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绿营兵上了战场有多惨?一年之内连战连败,只能靠八旗兵救援
如果咱们翻开《先王实录》就会看到一个特别倒霉的家伙,这个家伙姓王,叫王邦俊,是顺治年间清朝福建当局的将领,他最早在福建的官职是漳州副将,后来升到漳州总兵。驻守漳州清军绿营兵在先王实录中给人感觉日常被郑军暴打。

但你说他没打过胜仗吗?那也是不可能,他在先王实录中的第一次露脸就是一次大胜:永历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漳虏王之纲、王邦俊等调集邑虏赫文兴、魏标、谢子连等亦于是日齐到,会复盘陀岭,分作四股来犯”此时起了大雾导致能见度降低,盘陀岭的明军被清军打得大败,中冲镇柯宸枢的弟弟柯宸梅在混战中阵亡,郑成功不得不放弃刚刚攻克的云霄镇。这似乎是漳州清军唯一一次比较说得过去的胜仗。

然后就是一连串挨打的记录:永历四年五月,王邦俊部突袭铜山岛,南明地方官陈明登以及负责督饷的黄恺手中无一兵一卒,只得逃回厦门,郑成功大怒准备惩罚这两个人,后来又宽恕了他们,将铜山岛委托给了忠匡伯张进,郑芝龙的老部下忠勇侯陈豹带领舰队反攻铜山岛,大败王邦俊。

永历五年的五月二十二日,王邦俊带领军队和郑成功军队在海澄磁灶浮宫交战,郑成功以“戎旗镇伏磁灶山坑南,援剿右镇黄山伏坑北,左先锋苏茂、援剿左镇林胜俱伏磁灶社内,令亲丁镇甘辉、前冲镇万礼、右冲镇柯鹏诱接迎敌”只一战就把王邦俊部绿营军“杀伤遍野”这场小战役实际上清廷有着更为详细的报告,顺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清朝福建巡按王应元所题事本曰“经按察使塘报浮宫失陷情形,臣窃查海贼郑森于顺治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突犯浮宫,镇守官邵惟真前往欧公庙阻藏,贼又入犯白埕、磁灶,遣副将王邦俊及该镇把总刘忠效等征伐,又派守备、把总郭进禄、吴海龙助剿。邵惟真不敢轻举妄动,惟守城池。郭进禄、吴海龙出击,失马十二匹,兵二百九十五名”按照清廷的说法,郑军在此战一口气杀死清军绿营兵295人,以及战马12匹,守备郭进禄、把总吴海龙也被郑军当场斩杀。

七月,郑成功部援剿右镇黄山、前冲镇万礼、北镇陈六御、中权镇黄兴在刘五店、石浔等地击溃投靠清廷而且时常骚扰郑军运输船队的“地棍陈春”同时还全歼自同安方向来援的清军。

九月末,被暴打过的一次的王邦俊又来了,还摇来了所谓“援虏陈尚智”陈尚智这个人在清世祖实录中只出现过一次,是和石国玺、南一魁、马士秀等二十来个明军降将一起被封为三等阿达哈哈番,在钦定八旗通志之中记载此人原先是左良玉的部将,后来随着左梦庚一起投靠清朝,成为汉八旗人,此时在福建任副将,郑成功非常瞧不起陈尚智、王邦俊二人所带领的军队,他说“王邦俊伎俩可见,陈尚智无名小将,我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若又来对,某等为埋伏,某等为抄后截击,某等为劲敌,俱各贾勇齐击,杀其片甲不回,胜此一着,则漳虏胆破,撄守不暇,浦、诏、和等邑可指掌而定矣”事实证明,他确实有说这话的资本。

到九月二十五日,双方在札钱山展开大战,王邦俊又一次被暴打,这一次输得比上次还要惨“虏狼奔逃窜,杀死不计。我兵直追至龙井方回,所获马匹、军器、火器不计,尸横遍野。王邦俊、陈尚智夺路而走,仅以身免。时漳府道关闭城门,不准进城。藩遣员招降,降其部下将卒数百人,随传令班师”按照明方的说法,王邦俊带出来的人要么被郑成功干掉了,要么走投无路投靠郑军,王邦俊和自己摇来的援军将领陈尚智基本上变成了光杆司令,一溜烟地跑回漳州。在此之后,云霄、诏安、平和、漳浦、海澄、长泰、南靖等县城都被郑成功军队收复,福建清廷当局惊惶不安,清统治者怒骂王邦俊“智穷力索,坐观城陷,其何辞以自解乎?!”

清廷这么愤怒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福建漳州的清军编制是这样的“漳州府副将一员,标兵三千名,中军游击一员兼管中营事,左右二营游击二员,三营中军守备三员。漳州府水营参将一员,水兵一千名,中军守备一员”也就是说能打仗的步兵骑兵也就3000名,在漳州驻扎的水师有1000名,王邦俊在陆地上被郑成功连续暴打两次,在突袭铜山的时候水师还被郑芝龙的老部下陈豹一通暴打,整个漳州府就4000兵,怎么经得起这么送人头呢?到这个时候,整个漳泉地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大股小股的郑军四处攻城略地,福建的清廷官员只能把城门一关,不敢出战。

之后福建清军又是一连串败仗:十一月,明清小盈岭之战爆发,清总兵杨名皋被击溃,残兵败将退回同安;第二年二月初七日,溪西之战爆发,亲丁镇甘辉大破漳州清军,到二十三日,漳州清军又被王秀奇击败;三月初八,前袁崇焕部将,现任清浙闽总督陈锦指挥的精锐部队在江东桥被郑成功击溃,损失极其惨重;四月,郑成功完全包围漳州;五月,王邦俊残部会同自浙江而来的总兵马逢知部4000余人开门迎战,又被击溃,其部下副将金凤被活捉;同月以及六月,自泉州而来的清军水师两次被郑军击溃。一直到九月中旬,前广宁守备,现在的汉八旗将领金砺带领“浙、直满、汉马骑万匹大队”直抵福建,郑成功退到古县和满洲骑兵交战,结果失败,攻破漳州的战略目标随化为泡影。

反正纵观这一年多的大大小小的战斗,这汉军绿营兵基本上就是连战连败,王邦俊、陈锦这些混了至少十几年的战场老手被一个连三十都不到的年轻人打得连连败退,浙闽总督陈锦因为惨败过后心情过差,转而虐待自己的家丁,结果被家丁反杀,王邦俊被包围了半年,险些全军覆没,一直到八旗老爷们前来解围,这才免于被击毙或者俘虏。顺治年间的清朝地方绿营军队的窘态,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有人说明郑军队不擅长在陆地上面对面厮杀,这是件很奇怪的事。而清廷地方守备力量不足也是打得如此难看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时候清廷的地方绿营兵更像是为了专门消灭民众发起的反清起义而设置的武装力量,而并非用对付南明正规军,但是在顺治年间不对付南明正规军是不可能的,所以经常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南明正规军的大规模反攻让清朝地方官员心惊胆战,然后就向北京的清廷求援,最终清廷决定派遣满洲军南下,然后南明军被击溃,来自北方的满洲兵自然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战事稍缓之后就会返回北方,然后被击溃的南明军队就又会发动反击。由此可见,清廷的绿营兵就真的是炮灰,清廷在1644年到1662年这十几年间主要的军事力量就是满汉蒙八旗。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