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弗雷——百兽与万民》

2021-10-30 18:18 作者:Kubrum  | 我要投稿

作者:特奥多尔·吉萨列斯库、雷蒙德·雅尔

 

前言:本书为帝国图书馆历史学者特奥多尔·吉萨列斯库先生与来自弗雷的交流学者雷蒙德·雅尔先生合著作品《弗雷——土地与国王》的续作。本书继续以弗雷诸领为中心,并将部分重点转移到作为其领民主体的布列托尼人以及弗雷第四子的后代上,为感兴趣的读者们介绍他们以及关联者的历史与现状。

    帝国与弗雷诸领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来往,双方在经济、文化乃至人口上都有着密切的交流。这种交往与友谊延续至今,也催生了众多成果。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如果没有这种交流,那么本书便无从谈起,更无法问世。

    作为两者传统友谊的见证,我们希望本书能为爱好者了解历史提供更多的途径,为感兴趣者培养出稳定的爱好。若见者欢喜,则再好不过。

 

第一章    科德维格,“兽与橡实”的德鲁伊

    如上一本书所述,弗雷第四子卡德沃隆的后代为自己取的姓氏是科德维格。这个姓既不是诺尔西亚人会取的名字或父名,也与帝国人的命名风格风格不符。正如卡德沃隆的名字一样(我们在之前已经介绍过,卡德沃隆的名字来自弗雷生前的敌手——布列托尼人领主卡德沃伦),他与他的后代在文化上越来越向布列托尼人靠拢,而“科德维格”正是弗雷诸领一带布列托尼方言中“森林”的意思。科德维格家族的统治中心是洛根河入海口处的格林德威思。由于位置更靠西,且周围遍布难以开发的密林,这里没能像奥斯克一样成为影响北方各地的贸易中心。科德维格家族的历代领主们也并不注重对外交流与商业贸易。除了支持布列托尼人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外,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闭关自守与研习魔法上。尽管卡德沃隆本人在弗雷教导下成为了一位可以媲美诺尔西亚部落武士的战士,但他的后代当中却出现了众多领导与保护布列托尼民众的祭司、法官以及领主顾问。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布列托尼语里的头衔,来称呼他们为“德鲁伊”。

    科德维格家族与德鲁伊这一身份紧密关联的历史,从卡德沃隆之子加洛韦的时代就开始了。由于卡德沃隆亲近布列托尼民众的举动,他的后人受到领地内占绝对多数的布列托尼人拥护。加洛韦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下,将自己的两个妹妹——罗莎琳和乌娜推荐为德鲁伊候补。其中乌娜顺利通过了老德鲁伊们的考验和领民的认可,正式成为科德维格家族的第一位德鲁伊。

    为了更好地方便读者们理解有关科德维格家族的细节,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此简要介绍部分与其相关联的布列托尼宗教文化,尤其是有关德鲁伊这一特殊的祭司身份。

    如果将布列托尼人社会与其他人类社会的文化进行比较,那么一定能得出两个关键词,即先祖与自然。先祖,是指布列托尼人看重祖辈事业与精神的传承,以及祖上的名望。自然,是指布列托尼人普遍对自然有着超乎其他人类的敬畏之心。卡德沃隆通过主动接纳布列托尼人的文化,做到了后一点。他本人则因为前一点而惠及子孙,使科德维格家族很快就融入了弗雷诸领的布列托尼人群体中,逐渐变得与传统的布列托尼领主别无二致。

    不过布列托尼人眼中的“自然”可能会与本书大多数潜在读者们的想法不同。由于帝国毗邻木精灵居住的大森林区,弗雷诸领被这片广袤的森林隔离在西北方向,帝国的公民往往只听说过木精灵对植物那几近病态的保护心理。对于帝国人来说,“自然”这个词几乎是与木精灵这个种族绑定在一起的。而布列托尼人所说的自然却完全不同——对于布列托尼人来说,尊重与爱护自然,往往指的是与各种动物和睦相处。除了橡树之外的所有植物在他们眼中和在其他人类眼中没什么区别。也许仅仅是与木精灵的长期敌对造成了布列托尼人这种与众不同的自然观,也许背后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这种自然观最明显的体现就在德鲁伊们的职能上。

