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后现代理论与二次元(3)——简谈现象学

这篇就简要谈一下现象学吧。大家对现象学有个初步的认识对于正篇内容的理解是有好处的。
上一篇已经讲过另一支“哲学革命”——分析哲学了,就我个人感觉来说,不同哲学家的分析哲学都很像,毕竟核心词就是分析嘛,不管是前期专注于形式语言还是自然语言分析哲学转向了自然语言,本质上还是“分析”(当然实际看每个哲学家的哲学,其实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而现象学则不太一样,好像每个现象学哲学家的哲学都很不一样,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身体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等,有众多的流派,每个流派中不同的哲学家的哲学似乎也差别很大。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找到他么的一些共同点的。这里主要从现象学的鼻祖——胡塞尔为例,谈一下现象学。
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字,是因为字是白色的、黑板是黑色的,如果用黑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就看不到字(这是我第一次学现象学的时候老师举的例子,我特地补了黑色粉笔,因为和之后正篇有关,可能是个超长的伏笔),白色的字作为一种“现象”要被我们看到,就离不开黑板这个“背景”(当然我们看到东西还需要其他“背景”,例如我们的视觉系统,这里就只谈这一对)。同样的,其他任何“现象”都需要一个事先存在的“背景”,这就是现象学的一个比较关键的思路了。需要说明的是,黑板在粉笔字-黑板的关系中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而在黑板-墙壁的关系中是作为现象出现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也可以使一种套娃。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这个“实事”并不是简单地指实际事物,这里不多解释,大家知道现象学也是唯心主义视角出发的就好)。
讲胡塞尔的理论之前,先插播一下笛卡尔的哲学体系构建方式,也就是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哲学是为了应对怀疑论的,他认为即使一切都可以怀疑,但怀疑本身并不能被怀疑(否则什么都不存在了),也就是人的思想不能被怀疑。这样,笛卡尔就抓住了一个绝对不会被怀疑的基点,从它出发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里我们先不谈笛卡尔从“思想不会被怀疑”一路高歌猛进到“上帝存在”是否有问题,暂时先停留在“思想不会被怀疑”这一点上。
当我们“看”(广义上的看,指各种感知)到事物时,意味着什么呢?结合“现象”-“背景”的理论来看,如果我们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我们会说事物显现了出来,但是从超验的角度出发,我们说事物出现在了我们的思想中。
于是不同于笛卡尔对“思想不会被怀疑”的进一步推导思路,胡塞尔的思路是“思维对象不会被怀疑”,于是对于胡塞尔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去相反设法地去判断一个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毕竟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确实是能难说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它“悬搁”起来,或者说“停止判断”,这样,我们直面的就是只存在于思维中的纯粹的不可被怀疑的东西。这种“悬搁”其实就是一种抛弃经验的做法,当我们把一切事物都“悬搁”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抛开了经验。于是,在这样一种超验的世界中,我们再去寻找“现象”-“背景”,胡塞尔的结论就是存在一个“先验自我”,他是一切事物的最终的背景。之所以说它是先验的,也正是因为“先验自我”是没法找到另一个能作为背景的存在使其自身被显现出来的。
(关于先验这里稍微插一下。“先验”从词语意义上来说就是先前已经被验证过了,学过概统的应该能回忆起这个词,在数学论证中先验公式也是指之前自己或者别人已经做过论证的公式,在哲学领域,比较贴切的比喻是黑格尔批判康德先验论的“在学会游泳前不能下水”,或者说在认识之前进行认识,是不能经验感知的一种存在)
当然之后的一些现象学家和胡塞尔的思路是有差别的,“先验自我”也不被后来很多哲学家看好,但基本的思想脉络任然是延续了胡塞尔的现象学。
这里再补充一些现象学的特点:
(1)现象学是描述的科学,这一点和注重分析的分析哲学是相对立的。
(2)现象学的本质是先验的,也是观念的。这一点前面应该讲的比较清楚了。
(3)现象学的最基本的四个方法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直观、现象学分析(虽然看起来和第一条有点冲突,但确实是有差别的)、现象学描述和现象学还原(这几种就不展开讲了)
(4)“意向性”是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但一般涉及到“意向性”的内容都比较难理解(真的很难),就不展开讲。意向性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感知是有指向的,例如人看东西对不同事物的关注是有差别的。
基于以上的内容,这里讲一下比较后期的两种现象学流派: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虽然这部分和正篇联系最大,但这里篇幅并不长。
结构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语词要在一个结构中才能获得它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进行解释意义的时候一定要在一个结构中。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也有很强的“现象”-“背景”的意味。
解构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结构中是存在矛盾的,我们要通过找到矛盾的方式把结构“解构”(也就是破坏)掉,然后再寻求建立新的结构。虽然这听上去很辩证法,但实际使用时却很容易陷入到“结构”-“解构”的死循环中(或者按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恶无限”),造成巨大的内耗,却没有成功建立出一个真正超越最初结构的新结构。我之前很多杂篇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日本动漫很大程度上就陷入了这个死循环。
这一篇是真的多QAQ,不过下一篇就是正篇了,我打算先用一两篇来谈下二次元具有的“日本特色”,没错,其实在东浩纪看来,御宅族现象包含的日本元素其实非常有限且不是重点,重点是它体现出来的后现代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