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还是“幽灵”?
这两天读了被称作“土耳其版《洛丽塔》”的书《纯真博物馆》,读时对凯末尔的爱情有多感动,放下书后就有多为芙颂不值。
把我点醒的部分是芙颂出车祸的时候。她和凯末尔经历过两个月的偷情和多年的地下婚外恋的尴尬关系后,终于和自己的前夫离婚,与凯末尔订婚。但是她在喝多了的情况下坚持要自己开车,然后开车时她开始哭泣。因为她说,不管是凯末尔还是他,都只是把她当成了“笼中的金丝雀”,想掐灭她的演员梦。尽管凯末尔再三劝阻,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把油门踩到底,然后避开街边的小狗,撞上了一棵老枫树。
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何这本书会被称作“土耳其版《洛丽塔》”,但在刚读到这个名字时,我颇不以为然。
仔细想来,《洛丽塔》里的主人公亨博特和凯末尔有一点如出一辙:他们都没有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了一个“幽灵”。
亨博特一直喜欢十三岁的少女洛丽塔,想把她占为己有,为此他差点杀了洛丽塔的母亲。可是后来洛丽塔避免不了的慢慢长大,亨博特就想着让洛丽塔再生一个小洛丽塔,这样他就能永远拥有洛丽塔的“幽灵”。
凯末尔则比亨博特稍微好一点,他九年间隔三差五的去芙颂家,和她的家人以及丈夫吃晚饭、看电视。但在看着芙颂的时候,他从不关心芙颂的思想或者理想,他只是关注她的外貌、身材还有当天的心情。他其实只看到了曾经和他在一起的芙颂,也是爱上了一个“幽灵”。
其实很多人都会不可避免的做出这种事:他们自以为长长久久的爱着一个人,甚至为此牺牲了一切,但当那个人变了个样子来到他们面前,他们的“爱”就会荡然无存。然后他们会跳着脚,向那个人诉说自己做出的种种牺牲,却忘了那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别人并没有强迫他们。然后他们就会去找替代,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继续下去,丝毫不关心那个人的想法。
也许这种做法满足了自己的感觉,但是那个被爱的人只能感受到煎熬和束缚。因为他们的爱,那些人失去了爱其他人的自由,就像被划在安全圈里的唐僧,虽然安逸,但是空无一物。
所以如果你是束缚的那个,还是赶紧放弃自己的幻想,离开那个人比较好。毕竟自己还是能画出圈的“孙悟空”,不是也没关系,强扭的瓜怎么也不会甜,倒不如去另寻芳草。
如果你是被束缚的那个,与其让那个人继续沉浸在幻想里,不如自己走出那个“安全圈”,不再做那个被回忆束缚的“幽灵”。也许外面很危险,但是总好过只能有一个被强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