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怎样带领蜀汉政权走出至暗时刻?太多的细节被历史掩埋!(三)
还有个传说说诸葛亮为了让炼钢这个品质更好,专门让蜀汉的众将到蜀江当中去取水来给这个钢件战火,也可能蜀江水比较独特渗碳效果更好,总之得出的钢材的质量会更好,每次看历史资料看到这儿的时候,我脑海当中就浮现出当年上学时候考试必考的铁碳合金图,什么马氏体奥氏体珠光体铁素体等等,这些在当时没有这么多丰富知识的情况下,我们的先民也能造出很好的武器,这也说明我们中华工匠的智慧有多高明,有了盐、铁的收入国家整个税负就能保障国民经济,就得到有序的运行但这还不算,诸葛亮还要考虑到怎么让老百姓能够富裕起来,蜀国有一样东西是出口的利器那就是蜀锦,本来织锦这个工业在北方地区也是有的,特别是关中这个地区本来就能出产这些
但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期,而蜀国地区的平均温度在16摄氏度以上,而且无霜期达到300天以上,更重要的是气候非常温和,你想想四川盆地周围群山环绕,大江大河在这里经过,水气就笼罩在这里,非常湿润的天府之国,这种条件对种桑养蚕来说,好的就是不要不要的,于是蜀锦的产量不断扩大,你产量扩大之后,总要有渠道向外销售?怎么办往哪儿销售?当然是吴国和魏国了,诸葛亮为了打开外销的渠道,不断地修好东吴和蜀国之间的栈道连接,包括魏国的贸易道路也在不断的修复当中,这些蜀锦往东一直销售到东吴的核心地区,像南京、苏州、杭州这些地区,北方的魏国很发达大量的权贵也需要这些蜀锦,所以一直能销售到邺城周围的富裕地区,这些蜀锦的销售为整个蜀国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也带来大量的收入,一直到蜀国灭亡的时候,点检仓库里面还有20万匹蜀锦,这就代表着蜀国还有大量的财富积蓄,蜀锦产业跟盐铁不一样,它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它更多的是家庭的小农经济增长
所以这需要国家挨家挨户动员,让每个农户能够参与到这个其中,这也跟我们国家男耕女织的一个基本形态是相符的,为了扩大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还像少数民族的地区不断传授这些蜀锦的纺织工艺,我们熟悉的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就把这些蜀锦的这些图纸,包括机器设备不断教授给当地的老百姓,大家通过织造蜀锦就能换取一定的财富,这也是安民富民的一个重要政策这还不算,诸葛亮还带头领着大家改进纺织工业设备,能够不断的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你看看这就是一个国家主导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不断的发展经济,蜀国两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元气,又过几年时间恢复了军事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觉得必须要发动一下战争,来改变蜀国内部小富即安的心理状态,否则的话大家过点小日字兵无斗志,很快国家就灭亡了,另外大家所不了解的是,蜀汉政权自从夷陵之战之后就一蹶不振,一直在外交上被吴国和魏国所瞧不起,孙权还专门给刘禅写信说,你就别当什么皇帝了,就领一个一州加上一个汉中郡,你称什么皇帝?有资格?你干脆应该降为王,你就没资格称这个皇帝
你想想搁谁能按下这口气,而且孙权写信的时候只称蜀儿无承汉,我根本就不认你,而等到曹魏这边也没拿蜀汉当回事儿,于是诸葛亮就开始一出祁山,虽然一出祁山的时候遇到一些波折,但是连续的攻城克地对手望风而降,让整个曹魏集团大吃一惊,也促使曹魏这边特别是司马懿确定了以防守为主的政策防止蜀汉出来,而不是要主动进攻蜀汉而东吴这边马上改变了状态,写信的时候称为汉你看看也承认你的政权了,一战打出了更和平更有利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抢回来大量的人口
这些人口放在哪儿了就放在了汉中,汉中人口当年被曹操迁走了,很多很多地都撂荒了,把这些人口抢来之后就让他们在汉中耕种,在史书当中就明确记载,蜀志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能够让汉中地区,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成果,不至于给益州带来重大的压力,所以诸葛亮每次出祁山,还带回了大量的人口,保证汉中地区的升级恢复,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基本上对诸葛亮出祁山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了解,不至于像空中楼阁一样就说诸葛亮该不该出祁山,而忽视了当时诸葛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