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之后最强大的明军:不怕火枪,不怕骑兵,却害怕棍棒
在1658年的二月份,郑成功曾经和手下有过一段有关士兵盔甲的对话“二月,藩驾驻思明州,调各提督统领班回思明,选练征剿。迨至,集诸将议曰:先年护国岭杀败阿格商所拾衣甲,全身披挂是铁;所以敢下马打死仗者,恃有此耳。其如我兵精勇何?今我亦用此披挂,剿杀丑虏,诸将以为何如?”

国姓爷发问了,问的什么呢?就是在1656年,甘辉、马信、陈魁等人在福建的护国岭击败梅勒章京阿格商率领的满洲八旗军,击杀上千人,阿格商所率领的满洲八旗骑兵“全身披挂是铁”仗着一身好装备,所以就算是下马也敢拼死顽抗,现在国姓爷想让自己的军队也要“全身披挂是铁”但是拿不定主意,所以就来询问众位将领的意见。戎政王秀奇持反对意见,他说“披挂全身穿带,不下三十斤,虏有马驼,载穿带尤易,若至下马打死仗,战胜不能追赶,战败则难收退”。

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郑军本来就缺马和骆驼这样的大型牲口,不可能再分出去一部分给士兵们去驮盔甲,而穿上这样一套盔甲,如果打胜了,难以追赶敌军,如果打败了,那就难以迅速脱离战场。所以说当时郑成功军的普通步卒身上所穿的无非就是一套半身布面甲,甚至于只披一条用来防备弓箭和火器弹药的棉被,清军士兵唐文金回忆说他被俘虏之后见到的郑军“均身披棉被,虎皮文身”手上的防具是藤牌或者生牛皮做成的盾。太重的盔甲也确实不适合在船上或者是福建的丘陵地区作战。

但国姓爷的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他说“须拣选雄壮强健者当之”实际上他所谓的发问大概率不过是在将领里面寻找支持者而已。很快一个重量级的支持者来了,郑成功的爱将,中提督甘辉反驳王秀奇说“岳家军多自负带,我朝戚南塘令兵卒两脚股负沙操练,岂畏重耶?要在拣练得法耳!”戚南塘自然指的就是戚继光。于是,训练重甲步兵的事情就这么被愉快地决定下来了。

这支步兵有多少人呢?新训练的步兵被分为左右虎卫两镇,每镇四协,每协管四正领,每正领管二副领,每副领管十班,每班战斗人员为六人,负责挑带战裙、臂手、披挂在后的伙兵有三人,所以最后算下来一镇有战斗力的士卒有1920人,两镇合计3840人。不过在后面,杨英又给出了一个数据“每镇四协,并火攻领兵计上战官将一千二百员名”一镇实际上只有1200人,而且总兵力也不过2400人,和上文所述之数据不符,不知为何同一部史料中的数据会有所冲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支重步兵的人数大概率就是在5000人以上,郑成功军队的总兵力超过七万人,重步兵在其中的占比其实并不高。

铁人军一班所配云南斩马刀以及牌鋛各二,十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可见这是一支纯冷兵器的部队。而事实上根据荷兰目击者所描述的在北线尾沙洲和贝德尔上尉交战的郑军宣毅前镇士卒“头戴着擦得发亮的头盔,身上穿的铁甲垂到膝盖”似乎这种重步兵在郑军之中不只存在于左右虎卫。

在郑成功发动长江战役之前,郑军前军前镇马龙在浙江乍浦带领五只船以及官兵以及家属共计一百四十多人投降清朝,清廷因此得到的重型火器包括红夷大炮十三门,铜制百子铳有四十五门,由单兵使用的轻型火器数量较少包括鸟铳和三眼铳共计十杆,士兵盔甲包括铁盔四十二顶,铁甲二十六身,铁臂手九副,铁裙九条,铁遮窝有十四副。从此我们可以得知:明郑重步兵的盔甲包括铁盔、铁身甲、防护腿部的铁裙,防护胳膊的铁臂手还有用来防护腋下以及身体侧部的铁遮窝,除此之外还有防护脸部的铁面甲。这一身和晚明大多数的军队所穿着的“明甲”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谓“明甲”就是甲片外露的盔甲。

这支部队中官兵的选拔和训练是极其严格,士兵都从各提督统镇营中挑选,每名被选中的士兵会被要求提着一块三百多明斤重的大石头围着演武亭走三圈,提不动的人“虽选中不隶入”。

虽然诞生的时间比较晚,但这支强悍的重步兵在抗清战争中的表现是十分精彩的,比如进攻南京前夕所爆发的银山之战,郑成功亲率新军右武卫、左虎卫200名步兵和满汉八旗军共计800余骑兵厮杀在一起“时有虏骑三百,直冲过我头叠之内,在二叠之前。我头叠之兵任其冲突,安然不动,被我二叠之兵并人马砍死。头叠之虏遂尔少退,二叠之虏站住射箭,箭如雨下。我师头叠之兵,任彼射箭,即喊一声,竟冲二叠之虏,杀死颇多。虏遂退回一箭之地,仍合二叠、三叠之虏,共作一处,势在必冲。虏步兵鸟铳行营炮,先伏在后。临敌,虏骑尽行下马死战,弓箭齐发。我师亦鸟铳、行营炮、弓箭齐发。炮声震天地,两下齐喊一声,裹作一堆。我师奋勇死战,无不一以当百。虏遂披靡,齐奔下山坡,连人带马,跌陷无数。道路小而沟河多,一时各自奔命,自相蹂踏而死,及淹河填沟而死者不计其数”

管效忠所率领的4000名满汉八旗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不到140人成功退回南京,跟随而来的上万名清军绿营步兵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上。但是在后来的观音山之战中左虎卫和左武卫几乎全军覆没,清军骑兵使用链枷,所谓链枷,就是一根长棍用铁链接上裹上铁皮的短棍,清军用这种特殊的棍棒向郑军的头上狠狠地砸了过去,铁人军就这样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右虎卫虽然也有损失,但很明显并不大,因为其在后来的厦门赤山坪战役中又一次重创了满汉八旗军,这支年轻的部队表现之优异,真的可以堪称1644年之后最强大的明朝军队了。

而这支部队后来又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立下了大功,瑞士人阿布列特赫波特在《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中描述郑军“浑身用铁甲披挂,头戴钢盔,以保护头颈,只露出两只眼睛”还有“插在木柄上的大刀”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军旗“四人之中有一个人手执一面旗,上面有一个很长的铁制的尖头,用以代矛。也有像船上的旎那样狭长的旗,是他们的胜利之旗,也有像骑兵旗那样的旗子,也有分成十二个或更多翼子的旗,是用多色的绸缎做成的,还有金色和银色的旗,上面有种种刺绣的图画,特别是各种形状的神灵 、鬼怪或龙蛇等画像”在荷兰人的描述之中,这支军队的纪律非常严明,这就是为什么郑军可以顶着荷军的强大火力冲锋陷阵,然后一举击败对手。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