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2)中西思想对比

2023-07-20 22:26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1.3 如何真正进入中国文化哲学典籍的世界

  • 中国哲学的本质是什么?进入西方哲学著作,进入的是严密的范畴演绎和概念的推论,而在中国哲学著作中读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感受

    • 儒家教我们有德行,道教教我们得自在,佛家教我们得解脱。

    • 中国哲学的这些文字绝不是概念,是生命情感本真的表达。

  •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有积累起自己的生命感受,但这些生命感受是散漫的,不成境界的。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的典籍,把我们的生命感受放进去,再把它领出来,领出来就让我们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的境界。

    • 生命情感可以能拿来论道呢?以西方思想来看,哲学既然要论道,就要说普遍的真理,只能从理性的逻辑中获取,而一提生命情感就是主观性、偶然性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千差万别,这其中怎么会有普遍真理呢?

    • 而中国思想认为,普遍的真理恰好就是在人的生命情感中——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本真的生命情感人人都具备,是没有个体差异的。

  • 怎么学习中国哲学?用心去读,而非头脑。在禅宗的语言中叫做“口诵心行”。

    • 我们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没把生命感受放进去。因为小和尚小,生命感受也就积累的少,等他的人生阅历增多了,他曾经背诵下来的经文后来总会被领会的,生命情感就跟上去了。

    • 中国哲学原著中的一段文字你懂了还是没懂,这并不是你理解了与否,而取决于你把你的生命感受能否放得进去,如果放进去、放成功了这一段你就懂了。

1.2 孔子的“仁”学

  • 孔子的答案:中国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是心灵没家,那么心灵的家在哪里呢?在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之中,生命情感的本真,它用一个字来表达叫“”。

  • 什么是“仁”? “仁”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命情感

    • 孔子的“仁”不是基督教所说的“博爱”。比方说假定现在有两个老人亟待拯救,其中一个老人是你的父亲,另一个老人是别人的父亲,请问你先救谁?如果你想到了universal love,要博爱,应当大公无私,应当先把别人的父亲救起来,但此情此景,我们的父亲正处在死亡的威胁中,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去先救他,倘若我们不去先救他的话,我们一定心不安。倘若我们把自己的父亲救起来之后,如果尚有可能尽量把别人的父亲也救起来,不然也会心生愧疚,这便是“”。

    • 【《论语•阳货第十七》】第二十一章。什么是“仁”,“仁”不是一个概念,没有准确的定义,而是一种情感,孔子在不同场合总是以“心安与否”来指点我们,什么叫“仁”。

1.4~1.6 “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

  • 老子的答案:中国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在于太多的“人为”,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是来自天,而痛苦和烦恼都来自自己,所以我们应该顺应天道,把认为的因素去的越赶紧越好(无为)。

  • 什么是“道”?领会道的前提是要明白,道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被言说的,因为道无处不在,我们也身在其中。如果要言说道,那首先要把我们自己从道中脱离出来,这是不可能的。

    • 这并不是什么都没说,其实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永远不要把任何经验上看做是普遍的真理,即使是曾多次带给你巨大成功的经验,那也仅仅是经验而已,一旦把它上升到“道”的层次上去,那好比【刻舟求剑】,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 所以“道”最终也没能被西方翻译过去,从law(客观规律),到way(道路、方式),最后干脆音译为了Tao,这也是彻底表示了不可译。

  • 我们如何顺应天道呢? 道家教给我们要做减法,减去所有人为的因素(去“伪”),达到无为

    • 对于习惯于做加法的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缺乏做减法的能力,而只有不断的做减法,最终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以先要去体悟什么是无为,以及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 有与无的思辨关系

    • 我们平时习惯的思维是抓住“有”不能放,其实“有”自身是没意义的,一切“有”意义在于它能造成的“无”。例如,一个房子,其根本并不是房顶,地板以及四周的墙壁,而是中间所围成的空间,即无。这是老子给我们重新看待世界万物的一种角度。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中“利”是定用,而“无”是妙用。“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第一个“有”是定用,先把他“无”掉,然后这个“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继续转换为“妙用”。所以从有到无再到有,不断循环上升,就叫“玄之又玄”。最终达到“秒用”,即“众妙之门”。

  • 儒道互补:儒家是有理想、有原则,道家是讲权变、讲退一步。这种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最基本的方面。

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细见[2 中国古代思想](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6a844e6821584e16)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2)中西思想对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