    在传统、古老的布列托尼人社会中,德鲁伊是两个最尊贵的身份之一(另一个则是战士。一个布列托尼部族或领地的统治者,首先必须是在勇力上能够服众甚至冠绝部族的战士)。作为祭司,德鲁伊负责主持一切与宗教有关的仪式,并不断维护布列托尼人对他们众神的信仰。作为法官,德鲁伊负责阐释布列托尼社会的律法,并裁断自己负责地区的案件。作为带有布列托尼特色的魔法师,德鲁伊还要在战时用法术协助领主,影响战局,必要时还要领导部分征召起来的军队配合作战。无论哪一种职能,德鲁伊在履行时都极其注重“与自然的沟通”。

    布列托尼人最为尊崇的是自然女神菈菈勒伊。她也被布列托尼人称为生命魔神、原初橡树、万兽之母、跃迁之猫,还拥有作为“兽王”的形象,是德鲁伊们在祭祀时供奉规格最高的神。因为德鲁伊们大都拥有与各种动物交流、驱使动物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甚至变身成各种兽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来源就被认为是菈菈勒伊。在部落长屋与城市街巷之间四处活跃忙碌的动物们成了布列托尼社会的一道风景。战时听命于德鲁伊们的各种动物部队成了布列托尼人军队的一大显著特征。或许是由于对这种能力的极度依赖,德鲁伊们在平时论及这位女神时也表现出非常敬畏的态度。

    回到科德维格家族身上。其家族的每一代成员中都有人参与定期的德鲁伊选拔,以及德鲁伊长老的竞选。这从卡德沃隆的次女乌娜开始就成为一个不成文的传统。而德鲁伊作为祭司不进行婚育、不留后代的传统也在科德维格家族的这部分旁系成员中得到体现。总之,如果在卡德沃隆身上还能隐约看到诺尔西亚武夫的色彩,那么从加洛韦这一代开始,科德维格家族就已经成为表里如一的布列托尼人,被领民彻底接纳。在以后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接纳会带来怎样的力量。

 

 

第二章:“好人”雷蒙德到“坏人”雷蒙德

    在第二纪533年,勒鲁瓦家族的“好人”雷蒙德靠与皇帝的联姻以及自身的实力,成为当时帝国皇位之争中的胜利者。帝国进入雷蒙德一世勒鲁瓦王朝时期。

    然而勒鲁瓦家族的外来者身份在元老院和部分帝都平民当中不受欢迎。为了尽量平息帝国内人们的怀疑,雷蒙德一世以谦虚的学习者姿态面对自己的新臣民。他将杀害女婿托鲁斯四世、外孙卢基乌斯四世以及自己的女儿克洛蒂丝太后的所有相关人处理掉后,对剩下的中央官职基本不做变动。在此基础上,他还主动向元老院咨询政务方面的建议,放宽元老院的权力。很快,雷蒙德一世就获得了帝都内的一致好评。

    然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雷蒙德一世的做法确实在当时的帝国当中相当特立独行,并且取得了好效果。但如果从治理弗雷诸领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其实非常符合惯例。在他之前的每一位中王朝时期的皇帝,几乎无人不想从元老院手中攫取更多权力。但雷蒙德一世一来尚不熟悉帝国政治,二来也习惯了作为奥斯克领主的统治风格。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他做出了一反过去皇帝的做法,让帝都内的元老和官员们又惊又喜。

