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定哥独家干货】第九期:选择题技巧之最佳型

2021-12-29 23:04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大家好呀,快点起来一起学选择题技巧之最佳型干货!

一、题型特点

最佳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察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历史阐释能力。题干与各选项之间一般来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结束语前后或者选项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程度性词语按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题干中,也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最佳选择题,一类是正在选择题的选择项中作为干扰项出现,常时间的标志性有“主要”“重要”“最重要”“最恰当”“最主要” “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最符合”“最接近”“最……”“最能”等限定词。

二、解题思路

第1步,审设问,抓住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 “主要”“重要”“最重要”“最恰当”“最主要”“最符合”“最接近”“最……”“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

第2步,判定选项与题干的关系,不是正误关系而是程度关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找出问题涵盖最前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

第3步运用排除法、优选法、基本历史理论、背景分析法等,逐个比较分析选项,对有绝对副词的选项,如最、全部、彻底、都、均、完全、绝对、十分、极其、始终、一直等绝对化的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可以优先分析。

对于最佳型选择题,一般做到3选3不选:选全面不选具体;选根本不选直接;选本质不选现象。

三、确定最佳选项的基本依据

就历史原因而言,所选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这一选项而存在,或者是对世界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

就历史内容而言,说起来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或表述更全面,更准确或对历史事件最终结局有决定性作用。

就历史影响而言,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比是主要影响或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他影响或纯属于主要影响或处于相对次要的层面。

就历史理论,原理论文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观点、共性与个性原理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佳选项。

特别注意:选项是否全面、完整的反映出题干要求,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范围过大、过于间接、过于绝对。

四、例题精讲

例题1.

推动如表所列宣言或公约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受到阻碍

C 欧洲联盟初具规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D 政治多极化推动了经济多极化

最佳分析:

根据材料“智利、乌拉圭等拉美9国""119国签署(美英等国拒签)”等信息可知,题干涉及的宣言和公约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但是部分发达国家拒绝签字,表明第三世界捍卫领海权益的斗争艰难曲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A项正确;

不选理由: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维护发展中国家海洋权益的宣言和公约,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无法得出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受到阻碍的结论,B项错误;

根据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盟正式诞生于1993年,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第三世界捍卫领海权益的斗争艰难曲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没有强调政治多极化对经济多极化的影响,D项错误。

例题2.

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

A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

C 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

D 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

最佳分析: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了皇帝“总其成”,掌握最终决策权,同时决策权分散于各部门,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这说明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故D项正确;

不选理由: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并存,“加强了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中“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体现的是扩大分权,但是各部门是否“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例题3.

有学者认为,"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这场战争导致(   )

A 中国与西方列强矛盾加剧

B 晚清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 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

最佳分析:

从材料中“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明显可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合红宝书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次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项正确

当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暂时缓和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排除A项

不选理由:

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导致晚清的政局日益动荡,排除B;

当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暂时缓和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使清朝中央权力基本下移,排除D项。

例题4.

16世纪,大量美洲贵金属流入西班牙,使之更有条件成为经济中心,然而有产者更愿意购买土地,从而错过了机会。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班牙海外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B 西班牙国内新式经济因素发展缓慢

C 英荷等国挑战西班牙殖民霸权

D 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最佳分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班牙虽有大量贵金属流入,但因本国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缓慢,这些货币并未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致使其丧失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会,故B项正确;

不选理由:

A项是材料现象的结果和影响,而非原因,排除;

依据材料"有产老审原意购买十地,从而错过了机会"可知,表明西班牙未能抓住机会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因素,荷兰等国的挑战属于外因,故C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欧洲商贸中心转移与西班牙未能抓住历史性发展机会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例题5.

1921年8月后,中国工会组织迅速增加,至1923年全国主要的铁路、矿山以及城市、工厂都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人运动也由"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推动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B 国民党实行“扶助农工"政策

C 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D 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最佳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国共产党-大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D;

不选理由:

A、C两项不是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排除;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练功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B。

例题6.

