍…《傲来国取兵器》这个故事在后来的央视动画版中得到了补全,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17.杨洁和戴英禄对猴王交友结拜的故事做了大规模的改编;较之小说已然面目全非,其实七大圣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远早于小说,在元杂剧中就有《通天大圣过海》的故事,那里面的大圣算是一家子,通天大圣的哥哥是平天大圣,他上面还有妈,底下还有妹妹…小说的作者明显深受元杂剧的影响,在开头的第四回就提到了他们的名号,并且将一家子搞成了七兄弟,但这个设定却又有些鸡肋,因为它是外借之物,显然不在作者的创作大纲内,所以七大圣中于取经路上出场者也仅有猴王牛魔而已… 

18.剧中,猴王不但与自己的心魔结拜,还因此结交上了牛魔王和独角鬼王…七大圣的概念被杨导隐去其实也未尝不可,这样改编甚至更有利于集中故事脉络…这比笨拙的搬出七大圣设定,而后一错再错狂加戏的永乐版要高明很多…

浙版《西游记》

19.牛魔王本来预定由给猪八戒配音的里坡老师扮演,但是由于波月洞内空气稀薄,乳胶面具密不透风,老先生最终放弃了出演,专心于配音工作…杨导不得已只能让闫怀礼救场,临时客串一下老牛,细心的观众可以观察一下牛魔王的动作,是不是跟第九集《偷吃人参果》中的沙僧有点像???本集中为牛魔王配音的正是镇元大仙吴桂苓,他也是闫怀礼在人艺的老同事了…至于第二任牛魔王王夫棠的故事,笔者会在第十七集杂谈中详细介绍…

20.独角鬼王的扮演者依旧是北京人艺的韩善续大爷,为他配音的是猪八戒里坡…据韩大爷自己说,他曾经试妆过猪八戒,但最终因各方面原因未能如愿出演,但身为剧组班底演员,前十集中光露脸的角色就有三四位,再加上配音角色就是十来位了,于他来说也算不亏了…87年《西游齐天乐》上,他以一口唐山腔的农民大叔形象,逗的观众前仰后合…其对西游四众的评价更是十分贴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有拿棍打枣的,有拿耙犁地的,有拿铲推田的,后面跟着个唐会计,其实就是个农活承包组!” 

21.小说中猴王得四老猴之谏言,遂有龙宫夺宝之意,杨导顺势改为牛魔王建议,提升了这位老大哥在悟空心目中的形象…

22.水帘洞中的铁板桥下之水流直通东海龙宫,正好对应猴王对龙王“邻居”的称谓,本剧改为悟空于岸边入海,则表现不出两家特殊的紧邻关系…所以后面出现的“邻居”称谓就显得突兀了…

23.王希钟的想象力当真丰富至极…龙宫里不但虾兵蟹将各有特色,就连龙女头上的花都是珊瑚贝壳做成的…

24.投壶是战国时即在我国流行的游戏,龙王一家嬉戏的加戏实在是绝妙,一方面引出了献计的龙婆龙女,另一方面则可以表现龙王家在猴王到来之前其乐融融的景象,与猴王大闹之后的动荡形成强烈反差…

25.悟空自创词汇“天生圣人”放在现在的意思大体就是“天生帅哥难自弃”或者“长得太帅就是罪”

26.龙宫的戏份拍摄于85年春天,当年春节,杨导向央视电视剧部副主任阮若琳要到了证明,专程带着王崇秋,马丽珠等六人赴香港无线取经,学习特技制作经验…在拍摄“龙宫夺宝”这个段落时开展了首次试验;这也是大陆剧组第一次运用“过江龙”“吊威亚”等等高端技术…

27.猴王的衣服终于穿正了…

28.小说中的神针铁“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本剧完整按照小说描写,特效虽然粗糙,但确实是金光闪闪…对于金箍棒的出场,也有一些影视作品采取了与小说完全不同的设定,如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以及张纪中版的《西游记》;这两部作品中的神铁在见到悟空之前被厚重的珊瑚海藻贝壳所覆盖,而猴王一旦近前,则瞬间散发光芒,这种设定突出了棒子与猴的宿命论,也不失为一种合理改编…

