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一个“师”是如何诞生的?以潘菲洛夫师为例
对军事稍有理解的朋友都知道“师”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单位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编组了89个师(陆军,海军陆战队),而苏联和德国都有数百个师。那么,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师”是如何诞生的呢?

二战前,由于各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的冲击,部队的编制都处于和平时代的简编状态。在这个时候,苏联人的师通常只有6000-8000人,往往除了司令部和后勤单位外,基本上作战部队都不是满编,如一个原本应该有3个团,每个团3个营,每个营3个连(都是作战单位,不含火炮和其他支援单位)的师,可能实际上只有3个团,每个团只有2个营,每个营只有2个连。这样一来,这些师就不属于“满编师”,而是属于“架子部队”。在战前,苏联149个部署在西线的师,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架子部队,在巴巴罗萨战役中伤亡尤其惨重。因此,苏联不得不开启全国性动员,开始组建新的师。

在这里以著名的“潘菲洛夫第316步兵师”为例。数据来自网络资料。

潘菲洛夫少将是萨哈托夫州彼得罗夫斯克人,1893年出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沙俄军队服役,内战爆发后加入红军,历任连长,团长,曾经荣获两次红旗勋章,战前在吉尔吉斯斯坦任少将中亚军区参谋长。战争爆发后,中亚军区负责组建新的步兵师团投入战争,潘菲洛夫便受命组建第316步兵师,担任师长。7月12日当他成为师长后,便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
首先,潘菲洛夫从当地的各个武装部,内卫部队征集了有经验的军官,构成他的指挥系统,并从一些有经验的骨干军官中任命了团长、营长等各个单位的一把手。接着,他开始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命令征调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预备役人员和当年应征入伍的新兵,以预备役军官担任连长等以下的基层军官,并选择有一定服役年限的预备役人员担当班组的士官,构成部队的骨架。最后,就是开始向这个“架子”中填充新兵,主要是1922年出生的第一次服役的新兵。在完成填充新兵后,在1941年8月,该部队坐上火车整建制开拔,并在8月27日抵达了博罗维奇,准备加入列宁格勒战斗。不过,由于列宁格勒遭遇德军围困,外围部队无法进入,于是316师在9月4日被召回,作为战略预备队。在后方难得的一个月整备阶段,潘菲洛夫和骨干军官不断协调部队各层次的指挥和协作,同时士兵也在上战场前抓紧一切时间对自己的军事技能进行苦修,这使得他们在之后的莫斯科保卫战发挥出了优秀的战绩。

1941年10月7日,德国人的台风行动开始,很快摧毁了维尔济马防线并歼灭苏联60万人(绝大部分被俘虏),这导致新上任的朱可夫必须要不惜一切力量整理手头的家底。朱可夫将316师拨给他的老上级罗科索夫斯基(1931年前朱可夫在罗科索夫斯基担任旅长的骑兵旅中当团长,后来罗科索夫斯基在大清洗中莫名其妙入狱,导致后来军衔低于朱可夫,因此战争中一直都是朱可夫的下属)的第16集团军,这时候罗科索夫斯基只剩下约5万人兵力,除了潘菲洛夫的第316步兵师达到满编外,其他的部队如第三骑兵军都是从维尔济马包围圈侥幸突围的部队,都是严重缺编状态。所以,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实际上只有第316步兵师具备完整战斗力,而第16集团军正是莫斯科-维尔济马战线中线的唯一防守成员,这使得316步兵师从咋一进到战场,就承担了德军的主要突击。
由于德国的推进非常猛烈,316步兵师作为“守门员”不得不一边退却,一边拼死抵御德军的进攻。战至1941年11月,潘菲洛夫的部队减员已经超过30%,但是仍然扼守着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朱可夫对他下达严令:如果擅自撤退,从师长枪决!在激烈的战斗后,德军的锐气显著被挫败了,攻势趋于缓慢。为此在41年11月11日,潘菲洛夫得到了第三枚红旗勋章,以彰显他在如此环境下坚守防线的伟大功勋。在莫斯科城下,苏联第316步兵师在没有任何坦克的支援下,硬是抵御住了德国坦克集群的正面冲锋。
11月15日,第316步兵师在杜博谢科沃村迎战德国第二装甲师,当日一个阵地上,第316师1075团第2营4连140名战士在历经一天奋战后,击毁了9辆德国坦克,并有28人被判定阵亡(事后证明只有22人死亡,另有6人幸存,最后一名战士死于1996年)。当天德国第二装甲师共有54辆坦克参与对苏军的进攻,其中有18辆被苏军击毁,这个阵地就占了一半。在一个星期后,苏联《红星报》记者瓦西里·克洛特夫采访第16集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要求他提供一些英勇的事迹去撰写宣传报道,于是罗科索夫斯基拿出了11月15日1075团的战斗日志,指出杜博谢科沃村的战斗非常富有英雄主义,步兵仅靠反坦克炮甚至反坦克枪和德军搏斗,并延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记者看完这篇日志后也甚为感动,他处于作家的天性,将其进行了艺术加工,他把140多人的连队级战斗缩减成仅有28人的反坦克组,面对敌方54辆坦克密集冲锋的决死战斗,将当日所有的被击毁的18辆坦克都算在了这个阵地上,同时他的文章以28人全部壮烈殉国作为结尾,这篇文章深深感动了深处绝境的苏联人,在1942年苏联决定为所有的28勇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因此,这个故事就成为了日后称颂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模板,多次被改编登上镜头,而影响力最大的《莫斯科保卫战》电影中,更是借助连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之口,喊出了那著名的一句话:“俄罗斯虽大,但我们无路可退,我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而令潘菲洛夫28勇士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同盟国光辉形象的代表。直到2015年,俄罗斯才公布了1948年对这件事的调查结果,证明了28勇士实际上是当时记者进行艺术加工导致的误会,但无论如何,所有的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苏联战士都是抗击法西斯的英勇无畏的勇士,而第316步兵师的传奇仍将继续。

