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真是病,影响百万人精神健康!浅谈干细胞在精神治疗领域的潜力

人生苦短,又何必闷闷不乐?
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一大好处是人们开始对自身精神世界投入更多关注。简单来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一味地忍受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转为勇敢地寻找途径来抵消负面情绪。

根据人民日报发布的《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1]。
一旦察觉到自己或亲友有自卑抑郁、悲观厌世的倾向,应当立即寻求心理医生的介入,或去正规医院精神科寻求治疗。情绪的持续化低落不容小视,它很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抑郁症的发病人数不断增长,而且发病年龄段也在日益下探,患者能够从医院得到足够的帮助吗?

目前,最常规的仍然是药物治疗。抑郁或焦虑等病症的界定比较模糊,医生在开处方时也相当谨慎。不过,不少病患所服用的药物通常都是用于提升大脑中血清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但最关键的是,药效因人而异,而副作用虽然轻微,却也足够影响常规作息——恶心欲呕、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甚至性功能障碍,都让人对长期服药心生畏惧[2]。
精神类疾病常年被污名化为“神经病”,实际上它包括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多种病症,致病机理极为复杂。
幸运的是,医学研究者似乎从干细胞身上发现了一丝光亮。
医学团队看中了具有强力增殖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它可以经过诱导而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通过一系列精细的免疫调节功能辅助修复神经系统。这些干细胞本身就能替代原有凋亡的神经细胞,并且还可以重建大脑神经网络。

更为神奇的是,干细胞还可以帮医学研究者辨识新型精神分裂症药物。
根据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Stem Cell Reports(干细胞报告)上一篇名为Small-molecule screen reveals pathways that regulate C4 secretion in stem cell-derived astrocytes的论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检测到免疫蛋白C4水平升高,由此推断降低C4水平并抑制炎症的疗法也许能提供助益,而星形胶质细胞是此种疗法的关键点。来自哈佛大学的医学研究团队通过多能干细胞培育了大量可分泌C4的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并在其上测试了多达464种药物,经过筛查得到相对可靠的约20种药物。

显然,干细胞为人类测试药效开辟了一条更快捷、更安全的道路。
干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迁移、细胞置换、分泌免疫调节因子等方式改善神经性疾病的病灶部位,同时也能凭借分化来修复神经组织。
例如,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包括中胚层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而这一切仅需要简单的输注即可实现[3-4]。综合来看,未来神经医学很可能通过干细胞技术克服一系列从实验到临床的转化难题,同时避免产生治疗反应差异和医学伦理道德问题。

干细胞在精神治疗领域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同时社会层面也应当对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更多宽容和关注。
身外的压力减轻了,心里的压力才会充分释放……
参考资料: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048792579741810&wfr=spider&for=pc
[2]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8752510597289234625 [3]
[3]李苏亚,奚广军,李在望,张剑平.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10):593-594+601.
[4]王柳清,刘赞华,薛群.干细胞在神经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1,29(05):590-596.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