29.本剧中金箍棒之形制与小说中差别很大,原著中此棒为通体乌黑,两边各一个金箍,且有碗口粗;剧中之棒子则依照京剧的制式,通体银灰,金箍明显加长,而且细如普通铁棒…笔者认为如此设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让演员好耍,试问碗口粗的棒子演员如何使得??四尺猴又如何用得???二是让观众爱看,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向来强调“写意”两字,猴王举重若轻的耍棒就是最好的写意,所以将棒子改细,金箍加长势在必行…当然,忠实于小说的影视作品也应得到尊重,譬如张版中对于金箍棒的设定,不但制式与原著相像,而且猴王的耍棒套路也着重强调了力道,充分的还原了小说中“金箍棒乃重兵器”的设定…

30.金箍棒如碗口粗细,心是否也粗细如碗口??得道之心,随心所欲,可大可小…棒子在小说中亦暗喻心…

31.原著中,悟空见好言相求衣甲不通,遂借“试铁”吓唬龙王;本剧出于美化人物形象的考虑,只保留了猴王耍赖的戏份…

32.东海龙王李西京不但出演了前十集,还参与了99年续集的拍摄…当时他的工作单位是总政话剧团…98年他还客串过《东周列国·战国篇》中的魏桓子…

魏恒子

33.本剧中龙王的造型虽不写实,但足够写意;龙须本来是鼻子中出现的东西,成为人形之后被王希钟填到了胡子上,既美观又大方…而且四海龙王的龙角位置皆有不同,颇具新意…

34.凤翅紫金冠,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本剧所呈现之猴王装束,就像从原著中扒下来的一样,观众是不能再奢求太多了…尤其是这副锁子甲,山字纹连环,很有气势…

35.这棒子上抵三十三层天,想必已然惊动玉帝;这个加戏机会戴英禄是不会放过的,玉帝这个昏君正在听曲儿,千里眼顺风耳害怕影响他淫乐竟然对禀报要务有所迟疑…章玉善绝对是个好演员,看他那个得瑟样,虽然和小说中慈悲威严的形象相差万里,但却成功挑起了人民群众对腐朽统治阶级的仇恨…此处加戏也是为后面玉帝震怒做铺垫…

36.大圣装的这套红锦袍也是绝赞,红色也暗合戏曲脸谱中猴脸的颜色…

37.为了拍摄《西游记》,王希钟光初期人物设定图就画了上百幅,而乳胶塑形面具则做了一千多个…大到天兵天将,小到鬼吏小妖,几乎每人一副面孔,且从不重样…

38.鬼吏来牵的效果实为透明抠像所致,这种特效在当时看来算是失败作品了,但却弄巧成拙的搞出了些许诡异气氛…

39.小说中猴王打杀鬼吏(勾死人也可化为肉酱?),杀奔森罗殿,这是一个相当主动的过程…本剧因条件所限,根本无从呈现幽冥界的奇观,再加上塑造对立面的编剧要求,所以猴王闹地府被改成了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打入森罗殿也被搞成了带入阎罗殿…

40.《闹地府》这出戏,本剧严格按照京剧版本的故事脉络拍摄,十殿阎君被浓缩成了阎罗王,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等边角人物皆得到了重要戏份…王希钟设计的黑白无常比较接近戏曲中的相貌,他们头戴黑白高帽,手拿招魂棒…其实民间传统意义上的黑白无常并不如此装扮,黑无常是个矮胖子,戴方帽,手拿方牌和枷锁;而白无常戴长帽,身材瘦长,拿羽扇或者火签…

41.黑白无常出场,道具组也跟着慌乱了一把;黑无常拿着白招魂棒,白无常拿着黑招魂棒… 

42.出演阎罗王的刘江老师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金牌反角,胡汉三,汉奸队长之类的经典角色层出不穷…参演时,老人家已从八一厂退休,但三伏天依旧忍着高温跟随剧组在央视摄影棚内蒸桑拿;按照剧本要求,猴王要欺负阎王,杨导本想让項汉叶以萌这些班底演员代替刘老爷子完成拍摄,但他说什么也不依,最终亲自完成了这个镜头…和老龙王李西京一样,他也在续集中继续扮演阎罗王…

