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网络微短剧的传播困境及发展策略

2023-11-21 16:3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网络微短剧,国家广电总局将其定义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 。2022年11月14日,国家广电总局对网络微短剧的定义改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微短剧。随着用户的观影习惯由“长”向“短”演变,微短剧正成为网络视听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延续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逻辑下,微短剧以浓缩化剧情、社交化互动、垂直化运营的特点得以快速传播。2023年播出且较火的微短剧有《逃离大英博物馆》《二十九》《全资进组》《风月变》《锁爱三生》《婚事》等。

一、网络微短剧的传播困境

1.粗放生产影响精品产出

投入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进入门槛低既是微短剧的优势也是其难以产出精品的症结所在。低投入、高产出是吸引用户参与创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用户仅是抱着“试水”的心态加入,对话题度或曝光量的追求凌驾于对作品艺术水准的要求之上。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虽然为平台营造了“作品丰富”的表象,但却难以有精品剧作产出。长此以往,微短剧将会给用户留下“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不利于产业发展。

2.“拟态环境”消解客观现实

微短剧缔造的“爽剧”常常带有“逆袭”“霸总“重生”等桥段,为受众构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拟态环境”,以排解部分受众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力感,从而达到“使用与满足”的目的。平台通过内嵌的算法技术,利用“成瘾心理”,追求最大化“杀死用户时间”。久而久之,用户沉浸在建构的“理想王国”中,一旦面对无法改变或难以应对的客观现实,便易于形成抑郁心理。 整体而言,微短剧正处于野蛮生长时期,存在着正确价值观引导不足的问题。因此,新兴的微短剧产业应提早防微杜渐,谨防此类乱象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3.资本运作侵蚀文化价值

为迎合用户喜好,现阶段大量微短剧以“爆款”为模板,同类题材开发过度,在情节设置、画面布局、语言风格,甚至背景音乐的使用等方面同质化严重,缺乏匠心独运的剧作,使用户产生审美疲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微短剧的传播仅局限于特定人群,成为“少数人的狂欢”,难以实现“破圈”发展。正如批判学派学者用“文化工业”来批判美国工业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一样,当文化作品在资本的运行逻辑下被当作商品兜售,就会像被预先装进罐子里的罐头一样,是齐一化、机械化的产物,缺乏独特性及审美价值,而受众也将被异化为没有思考能力的“单向度的人”。故而,短期内标准化生产模式可以达到快速变现的目的,但难免会出现缺乏核心文化价值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病。

二、网络微短剧的发展策略

1.政府:加强观念引导,培育正向审美

2020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审核标准、审查细节、备案误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比政府部门对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的监管,显然此次政策已走在了前面,为微短剧的规范发展铺设了红线。但指导微短剧行业走出品质洼地,还需政府部门在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开展的优秀影视作品展播活动为例,此次展播作品包括《理想照耀中国》《大浪淘沙》《精神的力量》等,既有线下作品,也有线上作品。它们以风格各异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展播活动是对新时代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的一次集中呈现,为从业者创作精品力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效仿此举,政府可组织行业领域开展优秀网络微短剧展播活动,以专业的视角、官方的认可赋予优秀网络微短剧更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正向引导网络微短剧的创作不断向专业化、精品化进阶。

2.平台:压实平台责任,树立“底线思维”

平台作为公共传播渠道,应坚持“底线思维”,成为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一环。一是严格遵守、执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举措,自主捋清平台责任边界。二是制定、完善平台自身的审核、把关规则和流程。根据《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部分UGC生产的微短剧不需要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备案,仅向平台备案,这意味着平台在微短剧内容监管方面,应压实责任。然而,平台尚未明确公布对违规内容的界定或处置方案细则,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不利于长期发展。三是坚守底线,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能力,对微短剧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审核及筛选,对低俗内容坚决打击,净化生态;另一方面优化算法推送机制,将文化审美、价值引导、创新能力等列入智能推送标准,带动优质内容获得更多关注,更好地为公共传播和消费升级服务。

3.作品:坚持自主创新,研磨时代精品

在内容创作上,自主生产内容,引领创作风向。当下微短剧的内容创作以用户喜好为导向,产出的作品仅是用户“喜好”的展示品,难免出现内容的同质化。而优秀内容创作应成为用户喜好的引领品和热门话题的缔造品。因此,创作方应突破现有创作思维,不断挖掘贴近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引发深度思考的主题,使微短剧成为真正承载审美价值的大众文化艺术载体。在创作手法上,积极探索独特的呈现方式。微短剧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对创作手法的研究,因为微短剧“微”型体量和“短”时长对创作手法的要求更高,创作者需要做好“量体裁衣”的创作手法探索。归根结底,优秀作品的产出不能单纯追逐“数据”和“流量”,制作方还需在题材、情节设定和艺术呈现等方面对标传统影视作品,从而提升整体的制作水准。

参考文献

1.周思灼.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传播特征、困境与对策——以“快手小剧场”为例[J].传媒,2022(10):55-57. 2.国家广电总局: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

影视热点 | 网络微短剧的传播困境及发展策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