    雷蒙德一世在位时,从帝国的角度来看,他还有一件功绩,那就是平定了帝都以北、米德卡斯山脉以南的大部分割据势力。这些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本来应该非常方便帝都进行管辖。但雷蒙德一世之前的数位短命皇帝连帝都内部的禁卫军都无法处理,更别提在这些地方建立有效的统治。雷蒙德一世先是用自己的军队打败禁卫军,之后便解散了它(直到勒鲁瓦王朝终结后,禁卫军制度才被恢复)。然后他坐镇帝都,派遣军队向北出征。帝国北部的大片平原非常适合骑兵的发挥,勒鲁瓦的军队在这里以摧枯拉朽之势击垮了在当地自称总督的数个原驻防军团长官。雷蒙德一世平定北方后,其声势震动了帝国各地的总督和将军们。几个较为强大的地头蛇选择向雷蒙德一世宣誓效忠,而希望在帝国中心站稳脚跟的雷蒙德一世也顺水推舟,在事实上承认了他们的割据状态。就这样,作为外来者的勒鲁瓦家族,反而促成了这场内乱的停止——尽管是暂时的。

    雷蒙德一世死后无子,由曾担任军队统帅的弟弟夏尔继位。雷蒙德一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继位的夏尔(也称奥斯克领主及弗雷诸领共主夏尔二世)却在另一种层面上达成了“合格”。他开始像过去的皇帝们那样,尝试收回兄长曾经许诺给元老们的权力。起初只是一些在元老眼中无关紧要的祭祀权。但当他试图剥夺元老监督皇宫内府财物动向的权力、仅保留对皇室如何使用这些财物的“建议权”时,曾经和雷蒙德一世至少在表面上交好的元老们愤怒了。一些保守派元老开始唾骂夏尔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养不驯的蛮子”,在他面前将他与雷蒙德一世作比较。夏尔气得直接掌掴数落他的元老后扬长而去。这一去,他就直接离开帝国,回到了自己的领地。

    然而他却留下了自己的军队,并委任军队统帅伊格纳提乌斯代理政事。伊格纳提乌斯是弗雷诸领出身的帝国遗民后裔。尽管会说帝国通用语,但他的口音和行为举止都让他在帝都内饱受歧视。很快,曾经歧视他的元老和官员们都尝到了他的怒火。先是几个势力较弱的元老和一些依附强势元老的官员被他按照夏尔单方面留下、未经帝国枢密院审议和元老院通过的法律抓捕。然后伊格纳提乌斯将他们的舌头都割下来,并送到他们的靠山那里示威。元老们因伊格纳提乌斯出格的行为而慌乱之余,发现自己在帝都这个主场竟毫无还手之力——来自弗雷诸领的骑士和军人已经取代了曾经禁卫军在帝都内的角色,他们没一个会听自己的。于是一些元老开始密谋联系外地的总督,邀请他们向帝都进攻。盘踞在南方的洛塔尔迪利亚行省的提图斯·奥里略尽管是雷蒙德一世亲自任命的总督,但他却第一个抓住机会起兵,并号召其它地区的总督和将军们响应自己。雷蒙德一世一度平息了帝国的内乱,但他也没法清除当时帝国内乱的种子。这种子到现在终于破土而出,掀起了新一轮中央朝廷与地方长官、皇帝与元老之间的争斗。

    而作为争斗中心之一的夏尔却长期滞留在奥斯克。他无法像长兄那样在心中平衡两地的重要性,把重担丢给了留在帝都的伊格纳提乌斯。后者“不负所望”,在与元老们彻底决裂后,直接趁例行大会即将召开的时候率军冲进元老院大开杀戒。在室内发泄过后,他又杀到市中心的广场上,当众声称要血洗整个帝都。尽管他并未真的犯下如此滔天罪行,但得知消息的帝都居民还是纷纷出逃。一时间帝都内人心惶惶,幸存的元老和官员都通过各种手段藏匿起来,等待外面的救兵。整座城彻底被伊格纳提乌斯和他手下的军人掌控。他本人则每天全副武装,带着一众人马在大街上游荡,逢人便极尽言语羞辱之能事。直到奥里略为首的地方联军兵临帝都城下,他才向夏尔派遣使者求援。夏尔闻讯后立刻组织弗雷诸领的封臣们召集部队前往救援。他们通过雷蒙德一世时期开辟的大道,比联军预想的更快抵达战场。这场战役也是帝国历史上第一次与脱离部落水平的布列托尼人大军交战。最终,双方在不分胜负的情况下缔结和约。皇帝夏尔退位,从此只作为奥斯克领主与弗雷诸领的共主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勒鲁瓦家族被允许保留皇位——夏尔之子雷蒙德继位,史称雷蒙德二世。这对父子自此分别统治弗雷诸领与帝国。

