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导论》课程学习笔记1
前言
此笔记是我自己正在学习的课程的学习笔记,所以是持续更新,未必系统,科学,是自用的,如果我的分享能帮助,甚至激励到大家,那自然是更好。如果里面有错误之处还望指出。谢谢!
课程名:《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第一章课后习题:

1、什么是信息科学?它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1)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2) 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信息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
2、狭义信息于信息科学的相互联系与主要区别是什么?
信息的狭义含义是指具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信息,即对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
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是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科学,是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工具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是:
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础,信息科学是对信息的现象以及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进行研究的科学。
信息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食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又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辩证。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物质运动轨迹的真实反应。
3、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标志代表是什么?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
主要标志代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时间:后巴别塔时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主要标志代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主要标志代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
(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
近代印刷术)
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
主要标志代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
(时间:19世纪)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
主要标志代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
(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4、简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联系与区别,
数字化与信息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一个是管理思维与一个是⽤户思维。
数字化改造的最根本⽬标是要解决企业的经营问题。
其它区别:
1、概念不同:
数字化与信息化概念不同:
1).信息化
信息化是将企业的⽣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流动、客户交易等业务过程,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络加⼯⽣成新的信息资源。它可以使企业内各个层次的⼈员清楚地了解“业务现在是什么情况”,“流程进展到哪⾥”等⼀切动态业务信息,从⽽做出有利于⽣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企业应变能⼒,获得最⼤的经济效益。以⼀⾔以蔽之,信息化就是将企业的⽇常业务流程固化下来,并⾃动做好记录,以降低基层⼈员的⼯作难度,提⾼基层⼈员的⼯作效率。
2)数字化
数字化是基于⼤量的运营数据(信息化系统记录的数据),对企业的运作逻辑(管理经验)进⾏数学建模、优化,反过来再指导企业⽇常运⾏。这实际上就是⼀个“机器学习”的过程,系统反复学习企业的数据和运营模式,然后变得更专业和更了解企业,并反过来指导企业运营。
2、从运⽤的范畴看
信息化主要是单个部门的运⽤,极少有跨部门的融合与集成化,其使⽤价值具体反映在⼯作效率提⾼层⾯,⽽数字化则是在公司全部⼯作流程开展数字化的连通,破除部门墙、数据信息墙,完成跨部门的系统互通、数据信息互联,全程连通数据融合,为业务赋能,为决策产⽣精准洞悉。
3、从数据信息的⾓度看
过去的信息化也是有很多数据信息,但数据信息都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沒有连通也并没有真真正正表现出数据信息的使⽤价值。⽽数字化是真真正正把“数据信息”看做⼀种“资产”。
4、从联接的⾓度、
数字化将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直接都联接起来了,信息化是没有连接或者连接程度不高
5、从思维⽅式上看
一个是管理思维,一个是用户思维。
5、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信息化特性可以归纳为”四化“和”四性“。
信息化的”四化“指的是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和非群体化。
信息化的”四性“指的是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和开放性。
6、什么叫信息社会?其主要发展阶段与特征是什么?
信息社会也叫信息化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虚拟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从技术角度定义的未来谁会,实质上就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现代化通信、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结合的新技术的社会,是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科技社会,是由信息,知识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社会。
信息社会主要发展阶段
信息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起步期,转型期,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知识型经济:
2)网络化社会
3)数字化生活
4)服务型政府
7、简述 信息技术从“工具”到“思维”认识转变的意义?
未完待续
学习笔记:
一、基本概念/术语
1、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是信息的载体,主要有数值、文字、声音以及图形图像等不同形式。
2、信息
信息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又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信息一般繁殖半酣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的新知识和新内容。
二、其他知识点
1、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数据是计算机加工处理的对象,是未加工的对象;而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以后能为某个目的使用的数据,是数据的内容和诠释。
2、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小区不确定性的东西。”
3、控制论的创制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
4、信息有两方面的含义:
客观上信息是反映某种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
主观上信息是可接收的、可利用的,并能指导人们的行为。
一般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状态及有序性的表现。其基本含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物质运动轨迹的真实反映。
5、信息按产生的先后或加工深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按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图像型;按来源划分,可分为书本、报刊、电视、人、具体事物。
一次信息是指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
二次信息是指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信息。
三次信息是系统地组织、压缩和分析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的结果。
6、档案型信息和文献型信息的区别:
同:档案型与文献型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以文字为主。
异:档案型信息主要用于反映历史的事实和演变过程,是”事后的“,经过整理‘筛选的文献,按时间序列贯穿始终。
我国信息社会发展的阶段:
信息社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起步期,转型期,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2、信息技术发展的经历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
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
1.1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
1.1.1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
1.1.2信息的特点
1.1.3信息科学
1.1.4信息技术
1.1.5信息产业
1.2信息社会
1.2.1信息社会的含义以及信息社会特征。
1.2.2我了信息社会发展状况
1.2.3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社会。
1.3历史问题
1.3.1 人类社会的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1.3.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概述
1.3.3重要发现于创造。
1.4对信息技术认识的转变
1.4.1 从重视信息技术的内涵转到更加重视其外延
1.4.2 从狭义工具论转到计算思维
1.4.3从人机共生思想转到基于三元社会模式的信息世界观
1.4.4信息科学技术重点研究方向的改变
1.5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
1.5.1 目标
1.5.2 重点
参考资料出处:
1、百度百科
2、《信息技术导论》黄正洪,赵志华主编
3、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