《地道战》-汤司令

43.第二回悟空悟彻长生真妙理,第三回心猿就强销生死簿…这说明一个问题,悟彻自身不如四处胡抡…道家的内修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心猿既得如意棒,一通乱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有读书不仔细者曾言菩提所说长生之道乃是哄骗悟空,笔者以为非也…长生之道,包络万象,全在一心,试问悟口诀者可得长生否???不能者恐怕只落得个口困舌头干的下场…既得口诀,还需净心…悟空元神归位后,全然将悟道之心放下,整日胡天胡地,该有阳寿之终…

44.因为舍弃了十殿阎君的设定,那么幽冥教主就由地藏王菩萨直接变成了阎罗王…可惜拍摄续集《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又出现了,而且莫名其妙的成了阎王的下属…此皆是不请顾问,闭门造车所致… (版者注:续集也没有出现地藏王菩萨)  

45.阎王龙王告状这处戏码,编剧戴英禄在时间设定上存在问题,小说中秦广王在悟空强销死籍之后立即面见玉帝…这中间隔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当玉帝问起猴王的来历时,顺风耳才回答说此为三百多年前的天产石猴…此年龄正好符合生死簿上的记载…而本剧则贸然将石猴的年龄改成了五百岁,而在拍摄前面销簿的戏码时,又明说猴王乃是三百四十二岁…这就出现了前后矛盾…难不成阎王在孙悟空大闹之后,等了200年才上告的天庭??就算按照天庭纪年等200日也不靠谱啊…

46.小说中玉帝对石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就这般有道”是个很高的评价…本剧因把玉帝丑化成骄奢统治者的形象,所以对于石猴他只问来历,不谈兴趣…

47.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卷帘大将就随侍在玉帝身旁…这一集里闫怀礼出演的角色最多,包括前面出场的牛魔王,天宫上的千里眼,卷帘将;还有接下来即将登场的御马监监丞…

48.太白金星在道教中的地位崇高,仅次于三清四御…他是天边启明星的神格化人物,最早是个头戴鸡冠,身穿黄裙子的美女;明朝之后,其形象渐渐转化为鹤发童颜的和善老头,在《西游记》小说的设定中,他是玉帝的信使,天庭的外交官,慈祥而又有韬略,是个和事佬…另外,原著作者可能对太白金星在道教中的地位也一知半解,第五回天神围剿花果山的时候,曾写道九曜星战孙悟空,那李长庚正是九星中的一员大将…而小说显然并未将太白金星归入九曜星中去…本剧中太白的扮演者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王忠信老师,他是中国京剧院的名角,拍摄《西游记》前从未参与过电视剧的制作,但是一入此门深似海,出演老白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又接连参演了《红楼梦》《三国演义》两部名著,成为少有的老四大中三次露脸的男演员…《红楼梦》中他扮演甄士隐和戴权,在《三国演义》里他客串过伏完,华佗,秦宓三个角色…

49.王忠信老师的太白,仙风道骨,身形消瘦;和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胖老头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大闹天宫》

50.据剧组的摄像助理唐继全老师回忆,大圣装一共做了两套,上面那个猩猩红的袍服是第一套,而猴王受招安的赭黄袍则为第二套…比较而言,第一套较为接近戏曲中的猴王形象,而第二套则更符合原著的描述,毕竟第二十七回中悟空曾亲口说自己五百年前身穿赭黄袍…

51.玉帝降诏招悟空上天,太白所背的文书正是大天尊的圣旨…道具组又乌龙了,将文书搞丢了…太白成了空说无凭的老骗子…

52.“太白招安”这出戏几乎跟第十一集“猪八戒智激美猴王”同时拍摄,取景地点为北京郊外的戒台寺… 

戒严寺

53.悟空太白登天这场戏,太白本来是有句台词的:看到猴王飞的太快,他喊道:“大王等等我…”这处台词后来被特效音掩盖掉了…其实各种影视版本在此都有加戏,无非是些“等等老儿”或者“尊重老年人”的台词…这种加戏对凸显人物性格是有好处的,所以观众不应该接受不了…某些群体对其他版本的《西游记》过于严苛了…  