19世纪初,英美最先宣布禁止黑奴贸易,丹麦、瑞典、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也相继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19世纪中期,英美将已被掠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从欧美遣送回非洲。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殖民体系趋向瓦解

C 国际分工日益明确

D 黑奴权利意识觉醒

最佳分析:

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者逐渐废除黑奴贸易并将非洲黑人遣送回非洲,这与该时期西方工业革命开展,机器生产相较于手工劳动所使用的劳动力大幅减少,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有关,非洲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首选对象,这体现了国际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和经济的专业化发展,C项正确;

不选理由: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排除A;

殖民体系趋于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B;

D不是主要原因,黑奴在当时并没有主动权,排除。 

例题7.

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 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 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 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最佳分析:

从材料“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可知,爵位只有名位而没有实权,这是为了巩固君主权力的绝对权威,故C项正确。

不选理由:

A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削弱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

例题8.

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 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 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 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最佳分析:

从材料中"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可以看出非洲输出的都是原材料,进口的都是工业制成品,这是由于列强殖民扩张,进行经济侵略所导致的结果;C项正确

不选理由:

A.奴隶贸易和材料现象没有关系;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和非洲进口工业产品没有关系;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并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例题9.

如图,唐玄宗开元年间将10道析分为15道,其中山南道两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南方经济的发展

B 藩镇势力的扩大

C 海上丝路的开通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最佳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唐玄宗开元年间将10道析分为15道,其中山南道两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藩镇势力扩大,故B正确。

不选理由:

这一变化与南方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故排除C。

题干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故排除D。

例题10.

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加强西周统治

C 促进民族交融

D 维护同姓诸侯

最佳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东征,平定了“三监”及武庚叛乱。之后,周公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分封,这次分封与武王的分封不一样,这次分封被称作封藩建卫,以藩屏周,就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周统治,故B项正确;

不选理由:

强化中央集权必须削弱地方势力,而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

周公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所以周公分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

例题11.

有学者指出:"古代的爱国一般与忠君相联系,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最符合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革命主导力量的嬗变

B 启蒙思想的逐渐传播

C 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

D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最佳分析:

根据"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可得出近代的爱国主义的背景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反侵略反封建的潮流是相伴的,而古代的中国社会并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两种受国主义因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C项正确;

革命主导力量的变化也是受社会性质的影响,排除A;

启蒙思想的影响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古代的封建王朝到后期也都腐败,因此排除D。

例题12.

如图是美国米高梅公司根据赛珍珠的小说《Dragon Seed》(龙种) 历时两年拍摄,于1944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在华宣传广告。下列最符合该电影的主题应该是(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歧视

C 中国百姓反抗侵略的斗争

D 日本全面侵华的历史影响

最佳分析:

根据电影的上映时间和宣传广告内容可知,1944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宣传广告的内容也反映出该电影的主题是中国百姓反抗侵略的斗争,故C正确;

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

1944年中国和美国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正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当时美国最大的敌人是日本,1945.9.2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后,美国最大敌人是苏联,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但是“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歧视"不符合当时反法西斯的主流,不属于该电影的主题,故B错误;

电影的主题是中国百姓反抗侵略的斗争,而非反映“日本全面侵华的历史影响",故D错误。

例题13.

1977年11月20日,安徽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通过“省委六条”,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等六项内容。这一举措最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计划经济的地位

B 完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C 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D 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最佳分析:

根据"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所包含的六条内容可得出,这主要涉及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面,因此有利于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项正确;

这一政策有利于打破计划体制和人民公社体制,排除AB;

此时还没有推行包产到户,排除C。

例题14.

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威"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下列影响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 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D 推动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

最佳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它源于“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威”的决议,由此可知可知,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各国工人们联合举行示威游行,可以促进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故D正确;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故B错误;

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故C错误。

例题15.

"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材料最能说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

A 促进了跨区域文化交流

B 改变了美洲的种族结构

C 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D 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最佳分析:

据材料“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改变了美洲的种族结构,故B选项正确;

材料提到,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使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又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这显然与文化交流无关,A选项错误;

材料提到,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由此导致的是非洲劳动力的减少,并不利于非洲经济的发展,C选项错误;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确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该说法与材料"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的主旨无关,D选项错误。

例题16.

