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贴士(七十七)寡头(七)

作为囚犯两难处境的寡头
囚徒困境与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也类似于两个处于囚犯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
回到大桥君和阿陈的例子。在漫长的谈判之后,两个人一种同意把产量维持在30袋,以便能保持高价位,同时共同赚到最大利润。但是,在他们就生产水平达成协议后,双方都要决定是合作并坚持这个协议,还是不管它然后生产更多的豆沙面包。下图表示这来给你个生产者的利润和相应的策略。

大桥君可以这样推理:“我可以遵守协议将产来给你保持在低于水平的30袋,也可以把产量和销售增加到40袋。如果阿陈遵守协议把产量保持在30袋,那么我在40袋的时候可以转到2000元,大于在30袋赚到的1800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保持高产量状况会更好。如果阿陈不遵守协议并生产40袋,那么我在40袋时转到1600元,大于在30袋时赚到的1500元。所以高产量仍能让我的状况变得更好。所以只要我增加产量,不管阿陈怎么做我都能使自己的状况更好。”
同样,阿陈也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思考。因此,他们都保持在40袋的高产量。但是这样,他们都只获得了较低的利润。
这个例子说明了为什么寡头维持垄断利润有困难。垄断结果对寡头政体来讲是理性的,但每个寡头都有违背协议的激励。正如利己使囚犯坦白一样,利己也让寡头难以维持低产量、高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合作性结果。
囚徒困境的其他例子
我们已经说明了如何用囚徒困境来解释寡头面临的问题。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于许多其他情况。下面我们考虑利己阻止了合作,并导致各方不理解过的例子。
军备竞赛 军备竞争很像囚徒困境。为了说明这一点,考虑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关于建立新式武器还是裁军的决策。每个国家都愿意拥有比另一国强大的军备,因为军事力量强大才能对世界事务有更大的影响。
如果苏联选择军备,美国做出同样选择以免权力丧失,状况就会变好。如果苏联选择裁军,美国选择军备,状况会变好,因为这样做会使它更强大。对每一个国家来说,军备是优势战略。因此,每个国家都选择继续进行军备竞赛,这就引起两国都处于危险之中的不良结果。
在整个冷战时代中,美国和苏联企图通过军备控制谈判和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两国面临的问题和寡头在力图维持卡特尔中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的。正如寡头争论产量水平一样,美国和苏联争论允许各国保留的军备数量。而且也像卡特尔在执行生产量时遇到的麻烦一样,美国和苏联各自都担心,另一国会违背协议。在军备竞赛和寡头的情况下,利己的无情逻辑使参与者得到各方状况变坏的不合作结果。

公共资源 在第十一章中我们说明了,人们倾向于过度使用共有资源。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囚犯两难处境的一个例子。
设想两个石油公司——A和B——拥有相邻的油田。在这块油田下价值1200万元的石油由它们共有。钻一口井要花100万元。如果每个公司钻一口井,每个公司就将得到一半石油,并赚500万元的利润(收益600万元减成本100万元)。
由于油田是共有资源,各公司都不会有效率地使用。假设两个公司都可以钻第二口井。如果一家公司在三口井中有两口,这个公司就得到三分之二的石油,这就带来600万元的利润。但如果每个公司都钻第二口井,那么,两个公司又是平分油田。在这种情况下,每家都要承担第二口井的成本,因此,每家公司的利润只有400万元。
下图表示这个博弈。钻两口井是每个公司的优势战略。这两个博弈者的利己又使它们得到了不良结果。

参考文献: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稿件鸣谢:
@大桥_流水
@少年阿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