    雷蒙德二世继位时毫无影响力。无论是留在帝都的弗雷派系代理领袖伊格纳提乌斯,还是新的元老院成员,或是已经撤回各自辖地的总督们。无人在意这位年幼而存在感薄弱的新皇。在当时恐怕绝不会有人想到,这位皇帝在成年并继承父亲奥斯克领主的位置后,会再次触碰这次和约依旧没能解决的帝国顽疾,并最终同时引爆帝国与弗雷诸领各自的内患,在留下“坏人”雷蒙德的名声后葬送掉勒鲁瓦家族在帝国的统治。

 

 

第四章:两场内战

    雷蒙德二世成年后,不甘于当各个势力之间维持均衡态势的傀儡。他与伊格纳提乌斯交恶,因此转而讨好元老院,并在军队中寻找与伊格纳提乌斯有矛盾的军官。他找到了其中一位名叫沃伦的副官,向他许诺伊格纳提乌斯的弗雷诸领军队统帅位置,并附赠帝国元帅一职。在夏尔去世、雷蒙德二世继承奥斯克领主与弗雷诸领共主之位后,他立刻与沃伦付诸行动,在所有显贵都出席的庆典上暗杀了伊格纳提乌斯。因与元老院之间的良好关系发挥作用,雷蒙德二世的行为并未在帝都造成骚动。然而当消息传到奥斯克,随即传遍弗雷诸领各地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由于雷蒙德二世继位后便长期待在帝国,即使继承夏尔的位置后也从未回奥斯克治理领地。随着奥斯克境内政令开始混乱,他在弗雷诸领的名声逐渐降至冰点。奥斯克的老人们甚至把他和伯父“好人”雷蒙德对比起来,称他为“坏人”雷蒙德。雷蒙德二世在他们眼中越来越像一个标准的帝国皇帝,一个外来统治者。领主暗杀军队统帅一事传到奥斯克一带后,许多长官和领民都认为雷蒙德二世“沾染了帝国人的恶习”,开始担心他根本不重视这片领地。而他本人后来的举动也确实证明,他并不在乎奥斯克以及弗雷诸领领民们的感受。

    在快要耗尽老乡们(事实上,雷蒙德二世是在帝都出生和成长的。这也许能一定程度说明他为何对奥斯克以及弗雷诸领漠不关心)的信任时,雷蒙德二世终于接受了已经当上统帅的沃伦的建议,回到弗雷诸领进行巡视。然而,当他领略完弗雷诸领各地的风土人情后,却下达了十分愚蠢的政令——他下令在自己名义上的统治中心奥斯克港修建帝国神庙,让祭司们到弗雷诸领各地传播对帝国诸神的信仰,并宣布要求布列托尼人的德鲁伊以及源自弗雷部族的尤纳尔祭司们带头改信帝国宗教。此举彻底惹怒了还在期待他洗心革面的领民。很快,从奥斯克一地开始,一场席卷弗雷诸领各地的反帝国狂潮出现了。愤怒的领民在各自的德鲁伊或尤纳尔祭司带领下与帝国祭司对峙、争吵。冲突升级后,在布列托尼领主中最具威望的科德维格家族家主高文也站出来指责雷蒙德二世。但高文依然遵守夏尔一世时期订下的封臣义务,没有动用武力。最终将单纯的宗教冲突导向战争的,是高文的妹妹,“大德鲁伊”克洛伊。

