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HIS系统之李包罗老师
最近会把我这个视频中用到的、收集到的文章陆续转发到专栏里,大家想看的话可以持续关注。
转发的逻辑是按照我收集资料的时间线来的。所以可能会有一些跳跃。

我们在怀念他时,究竟在怀念什么?医疗信息化老兵朱杰在朋友圈里感叹:(李包罗)开创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离开,带走了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个行业。健康界约稿朱杰,听听他印象中的李包罗教授。
2019年7月28日,李包罗老师离开了我们。几年前确诊癌症的时候大家心里一沉,开始为李老师担心,但是看到他还经常出现在各种会议上,甚至摘掉帽子拿自己脱发的光头开玩笑,觉得李老师还是那么阳光乐观不会有事的。
但是所有牵挂和希望都停止在7月28日晚,永失我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老师担任原卫生部主导的为全国医院开发第一套信息系统项目的总工程师,遂成为一代HIS从业人员的入门导师。
2002年,笔者研究生毕业初入医疗信息化行业,像很多同行小白一样爬上北京协和医院陈旧的楼梯,敲开信息中心的大门拜见李包罗老师。李老师认真耐心地听我们讲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最简单风趣的语言给出了建议和风险提示。当时的感觉是,原来传说中的李包罗老师这么率真平和,看来以后可以常来叨扰。
后来接触渐渐多了,逐渐感受到了李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真态度。2006年,笔者参加了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组织的电子病历标准委员会,当时会议上的国外专家提出了互操作性标准优于数据标准的思路,但是“互操作性”这个概念过于新颖,为了解释它又引出了HL7、DICOM、IHE和HISPE规范之间各个版本演进的问题。当时会场上气氛有些尴尬,有人表示国外标准不适合中国国情,有人说应该按照既定方向讨论不应该横生枝节,有人甚至怀疑国外专家代表的厂商背景动机不良,更多的人由于不了解情况放弃了发言。只有李老师耐心地引导几个国外专家用尽量通俗的语言描述互操作性规范,寻求其适宜落地的场景和方法,并且建议大家分解目标,通过几次会议逐步确定主题。
后面的几次会议上,大家惊奇地发现,每次会后李老师都做了大量的功课,逐渐理解了互操作性规范的含义,逐渐赢得了会场上的主导权,开始带领几个业务领域的专家求同存异落实了委员会的课题范围。一年之后,国内第一个以互操作性为主题的集成技术规范得以发布。十年后当“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已经成为行业脍炙人口的热词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这个词刚进入国内经历的争论,以及李老师凭借个人专业精神纵横捭阖开展规范制定和推广的故事呢?
2015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医院信息化30年》一书的编辑工作。作为对老一代HIT领域开拓经历的回顾和纪念,书中几十位参加过早期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老师用文字回忆了当年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故事。这其中李包罗老师关于医院管理研究所成立众邦慧智公司的故事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和大多数前辈“忆苦思甜”的写法不同,李老师文笔清新明快,短短的文章里既有系统开发中遭到的非议和争论,也有庆功宴上的醉酒,既有技术选型中的分析思考,也有青年男女的感情线索起伏。每每读到此文,仿佛看到了李老师对事业的忠诚与对生活的热爱鲜活地交织在一起。
永远和蔼、永远真诚、永远严谨、永远鲜活的李老师离开了我们。
对李老师最好的纪念,也许就是我们这些后辈在事业中保持这份和蔼、真诚、严谨和鲜活。
薪尽火传,永失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