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问题》四十二、关于所谓“物质刺激”

2022-11-23 00:5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  仅供学习参考】


四十二、关于所谓“物质刺激”


  486页上说: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尚未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段的“一切成员”讲得太笼统了。列宁也是社会成员之一,能够说他的劳动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吗?

  486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两部分人:绝大多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有些工作者却不老实对待自己的义务。这个分析得很对。但是要使一部分不老实对待自己义务的人转变过来,也不能光靠物质刺激,还必须经过批评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

  书中这段说到较为勤勉积极的工作者,在同样的条件下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是否勤勉积极,显然是决定于政治觉悟,而不决定于文化水平的高低。有些人文化技术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积极,另外有些人文化技术水平较低些,可是很勤勉,很积极,原因是前一种人觉悟低些,后一种人觉悟高些。

  书上说对劳动的物质刺激“使生产增加”(486页)是刺激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487页)但是物质刺激不一定每年都变化。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需要物质刺激。在困难的时候,减少一些物质刺激,人们也要干,而且干得很好。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不把提高觉悟放在重要地位。他们不能解释同级工资中为什么人们的劳动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说,都是五级工,可是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很好,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很不好,还有一部分人干得大体上还好。物质刺激都是一样,为什么有这样不同呢?照他们的道理是解释不通的。

  即使承认物质刺激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要有另一个原则,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革命精神鼓励的原则。同时,物质刺激不能单讲个人利益,还应该讲集体利益,应该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体利益。

  在“劳动的物质刺激。社会主义竞赛”的一节(501页)中关于竞赛,有些地方写得还不错,缺点是没有讲政治。一不si人,二不使身体弱下去,并且逐步略有增强,这两条是基本的,有了这两条,其他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要使人民有此觉悟。教科书上对于为前途、为后代总不强调,只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常常把物质利益的原则,一下子变成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有一点偷天换日的味道。

  他们不讲全体人民的利益解决了,个人利益也就解决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近视眼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时的经济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表现。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牺牲,也并不是为个人眼前利益,而是为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在根据地的时候,我们实行供给制,人们还健康些,并不为了追求待遇而吵架。解放后实行工资制了,评了级,反而问题发生得多,有些人常常为了争级别而吵架,要做很多的说服工作。

  我们党是连续打了二十多年仗的党,长期实行供给制。当然当时根据地里,整个社会并不是实行供给制,但是实行供给制的人员,内战时期多的时候有几十万人,少的时候也有几万人,抗战时期从一百多万人增加到几百万人,一直到解放初期,大致过的是平均主义的生活,工作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励。第二次国内战争后期,打了败仗,在这以前打了胜仗,在这以后还是打了胜仗,这并不是因为没有或者有物质刺激,而是因为政治路线,军事路线错误或正确,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有很大意义。

*       *      *

  二十八章说:“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510页)二十九章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523、524页)

  这段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促使非熟练劳动者不断上进,以便进入熟练工人的行列。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了多挣钱就来学文化,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在学校学技术,学文化,首先应该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工业化,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集体利益,而不应该是首先为了得高工资。

  说:按劳分配“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力量。”(524页)而在526的第三段,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工资不断提高以后,未修订的三版本,还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这里”这样的话。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于工资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是消费品的分配,没有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不会有产品的分配,不会有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

《政治经济学问题》四十二、关于所谓“物质刺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