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什么会成为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
隋朝和唐朝初年,朝廷的首席宰相是尚书令。尚书令的影响甚至到了威胁皇权的程度,导致隋唐两朝的尚书令都是长期空置的。尚书令空置后,唐朝的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变成了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比如唐朝一代名相房玄龄就是通过出任尚书省左仆射而执掌朝政近二十年。

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唐朝贞观之后,尚书左右仆射的影响力迅速下降。到了唐中宗时期,唐朝的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变成了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那么唐朝的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什么会成为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隋文帝建立的“三省制”的优点是能减少施政的错误,缺点是降低效率。从隋朝开始,“三省”之间就经常发生扯皮,特别是负责起草政令的中书省与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扯皮导致很多政令在走流程的时候浪费了大量不该浪费的时间,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唐太宗登基后让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定期在政事堂举行会议,有事就在政事堂会议上讨论明白了,以免走流程的时候再扯皮。到了唐高宗初年,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从在政事堂开会变成了在政事堂合署办公。除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之外,获得特别加衔的官员也能在政事堂办公。

久而久之,政事堂就演变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宰相委员会,成为朝政运转的中心。因为没有参加政事堂会议的资格,所以尚书左右仆射也在政事堂成形后变成了荣誉官职。从唐高宗时期开始,拥有参加政事堂会议和在政事堂办公资格的官员才是真宰相,反之是没有实权的。

因为政事堂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之间的扯皮,所以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就成为政事堂仅有的两个有正式品级的官员(其他政事堂官员都是没品的加衔)和参会资格固定的官员。正因如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就成为政事堂诸位宰相中权限最高的两个。

中书令负责起草政令,是朝廷施政的发起者。再加上政事堂的位置从唐中宗之后就固定在了中书省,中书令也就兼任了主持政事堂工作的“执政事堂笔”。这样一来,中书令成为唐朝的首席宰相,门下侍中则变成了唐朝的次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