    克洛伊是科德维格家族中第一位获得德鲁伊长老会认同,成为首席德鲁伊的成员。她一开始给雷蒙德二世写信,试图劝阻他强行推广帝国宗教的行为。但写给雷蒙德二世的信全都被无视,帝国祭司在弗雷诸领行动依旧。随着传教行为的积累,矛盾也越来越多。克洛伊本人也站了出来,与上门传教的帝国祭司理论。这场争论最终只有克洛伊的话被记录了下来,而帝国祭司被记载的只有“用手杖不停敲打神庙二层窗外的橡树,敲断了好几根枝条”这一行为。克洛伊的侍从们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就冲上去将祭司扔出了窗外,导致祭司身受重伤。她本人没有制止这种行为,反而推波助澜,鼓励侍从们出去到处散播帝国祭司犯下不敬橡树之罪的消息。很快,民众的情绪发酵为更大的愤恨。针对帝国祭司的暴力和私刑开始不断出现,也不断有袭击帝国队伍的人被抓捕。

    如果雷蒙德二世到这里幡然醒悟并让步的话,我们虽无法推测后来会如何发展,但至少帝国与弗雷诸领两地恐怕不会爆发如此规模的内战。但他依旧不依不饶,加派了护卫祭司的人手,还干脆下令禁止弗雷诸领的人与传教的祭司口头争论。见此情景,以克洛伊为首的德鲁伊群体开始发挥起他们作为祭司之外的职能。越来越多的德鲁伊开始号召各地的人们武力对抗帝国。高文等领主们一开始并不情愿动武,但当领民与帝国祭司之间自发的武装对抗愈演愈烈后,他们也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盟友了。高文在克洛伊的影响下宣布支持领民维护自身信仰和尊严,他作为科德维格家主的实力与威望吸引了数个布列托尼领主加入到他这一边。甚至奥斯克地区的弗雷部众当中都有人响应。雷蒙德二世听闻此事后怒不可遏,当即率领自己的军队从帝都远赴奥斯克。随行的还有两个隶属中央的帝国野战军团,以及因长期作为仪仗而战斗力堪忧的帝都骑士团。第二次弗雷诸领内战爆发了。

    这场战争因宗教而爆发,在后世也被称为“圣约之战”。在刚开始,它表现得就像帝国与弗雷诸领之间的战争,双方阵营的构成相对单纯。但很快就有少数因恐惧帝国的军势而加入雷蒙德二世一方的弱小领主,以高文为首的弗雷诸领联军也向西北方不属于弗雷诸领的萨夫森领主阿杜尔夫请求援助。战争一下就将整个大陆西北卷入进来。

    如果当时的帝国内部稳定,政通人和,那么我们可以确定高文一方绝不是雷蒙德二世的对手。但在当时的状况下,雷蒙德二世基本无法调动帝国各地的地方军团——他们与管辖当地的总督或将军联系得太过紧密了。他只能从帝国中央所属的军队中抽调人手,这就使帝都周边变得空虚起来。一些对勒鲁瓦王朝的外来属性一直耿耿于怀,或者单纯是与中央的元老院和官僚们不和的帝国地方长官们动心了。他们只待时机允许,就会立刻向雷蒙德二世发难。

