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适度挑战难题,甚至竞赛题?
最近,我在搜集整理初中代数部分的难题或竞赛题。 做为家长,我缺席了儿子的整个小学教育。 因为我儿子小学数学几乎都是满分,再加上各种原因,没有陪伴他成长。 现在,我儿子他马上要中考了。数学基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太死板了。做题速度慢,步骤繁杂! 初中科目多,作业多,加上他自身手脚慢,之前的拓展都不是集中拓展,导致他很多竞赛知识点都是零碎的,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 虽然他不走竞赛路线,但是这个思维体系混乱,知识体系没有吃透。很多题目能做对,但是步骤最少可以删掉一半。 其实,就是步骤规划能力很差,知识运用很笨拙! 我也不想甩锅给谁,只能说,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去关心,能怨谁? 希望,这次集中整理,能够让他: 1.思维系统化; 2.知识点拓宽深化; 3.方法普适通用明确; 4.技巧运用纯熟. 难题或竞赛题的解题能力可以从下面几点去突破: 1.识别类型,联想相关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就是完整的建模); 2.归纳,梳理自己的类型识别体系,以便于下次的解题识别; 3.挖掘解题步骤中每一步的背后数学思想icon. 只有在思想层面去认识解题方法,技巧,步骤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方法,技巧,规划的迁移,才能解一题而通全类题! 4.集中整理,做过的类型题,经典题真的需要集中,展开识别,比较,归类,统一等。 这个过程才是解题能力提升,产生质的飞跃的过程!解题能力提升会倒逼自学能力的提升! 其实,初中50%的竞赛题(自主招生题)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真的可以尝试! 概念理解的深入,公式的真正灵活运用与细节变化,数学思想的认知与深入脑海,方法的胸有成竹,烂熟于心,步骤的优秀规划,这些全部在竞赛题的解决中得到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