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四周年:执笔江湖,一览众生。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仙人已逝,绝唱永存。
2018年10月30日,这位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宗师逝世,享年94岁。纵观其一生,金庸先生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一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塑造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华人对武侠和江湖的想象。他写出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经典作品。他的笔下有刀光剑影的江湖天下,有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有豪迈的萧峰、侠义的郭靖、机敏的黄蓉、秀美的小龙女······
笑傲江湖,传奇一生。怀念大侠!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是金庸先生曾留给自己的墓志铭。
金庸先生的创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武侠小说”范畴,其构建的武侠江湖和背后蕴含的中国历史与社会已深深影响了每位读者,甚至成为全球华人完成民族认同的文学仪式。“侠”作为金庸武侠江湖中的重要主人公,其核心概念也在众多作品和历年翻拍中不断发展。江湖豪客、济困扶贫,郭靖口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众金庸笔下的大侠虽然遭遇了命运的摆布,但却彰显出了胸怀天下、心存大义的社会责任感,构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虚拟维度的重塑。
每个人年少时或许都有一个“大侠梦”,鲜衣怒马,仗剑天涯。金庸小说中,侠客们挣扎浮沉的江湖、恩仇、义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做梦素材”,更是植根于时代土壤对社会变迁的观照。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1955年,首次以笔名“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他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被多次翻拍为影视作品,成为一代人回忆。
六十年来,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2022年10月30日,是金庸先生逝世四周年的纪念日,这个世界假如没有金庸,恐怕会失去太多的颜色。
可是谁又能想到,名震中外的金庸先生,他的真实经历,可比小说里的男主还要来得传奇。

编辑
出生于1924年的金庸先生,不过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够普通的少年,他8岁开始看小说,第一部看过的武侠小说名字叫做《荒江女侠》。
小时候,小说不过是金庸先生的一个业余爱好,他是如何也想象不到,有一天,他能够在小说史上封神。

编辑
一、
17岁那一年,金庸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讽刺训导主任,导致被直接开除,被开除后的金庸,只能转学,20岁,考试了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不过可惜,金庸上学不久,就因为被投诉,而被退学。
20岁就遭遇了这么大的打击,恐怕一般的人早就受不了,不成白痴,也会自暴自弃了。

编辑
不过生活还在继续,竟然被开除后,只能到图书馆挂职,但图书管理员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拥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开拓自己的眼界。
可是挂职图书管理员,收入微薄到要吃土。
为了摆脱生活的困境,金庸先生后来凭借真材实料,进入了香港《大公报》工作,成为了一名编辑、记者。
二、
1955年,金庸刚好进入了31岁的年纪,由于编辑和记者的工作,让金庸接触了大量的文字,兴趣之余,为生活所逼,金庸开始尝试自己写小说。
并且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而后,“金庸”开始了高产的写作模式,分别创作了《碧血剑》《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神雕侠侣》等等小说剧本。
金庸先生的写作天赋,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可是这样一写,金庸先生竟然写了17年。

编辑
三、
直到1972年,金庸先生才宣布封笔,开始了对过去作品的修订工作。这一年,金庸先生48岁。
48岁的年纪,的确相当年轻,而金庸先生去世的时候,是享年94岁;基本上金庸先生封笔之后,还继续生活了超过46年,算是相当高寿。
到了金庸先生封笔之时,他已经不需要再为生活而奔波,所写稿酬,也足够支撑他未来的生活。

编辑
于是,金庸先生的名声开始来了。
出名后的金庸,开始受聘担任很多重要岗位,包括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博士生导师。并获得大紫荆勋章;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获得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等等。
此时的金庸,可谓功成名就,一举洗刷了当年被开除之耻。
每个人年少时或许都有一个“大侠梦”,鲜衣怒马,仗剑天涯。金庸小说中,侠客们挣扎浮沉的江湖、恩仇、义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做梦素材”,更是植根于时代土壤对社会变迁的观照。
金庸先生说:“侠,主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遇到社会上有不公平的事情,不顾自己利益去主持正义,这个就是侠了”。[13]他笔下的侠者,大多是一群历尽江湖风波而能保有赤子之心的“平民”。如郭靖最初本是落魄乡间的草莽好汉的遗腹子,杨过则在童年时期与母亲浪迹四方无所定居,令狐冲、狄云等人更是无父无母。

编辑
侠者们的出生与生活环境一直游离于庙堂,本身所展现的是一种野性而纯粹的山林文化,金庸先生把这种文化称作“一直被庙堂文化所压抑的生命的自由主义”[14],即通过最大程度地燃烧自身,来达到对信义、侠义的坚定捍卫和终极追寻。因此,欣赏金庸的小说和改编的影视作品,我们总能收获一种蓬勃的生命张力和勇往无前的力量。
人们也常说,金庸的作品是“成年人的童话”,是“平民的神话”,这一方面是对于侠文化的肯定,但另一方面或许也包含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高建群说,“金庸先生的作品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江南书生,对着墙壁做着的一场又一场的白日梦”。的确,在金庸的武林世界里,我们都是那个做白日梦的书生,我们阅读时的笑与泪,又何尝不是在哭笑着自己的人生呢?
人们对于“侠”的多元理解,对于改编作品的“吹毛求疵”,其实也承载着对自身的期待和评价:一方面,我们需要一个将想象化为现实的视听空间,让自己的武侠梦更为清晰;另一方面,梦境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太难跨越,我们自己特有的武侠梦也难以为他人所体悟理解,使得原著永远“除去巫山不是云”。

编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处其中的我们都是不会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的普通人,没有神功傍身,也时常缺少坚守信义的勇气。
金庸先生执笔创作,正是带着一种侠义情怀,他希望在今天这个“不太守信义”的社会,创造一批为了“信”字失掉性命在所不惜的古人。而这批“另类独行”的侠胆英雄们,也的确给曾经和当下的社会都构造了一个童话,给世界华人圈“带来一个根性文化的展示和文化中国之美”,给身处江湖的我们一点追梦的勇气和陪伴。

编辑
虽然金庸先生已经去世,不过他说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将永远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财产,即使经历时代的变迁,也不会有人忘记,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小说家,名字叫做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