    在战事扩大、连与弗雷部族一起被归类为“西北三部”的萨夫森部族都卷入的消息传到帝国境内后,此时依然健在的提图斯·奥里略便立刻开始联络各地对雷蒙德二世不满的要员。雷蒙德二世在战场上虽然能压高文一头,但他也无法速战速决。随着奥斯克的直属军队与帝国军团深陷弗雷诸领内战的泥潭,雷蒙德二世已经无法顾及帝国内部的变化。在战争持续一年后,奥里略等人见皇帝依然没有要回国的迹象,干脆直接向帝都进军,在城外喊话要求元老院在雷蒙德二世缺席的情况下宣布其退位。此时雷蒙德二世的军队统帅沃伦以及年幼的皇子阿尔方斯都在帝都。身兼奥斯克统帅与帝国元帅于一身的沃伦见状,不等元老院的回应就直接率领留守帝都的部分骑兵部队出击,在城墙守军的配合下冲向城外的地方联军阵中。这一战,地方联军首尝败绩,不得不解除对帝都的包围,跑到沃伦鞭长莫及的东南方向与中央对峙起来。

    然而雷蒙德二世无暇利用沃伦创造的机会。他带到弗雷诸领的军队中随军的祭司与战斗法师过少,在应对布列托尼人的德鲁伊时大都只能采取守势。当他想要从帝国抽调法师部队时,却被沃伦和元老们一起拒绝,理由是“不能让帝国中央的军力太弱”。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样的拒绝其实是合理的,如果让中央的守备进一步变弱,那么地方联军将会更快攻下帝都。但如果不充实前线,那么雷蒙德二世也无法打破僵局。也就是说,他从引发战争开始,其实已经走入了死局。

 

 

终章:王朝已逝,血脉仍连

    在“圣约之战”与帝国内战的最后,打破僵局的是皇子阿尔方斯。他出生在帝都,十岁时就见证了地方联军包围城市又被沃伦击退的历史事件。之后又多次目睹沃伦等人来不及换衣就戎装进出宫殿,以及原本繁华的帝都在连年战争中逐渐萧条的过程。我们至今尚未确定促使皇子做出决定的一系列诱因,但可以肯定,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才想结束战争的。

    年幼时的阿尔方斯与雷蒙德二世年幼时一样,在宫中不受众人注意。而且身为皇子,更无正当理由来干涉政事。帝都内的许多官员都已经习惯了凡事交由元老院与元帅沃伦决策的现状,对阿尔方斯只有礼节性的尊重。正因如此,阿尔方斯才与帝都内部被无视的厌战者们有了共同的诉求。随着输入帝都的物资时有时无,人们的厌战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终于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战争迎来了结束。

    阿尔方斯在寻求结束战争的手段时,发现沃伦身为防守方的统帅,却一直喜欢亲自率领骑兵主动出城攻击。尽管战绩斐然,但留守帝都的骑兵数量并不足以击溃声势浩大的联军。联军每次被击退后,又总能保留有生力量,重振旗鼓。并且每次被打退后,奥里略等人都能针对帝都方面的布置作出新的应对措施。沃伦出击的收效也一次比一次小。于是阿尔方斯在联军又一次来到帝都城下时,趁沃伦还没准备好出击,就让事先倒向自己一方的守城士兵直接打开了城门。之后,手无寸铁的皇子带着几名正在挨饿的帝都居民走出城来面对联军,要求与联军的话事人谈判。奥里略便亲自出来与阿尔方斯对谈。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之后,阿尔方斯还只身在前为联军开路进城。帝都守军害怕伤到皇子,因此不敢攻击跟随他进城的联军士兵。联军在最后一次围城中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帝都,沃伦等人也只得投降。

    阿尔方斯与奥里略的协议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阿尔方斯同意让雷蒙德二世皇帝退位,并放弃自己的皇位继承权;奥里略将协助阿尔方斯成为奥斯克领主及弗雷诸领共主,共同推翻雷蒙德二世的统治;帝国与弗雷诸领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全部保留,未来由联军方面主导的帝国不得单方断绝与弗雷诸领的联系。这几条内容在未来都对双方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当帝都被联军占领的消息传到雷蒙德二世所在的前线后,帝国与奥斯克方的军队士气开始动摇。许多军人担心起自己未来的保障,帝国高级军官则开始害怕回去后被联军清算。不断有奥斯克出身的士兵出逃,一些奥斯克领民为主的部队开始成建制地倒戈加入高文一方,高文则趁此机会步步进逼,将雷蒙德二世一方的控制范围压缩到了奥斯克领地内。而皇帝本人甚至连统治完整的奥斯克领地都做不到——领地首府奥斯克港早已背叛了他,弗雷部族的遗民们也据险自守,拒绝领主进入。绝望的雷蒙德二世只能带领剩下的军队匆忙撤出战场,想在还有一战之力的时候回到帝国打败奥里略等人。高文为首的一众布列托尼领主连停战的请求都没收到,就发现帝国军营里已经空无一人了。于是他们趁势占领了整个奥斯克,以领主们共同的名义代管这片领地。

