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态是认知非能力,结构化思维可自我进化~
驾驭业务环节
确认方向要问选择题而非问答题,三天规划干三个月。。。攒够认知跑到终点,然后要去做假设验证的循环,最后用用户行为流串接下,用户是否按自己想的来流畅行为——看业务是否通
从0-1的业务跑通的指导方法

想要延展思考下,以前的储能经历,我们的产品其实是在市场上仿的,所以确认方向是跟随
然后把产品攒出来。。。真的是研发好久啊。。。问题好多,这一点上次认识的储能新团队领导说,是因为之前团队人太少,那人多了就能有足够多的去攒足够多的认知。。。
然后要去做各种各样的验证测试——实际产品就是测试时间太少了,于是在客户那里出问题,后来同事告诉我在华为研发三个月,但测试要半年~一年,测试团队最起码两倍于研发,常年加班的各种验证这种测,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故障率就很低
但这时候才串用户行为流?不应该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加入?其实我们的储能从开始的分布式,到后来的一体式,到后来的抽屉时,其实都是用户使用反馈出来的问题,如果开始用用户行为流,或者是安装商行为流来思考,就会找到优化点了
用户是否按自己想的来购买使用?其实摸通业务渠道模式,然后设计了投资回报测算表来驱动用户购买,这是销售模式,业务通和产品通是两个点啊。。。
先就思考到这里吧,的确客户反馈的都是用户行为流和经销商行为流里的东西,觉得有很多可以延展的内容,先继续学习

借助齐长栢的行为来觉察自身行为
定目标错,姿势也错,理解也错,路径也没用,但心态好都是正反馈
为什么积极心态不在段位表里,因为它不是驱动力,它的本质是认知

与确定的能力相比,比如好奇心主动性,它是一种认知偏好,导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是形态,心=认知偏好,态=形态的这样去理解心态这两个字
心态是多变的,认知一变,心态立刻就可以改变——自己变了,世界变了的这种“魔法”
心态是可以通过重建认知来快速变化的,所以,不算是能力——能力都是有时间空间范围的,有培养顺序和阶段的
关注在哪里,哪里就会增加的一种心态问题,关注自己不懂的和没有的,就是匮乏感,对自己拥有的和成长的努力不屑一顾和否定,关注自己已经懂得,和即将懂得的,就有一种积极的扩展感

工作必须快乐,领导是资源提供者,没有进展更要汇报这才可能达成目标等等视角切换
只要对认知进行持续的升级,就能积极,认知升级,就重走成长原理,就有不同的结果
踩坑是苦,但爬出来就赢了一波,多试错就赢了n波,但要避免无效踩坑,学习别人的失败案例就可以,所以要么自己踩,要么看别人踩,每天行动都是赢,快乐~~

青一的时候是能力培养,给了认知理解,我们对题目做决策然后复盘
结构化思维,就是自己的原有思维下的成长路径,和迭代认知之后的整个路径,是完整的自己的可落地、可实践的东西,这是自我进化,成长轨迹的记录,八段的潜质

业绩持续增长这个定性目标,要怎么做
所以,画出用户行为流,然后看怎么实现增长,然后又如何实现持续增长
每场宣讲会的人员增加,这是一个可能方法,多办宣讲会,也是可能办法,到其他校区复制业务,也是方法,这才是可持续增长
提升转化率是不可能持续提升的,但可以优化,然后,客户流的增加,其实思路是原池增加,复制原池,原池衍生——转介绍,应该也就这三个思路了

哎,齐长栢失眠,我一想到失眠就头秃。。。我可以不失眠的,自己非常的白白的失眠了好多次呜呜呜,认知的缺失,心态的不行。。。
可以找领导沟通,可以参考最佳实践,不要用学霸模式——总想着自己解决,每个人都有能力边界,学会利用资源,就有了杠杆
李想:一个人成年的三大标志,1,知道如何去学习成长了,2,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标感),知道自己可以放弃和妥协什么(砍砍砍),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了(责任感),3,知道如何与别人协作了,共同成就共同获利
在整个物种进化史上,人类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智力上的协作