54.小说中悟空上天的第一站其实是南天门,本剧因条件所限,全部天宫戏份于摄影棚内拍摄,无法呈现出其真实的地理格局,所以让猴王直通凌霄宝殿…这种改编反而更能突出主要矛盾,节省时间…笔者也并不赞同面面俱到的呈现原著…

55.巨灵神钱永康其实是上海舞蹈学校的一位教师…你能想象他穿着厚重戏服跳舞的样子么???巨灵神将在小说中实为托塔天王的先锋,并不享有登殿的殊荣…杨导安排他提前出场是在为下一集做准备…

56.武曲星君的扮演者王志善是玉帝章玉善的同事,两人都供职于总政话剧团…

57.杨导给太白的加戏很出彩:听闻武曲星君的谏言,老头儿感觉不妥,反而提醒星君慎重;他对猴子的态度既有些无奈,又不敢明说…老好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与之相比,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胖老白则着实是个厚黑之人,为了哄骗猴王,他竟说弼马温是个大官…

58.猴王在玉帝面前自称“老孙”着实令人笑掉大牙…果真是个天生地养的精灵…不知辈份,不论年庚…

59.悟空“唱个大喏”,喏分躬身和直立两说,本剧所呈现的唱喏颇合原著中猴王桀骜不驯的形象… 

60.监丞的扮演者是老沙闫怀礼,而扮演监副的却是高老庄抢亲的地保——张寄蝶…

61.御马监的戏份拍摄于84年夏天,搭棚地点是北京育英学校的体育馆…猴王登录仙籍,阎肃许镜清也给他编写了一首应时角色歌…

《官封弼马温》 
袍儿新,帽儿艳,美猴王当了官;手舞脚蹈好喜欢。要问我当的什么官,我这官儿大无边;下管地,上管天,天上地上全管完。 
你当的这个官,是一个芝麻官,光有职务没有权,不管粮来不管钱,管了天马一大群;叫你天天、叫你天天扫马圈。 
美猴王受了骗,这个官我不干,不如回到花果山,打起旗号来*河蟹*。要当一个齐天大圣天大的那个官,齐天大圣偏姓孙。  

62. 天河放马的的拍摄时间为83年夏天,整整早“御马监内景戏”一年…取景地点是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参拍马匹则来自于北京军区骑兵团…

63.小说中御马监除了监丞监副两个管事的之外,还有典簿,力士一干人等;剧组则只给猴王配了四个临时工(其中包括马德华)…

64.天庭放马遇天蓬是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采用的加戏,从戏剧改编的角度上说,将没头有尾改成前后呼应是称职编剧必然的选择…其实小说中猪猴两人在取经之前并未直接谋面,只不过剿石猴玉帝震怒和天蓬被贬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65.天蓬之兵器名曰:上宝沁金耙…配音里坡把“沁”读成了“孙”,神器失了辈份,难怪斗不过赤手空拳的弼马温…

66.包括本剧主创在内的很多西迷认为玉帝和武曲星君将猴子封做弼马温是小瞧他的表现,所以杨导特意将两人丑化一番,有昏庸的主子就有无能的臣下,她给武曲星君的加戏正有此意…但细想起来,结合小说中对猴子养马的描述,可以看出,没有比悟空更适合当弼马温的神仙了;所以玉帝和星君并不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昏君佞臣;尤其是武曲星君,“心猿意马”的主意要比许旌阳的“猴子管桃”高明太多…(但是那是母猴子啊)

67.出演托塔天王的王玉立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朗诵家,在本剧中他一人就配了十几个角色的音;其演技也是一流,96版《隋唐演义》中,他扮演靠山王杨林…

《隋唐演义》-王杨林

68.小说中,“齐天大圣”这个称号是由独角鬼王想出来的,本剧则将献计者改为老猴,因为鬼王和猴王已经结成了兄弟,这话由兄长提出,未免有些不妥… 

69.“齐天大圣”中的“圣”字用得尤其恰当,因为第一回中曾有老猴言道:“世间唯有三等人能够躲过轮回,与天地山川齐寿…为佛,仙,神圣。”猴王为佛乎??这是远话了…悟空是仙吗??还是太乙散数…那么唯有“圣”字,心猿当仁不让…


86版《西游记》杂谈:官封弼马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