    班师回朝的雷蒙德在大森林区内的通道上和阿尔方斯一行人相遇了。阿尔方斯当众历数雷蒙德二世对帝国和弗雷诸领两地民众犯下的罪行,并把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沃伦带到两军阵前展示。接着,他又宣布及时悔改的人将与沃伦一样免于死罪。此举让原本就开始慌乱的雷蒙德二世一方人马更加动摇。到双方摆好阵势准备开战时,皇帝被己方躁动不安的士兵和军官捆绑起来,交给了阿尔方斯与奥里略。两场分别发生于两地的内战,就这样以近乎闹剧的形式迎来了结束。

    随后,阿尔方斯在奥里略为首的联军保护下进入奥斯克。他以奥斯克领主的身份与高文等人谈判,并签署了新的君臣合约。接着又将不满高文单方面与自己谈判的萨夫森领主阿杜尔夫赶出了弗雷诸领。从此,阿尔方斯作为名义上的弗雷诸领共主,接受高文等封臣的拥戴。但封臣们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其领地内的许多事务从此不受主君干涉。夏尔一世在第一次弗雷诸领内战后订立的封臣义务至此作废。

    在重新君临奥斯克后,阿尔方斯又以帝国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与帝国地方联军正式订立和约,宣布放弃皇位继承权。其年为第二纪571年,勒鲁瓦王朝在统治帝国仅38年后便覆灭了。仅有之前的几个短命王朝可与之比较寿命。在这之后,提图斯·奥里略自称帝国摄政,代行皇帝职务。他在恢复了禁卫军制度后,尚未称帝便撒手人寰。联军随即进入新一轮内斗。最终,奥里略过去的部下,塞尔维乌斯·洛提阿将军成为赢家。他建立了中王朝后期仅有的一个存续超过百年的王朝,他的子孙在未来将把帝国疆域拓展到大陆西部沿海地区。

    然而弗雷诸领共主、“君临者”勒鲁瓦家族却存活了下来。放弃皇位后的阿尔方斯在领主之位上励精图治,把自己父亲长期缺席而导致的各种问题一一解决。并且,他如约保住了沃伦等人的性命。后者在出狱后,又在被阿尔方斯加以诸多限制的条件下重新成为奥斯克统帅。奥斯克领主阿尔方斯一世在后来成为民众和吟游诗人们口中的常客。他的统治成为如今一些佳话与民间传说的故事背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弗雷诸领的社会变动有许多领民参与其中的痕迹,而民众的评价和行动往往对领主的统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也许是构成领民主体的布列托尼人的社会传统,也有可能是各族交融杂居、和谐相处的弗雷诸领必然会呈现出的色彩。毕竟在这片不同于周围任何国度的神奇土地上,野兽、人类、精灵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有关弗雷诸领与帝国之间的联系,以及弗雷诸领内各家族的历史,不会随着本书的描述终结。事实上,就在本书成书六年前,我们还得知勒鲁瓦家族发动了针对艾利希王国的又一次远征。可以想象,至少坐镇艾利希王国西部的艾格林家族(过去则是部族)恐怕免不了又一次被他们蹂躏了。作为弗雷诸领共同尊崇的主君,勒鲁瓦家族用生龙活虎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们依然强大。


《弗雷——百兽与万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