公元533年编纂完成的《民法大全》,其主体部分《法学阶梯》共分四卷,每卷细分为篇、段,主题编排次序是--法源、人、财产、继承、债、时效。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罗马法(     )

A 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

B 包含完善的公法制度

C 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D 已发展到万民法阶段

最佳分析:

根据材料"主题编排次序是--法源、人、财产、继承、债、时效”可知,在《民法大全》中,有关私有财产的内容占据很大的篇幅,体现了罗马法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C正确;

材料只涉及罗马法的编排和主题次序,无法体现其逻辑体系,所以A错误;

公法主要是指调整国家与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以及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之间关系的法律,而材料没有体现"包含完善的公法制度”,所以B错误;

材料与万民法无关,所以D错误。

例题17.

汉代海昏侯墓(汉武帝之孙)的发掘出土是2015年中国考古界的重大成果之一;其中有考古发掘出来的孔子屏风,里面谈及孔子的身高和年龄,其中有关年龄的记载,"鲁昭公六年(前537) ,孔子盖卅矣",据推算孔子生于公元前567年,而在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而孔子生。"围绕两则史料,下列有关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真实,所以孔子应该生于公元前567年

B 司马迁是历史学记载权威,《史记》更有说服力,所以孔子应该生于公元前551年

C 海昏侯的孔子屏风对于汉代的人们说怎么认识孔子,比研究孔子确切年龄的历史价值更高,史料的价值还是取决于研究主题

D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不足信。

最佳分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不能简单通过海昏侯墓记载"鲁昭公六年(前537) ,孔子盖卅矣”来推断孔子生于公元前567年,史料研究要注重孤证不立,排除A。

《史记》属于史学记载,具有主观性,难免存在不正确的地方,不能简单通过《史记》推断孔子应该生于公元前551年,排除B。

据题干可知,海昏侯的孔子屏风记载了汉代人们关于对孔子的认识,比研究孔子确切年龄的历史价值更高,C项正确。

《史记》属于史学记载,具备研究的史料价值,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例题18.

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 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 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 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最佳分析:

依据题干“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主旨,应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五、注意事项

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对历史概念不仅要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历史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要学会多角度认识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把握不到位,不能对有效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基本概念理解不全面等等,都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基础知识不清楚马上翻阅定哥笔记资料书,答题不知道如何下手,就要随时去做定哥资料书《小题精炼》习题,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起来,努力坚持做下去,加深自己分析材料、排除错误选项的能力。再次把解题思路总结一下: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尤其对于选项是否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如果我们选了答案而感觉没有把握,我们可把选项再次还原到材料中,看看是否能全面反映信息,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要排除。

六、实战演练

演练1.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A 交通设施B 水利设施C 教育制度D 议会制度

演练2.下表为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的统计表 。下列表述对该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改革开放前择偶标准的政治色彩浓厚

B 新时期人们在择偶时更注重文化水平

C 婚姻观念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D 社会关系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择偶标准

演练3.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

A 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 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 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 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演练4.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1927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毛泽东的分析旨在(     )

A 总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B 坚持党在抗战中独立自主地位

C 强调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

D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练5.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带,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演练6.在古代雅典,每当法庭对案件进行审判时,主告、被告均有权利进行充分自我陈述与辩护,甚至还允许被告邀请教师在上法庭之前帮助自己对辩词进行反复演练、彩排,以求在庭上达到最佳共鸣效果。材料最能体现(   )

A 审判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B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C 人文关怀主导审判过程

D 民主体制影响司法审判

演练7.据学者统计,1929年美国结婚的人有1233000对,到1932年减为982000对,生育率在20年代末约为20%,1933年减为16.6%。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物价的快速持续上涨

B  经济危机影响婚育意愿

C  战争导致人口的减少

D 《社会保障法》的颁布

参考答案:1-7 ACBBDDB

【定哥独家干货】第九期:选择题技巧之最佳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