1941年11月17日,为表彰第316步兵师在保卫莫斯科的出色功勋,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达指令,改名为第8近卫步兵师,但遗憾的是,次日也就是11月18日,潘菲洛夫在莫斯科前线接待记者时遭遇迫击炮袭击阵亡。因而,苏联在11月23日,将第8近卫步兵师加上头衔“潘菲诺夫斯卡亚”,意为“潘菲洛夫的第8近卫步兵师”,从此这个光荣的称号伴随他们走完了整个世界大战。
1942年4月,潘菲洛夫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并被下葬在新圣女公墓,他的坟边是第16集团军第三骑兵军杜瓦托尔少将(1941年12月19日阵亡)和维克托·塔拉李克林中尉(苏联空军首创夜间撞击战术的飞行员,曾经驾驶I-16撞击摧毁He111,1941年10月27日在米格3上被BF109击坠身亡)两位保卫莫斯科的苏联英雄。
316步兵师改编为第8近卫步兵师后,下属的步兵团也随之改名:第1073步兵团更名第19近卫步兵团,第1075步兵团更名第23近卫步兵团,第1077步兵团更名为第30近卫步兵团,第857师属榴弹炮团更名为第27近卫炮兵团,第597独立工兵营更名为第2近卫工兵营。该部队一直在二战中冲杀,并不像很多的苏联步兵师经历过战败、解散、被并入其他部队的厄运,一直光荣地持有自己的番号。1945年,该部队在库尔兰口袋战役结束了自己的二战征程。根据苏联官方统计,第8近卫师在4年期间,毙伤德军85000人,俘虏5000人,摧毁坦克387辆,装甲车65辆,43架飞机,451门各式火炮,180门迫击炮,2010辆汽车和328辆摩托车。该师共有34人获得苏联英雄(包括28勇士和潘菲洛夫本人,另1人在1991年才被追授苏联英雄)、29人获得列宁勋章、371人获得红旗勋章、2人获得库图佐夫勋章、8人获得苏沃洛夫勋章、53人获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1人获得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391人获得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783人获得二级卫国战争勋章、4747人获得红星勋章、41人获得二级光荣勋章、2061人获得三级光荣勋章。
二战结束后,第8近卫步兵师在裁军浪潮中幸存下来,但在1960年解散。但是在1960年被解散一星期后,第36近卫步兵师就更名为第8近卫步兵师并承接师旗(毛子这种骚操作确实理解不能)。1967年,新编的近卫第八步兵师从塔林回到了它诞生的吉尔吉斯斯坦,定居在伏龙芝(苏联解体改回原名比什凯克),而同一年苏联又在爱沙尼亚塔林成立了第144近卫摩托化步兵师,承接在1960年被更名的第36近卫步兵师的荣誉称号(又是骚操作,不解)。苏联解体后,近卫第8步兵师2003年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裁员中被撤销番号,但随即在2010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阅兵式上重新出现,如今,吉尔吉斯斯坦受邀参加2020年红场阅兵时,就是由第8近卫步兵师参加,也算是一种荣誉的继承吧。(1985年《莫斯科保卫战》里有316师方阵在瓦西里·克洛奇科夫率领下参加1941年红场阅兵,但现实中他们没有参加过这次阅兵,第一次真正由第8近卫步兵师参加的红场阅兵是2010年阅兵式)


316步兵师编制与辉煌,是二战中成百上千个参战国组建的战时师一级单位的典型案例。当然,除了极少数的师番号得以延续至今外,绝大多数的番号都磨灭在了历史的烟海之中。但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奋战在反法西斯战争第一线的英雄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阻止了法西斯帝国占领全世界的阴谋。
谨以此向所有的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