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打通电影创作的核心思路

电影创作核心思路
1.掌握观众注意力(有看头)
♦️抓住:
两种类型:感官刺激、内容。
效率:感官刺激>内容
持久力:感官刺激<内容
(电影中摄影与美术的重要原因)
丶感官刺激常用原因:抓注意力高效,制作思路简单,易成套路,易抄袭。 是具有强烈,短暂,爆发式刺激的方式。
丶内容体现方式:需要更多时间来塑造和铺垫的方式,能否产生共情取决于观众有无相似的认知精力(考虑受众定位) 。
优势是持久力强,更耐看,情绪感染强,令人印象深刻,经得起n刷品鉴,成为经典。
具体方式(色彩冲击,透视变形冲击 光影冲击,听觉刺激,性与暴力动作,猎奇,搞笑,惊吓,惊奇,可爱治愈,情节,情感,思想,观众喜爱的明星,电影票价,大师名号...)
持久力的两个纬度:微观单个作品片段、宏观历史。
案例一:《惊魂一瞬间》,《火车到站》,《惊魂记》,因人的感知不断刷新演化、社会背景虽历史与科技发展更替,经典对人的感知及情绪刺激也不是永恒的,甚至历史寿命短。
♦️维持
核心:变化
丶不同感官刺激交替
例如:拍摄对话切换角度
丶在情节推进中插入感官刺激
例如:好莱坞“列顿公交技巧”
丶情节内部悬念的不断抛出及递进
例如:以《教父》为案例


更深一层得变化:节奏
(因不单是掌控注意力的问题,所以后面再讲)
♦️引导
留意:提出主体
屏蔽:排除干扰
具体形式:声音引导 、色彩、明暗、点线面布局、运动、角色辨识度。
排除干扰后剩下的元素,无论环境、道具、动作,台词等等,都要围绕服务于你的主体、主题。
丰富层次:有效的、所需的信息量。不仅存在于全片不同镜头组合的宏观整体中,也存在于单个镜头中。需要立体空间的呈现。
(空间,下次再谈。OS:up给自己挖了好多坑🕳️哦 不过小白的我很喜欢哦:-D)
2.掌握观众的情绪
(1)人物与人物关系
需要利用场景、服、化、道、台词、动作以及故事作铺垫的情节,对人物的衣着,配饰,行为举止,建立人物初印象。
通过人物的职业、生活状态、过去、原生家庭背景、时代、民族背景。
以上做好,观众才能在他的立场,带入他的感觉,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假如主角是一个,那么人物关系的表现不止一个。每条线索主次不一样,性别不一样,时空不一样,节奏不一样,你的人物状态和人物关系都随着事态在变化。变化多,信息量丰富,有看头故事就立体,情绪就不单一,主题也就有深度。
案例:《推手》
总结:具象表达人物与人物关系。
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刻画与塑造,基于人的生活感知经验,并非天马行星的想象。
在此之上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与刻画的过程也成为了情节的一部分。
人物与角色是故事的必然要素,要么从人物发展出故事创意,要么人物与故事创意同时出现。
(2)还原真实的“上帝”(编剧的角度)
成品需要让观众,期待与预料不到。
编剧需要了解世间百态,对人间有许多切实的经历和感触,才能具备更好的共情能力,才有能力把情绪有效地传达给受众。
故事的结构可以千变万化,使共同跳远不受限制。
把持住掌控观众注意力的原则,随时把自己的状态切换到观众的角度。感受自己的作品能否很好的抓住维持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当观众预料不到,但又充满悬念,又饱含期待。
打好人物与人物关系这两大基础,留意心理落差的节点,也就是冲突点,这是情绪波澜的瞬间。感受观众情绪的起伏是否围绕着作品受到牵动。
按照这样的思路重新审视,推进你的故事创意。放开手脚去写吧。(OS:哎呀,我也好想快点给写出来。)
(3)暗示与催化
塑造质感:形态,肌理,颜色,高光,反光,漫反射,声音。
塑造空间感:光影明暗,透视,遮挡,调度,声音
另一种催化元素:音乐。
(4)节奏
丶服务于观众注意力-----形式的节奏。
丶服务于观众情绪------情绪的节奏。
案例:《爵士春秋》

对比案例:《落叶归根》、《马奎斯的3次葬礼》分析人物,人物关系,注意力,节奏。
马奎斯葬礼的3条时间线↓

人物关系:主角与马奎斯,主角与警察,主角与情人(提供关键线索),主角与凶手,凶手与女友,女友与情人。
多个人物关系,时空,线索纵横交错,导向最终的结局。
次要人物:如偷渡人,体现社会深层次的冲突,体现凶手的暴戾,体现主角的个性心境,服务于马奎斯这个人物,这个民族的背景刻画。
如独居失明老牛仔,既有人物本身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的深意,又成为主角旅程不被打扰的助力因素。
时空、线索的打乱,服务于观众注意力的维持,让观众预料不到结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