仪式感为什么能带来正反馈
来思考一下,其实我也有自己的小小仪式感,比如学习写文动力不足的时候,跟朋友说一声我要开始了,就好像有人见证自己的努力一样,然后就积极投入了,学着学着就有状态了
为什么仪式感是个动力——正反馈本质是动力,这是马斯洛需求原理中的——生存、安全、关系、尊重、成就感,成就感的造梦幻想吧,就是有点画饼充饥一样,但也是一种动力
看看叶教怎么说
仪式感确认了是个成就,所以给信心,奖励,给自己记忆——人的大脑里海量的信息其实都存储着,要能读取回忆起的,是需要一个锚点——我现在居然经常能猜叶教说的内容了。。。仪式感是个里程碑,其实立目标,然后定期总结,也是可以记起来的。。。我每个月大概50篇的文,所以不觉得时间很快呢。。。
每周设定迭代方向目标、复盘时总结重大突破,这就是仪式感和里程碑,可以对抗业务探索过程中的负反馈,痛苦比快乐更深刻——进化让我们避免踩同一个坑,人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幸福靠我们自己来创造
做事的难点不在于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在于阻力太大不想做,所以解决动力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讲变成正反馈,搞仪式感,借力杠杆这些来增加动力

发现事情进展不达预期时的复盘,都是定性的可能性
自我觉察,遇到问题,自己是偏向定性还是定量,还是双管齐下
要定性+定量,只有定性会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突破,只有定量不见得能有方向
定性类似定方向,南辕北辙就错在这里,定量是在路上跑了多远,这是度量和程度

抓住关键机会马上做应该做的事情,当下想做但是恐惧,于是就下一次,事后再说
当下就做其实背后是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从目标跑到行动
在名人传记里会有很多人无动于衷,一人行动,电视剧里很多人觉得短期搞不定,只有一人扑上去
这种快速改变原来节奏的事情,是六段的需要

计划好了的流程,但实际上发现有问题,那还要继续执行原来的流程吗?
刻舟求剑是完不成目标的,是要完成目标而不是要执行完计划,不要执着手段忘记目标

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个人认为齐长栢失落的原因,之前都是自己的问题,可以调整,自己是可控的,这次却是竞争者带来的,外部的问题,应该是对于外界不受控的恐慌,这是一种失控感
叶教的观点是努力到感动自己觉得应该如何,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一些观点认为是世界规律,而不是在经历中了解世界真实的客观规律
这就是Film说的,无论发生什么,都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
叶教说的,人生的结果是正态分布,我们只能去争取概率,就是让能力结构更好,再差的运气也不会太差,没有正确的认知之下的努力,反正我知道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先建立认知结构。。。
认为努力就应该有结果,被剥夺超级反应
但是化解情绪就是创造收获的继续获得

改变看待事情的视角,就可以积极,不要什么都归结于自己内心驱动力不够强大,改认知就可以了
仪式感也可以提升动力

如何快速迭代认知就放到下一篇吧,这里先完结掉这篇复盘
首先讲讲如何驾驭业务环节,当只有方向没有目标的时候,那先行动起来攒认知,然后验证认知,然后用用户行为流串认知,业务跑通就是用户的确按自己想的做了,最后就驾驭了业务环节
厄。。。如果都知道用户行为流了,而驾驭业务就是让用户按自己想的去做,那干嘛还先行动攒认知?还做什么假设,直接上真行为指导业务设计啊。。。知道硬件上设计产品再改有多坑爹么。。。。反正这里是有点不懂。。。。

但是积极心态是认知不是能力,这个我是有感觉的,因为放低自己,真的就是一个认知的改变,整个世界就好像改变了
然后就是下面几个带来正反馈的方法,第一个是积极心态,第二个是仪式感
其实第三个那种也是靠认知就能改变的,认知世界规律的心态去经历事情,或者说,验证世界规律是不是自己假设的那样。。。
其他的有点琐碎的,就以后再串了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