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虽然主观但很严肃的入门级中文音声科普:(四)音声创作理论刍议:语境论或叙事心理学

2023-03-03 02:15 作者:Stunning716  | 我要投稿

(四)音声创作理论刍议:语境论或叙事心理学与角色催眠

【前言】

       【本文极其个人向,尤其是关于心理学理论的部分,既生涩又粗浅,涉及到的几位心理学家、哲学家在中文世界材料极少,因此这篇实际只是记录本人最近的一点学习心得,权供参考。为了挽救一点阅读体验,我只把最关键的一部分理论写在正文里,其他大部分探讨都放在了注释感兴趣的兄弟们可以看一下完整的逻辑),如果有这方面专业的兄弟能给予批评斧正那就实在是太感激不尽了,先磕头了orz。】

      【另外下一篇同样会是配合视频的台本解析,勉强也算是对本文理论观点的一些实际使用,已经弄了大半,我争取本周末发出来,再次磕头了orz】

【总论】代入感与角色催眠

       音声作品作为第二人称叙事艺术,天然具有打破戏剧第四面墙的冲动。具体实现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叙述者无视舞台限制,直接向受众当前的身份喊话;而第二种方式更常见于剧情系音声,通过塑造一定的戏剧环境,将受众拉入戏内,使其不自觉地进行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在上一篇关于代入感的探讨中,我提出这样的观点:创作台本的本质是建模。使用第二人称叙事的音声台本,实际是创作者通过埋下一系列关于“你是谁”的设问为受众建构语境,只要受众能够进入并接受这个语境,他们将自然而然地自己定义“我是谁”,像被催眠一样进入角色,我将这个效果称为“角色催眠”。剧情系音声打破第四面墙的核心逻辑就在此。

【理论基础】社会角色理论与语境论或叙事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在其社会角色理论中提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深受米德影响的心理学家萨宾则进一步认为,催眠也是一种社会环境。正如人们能够扮演雇员、恋人或其它任何成千上万的角色一样,人们也可以扮演“被催眠者”或“催眠师”这样的角色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通过第二人称进行叙事的音声作品,叙事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其实也近似一种催眠,收听音声作品的人在这个语境中首先主动扮演“被催眠者”,然后再被叙事者“催眠”后代入具体的戏中角色。

       萨宾的语境论心理学[注①]认为,“我是谁”这个问题总是依赖语境的,个体生活在社会中,自我身份的形成与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并与之产生互动。每个人都只是自身所处语境的一部分涉及众多具体语境因素的答案规定着个体身份的内涵在此前提下,语境论心理学提出三大类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语境因素:时间 (temporality)、空间(place)、和情节(plot)。将这个理论借用来分析音声创作技法,我们或许可以在欣赏之余探索到更多的可能性。

【技法探讨】

、时间与回忆

       时间是影响个体的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它为事件的意义提供线索。过去的事件构成当前事件的背景,当前事件的发展构成未来事件的成因。[注②]我们明确参阅过去的经验,想象未来,并且把现在当做两者间的过渡。我们在经验中遭遇到的任何东西都对我们的计划、期待和希望发挥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音声作品的一个隐藏的特点是,它作为进行中的对话,理论上永远只有现在时,所以它能展现的语境天生极窄。但也正因为这种特点,引入回忆后对叙事效果的提升也更强,只需通过精炼的话语叙述二人的回忆,就足以补充背景设定、丰富剧情层次。在音声作品中,塑造人物与叙事从根本上说是同一的,人物性格由过去的回忆决定,同时又直接影响未来的情节。

       当然过多地直接叙述回忆也会使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在场的对话是唯一主线,如果引入其他零散时间线反而会降低代入感,这就需要用到一些特殊手法来处理,使回忆成为补充情节的一勺恰到好处的味精。

、空间与意象

       空间或地点具有功能性和象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制约行为、定位身份的作用。在音声中主要通过描写意象的方式来表现空间,相比直接通过话语叙述,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绘可以调节叙事节奏,使听众心理上有放松的空间,也就更容易放下防备,接受剧情设定[注],甚至忽视逻辑硬伤。比如通常来说,住宅的功能是休息与团聚;象征着安全、放松,那在对话中如果点出场景发生在家中,就会为故事赋予一层温暖舒适的色彩。不同类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像为图画蒙上不同颜色的滤镜一样给故事渲染出特定的情绪氛围,而当受众也被意象勾起某一段相似的情绪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语境,代入角色。

三、情节与留白

       影响人自我认知的除了时间与空间这样直接的语境因素外,还有作为行为深层次原因的情节。如前在时间因素中所述,时间实际是对事件发展过程的主观认知,这种认知随着实践的运动不断传导,构成了事件的意义线索,对这一线索的认知就是情节,利用语言符号对其再进行整理、记录、存储就是叙事。[注④]

       音声的独特代入感体验来自于合乎现实的自由想象,而由于作为对话呈现的音声本质是一条独立进行的时间线,其情节承载能力是单薄的,因此音声台本为了更好地展现情节恰恰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叙述性话语来表现尽可能广阔的语境。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叙事的形式要与叙述对象的内在关系相匹配。

       因此留白(尤其是内容留白)大量使用,是优秀的音声台本与通常的剧本区别开的又一特点。留白分两种,一是形式留白,二是内容留白。形式留白一般对话间的叙事暂停,一方面调节节奏使对话符合现实,另一方面也给受众留空间消化前文。内容留白则是通过在对话中设置明显的断点,实现不同叙述之间有跳跃性地切换,从而产生电影剪辑一般的蒙太奇感受众在接受信息后会自行将其情节化除了制造叙事断点外,另一个常见的留白方式是抛出设问而不点出答案,以此引发受众自行思考。同时又因为设问,答案实际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理论上永远处于进行时的音声对话有穿越时空传播的可能。

【注释】

[注①]:关于语境论心理学或叙事心理学:

       美国哲学家斯蒂芬·C·佩珀首先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假说”(World Hypotheses),并在其中初次提到语境论世界观。“语境”指的是行为的意义和作用的历史情境,语境论世界观最核心的观点是:当前行动的作用反映了过去事件的影响,并以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方式影响着将来。世界是运动的,因此并不存在静止的人或物,而只有无数作为过程而存在且彼此交织关联的历史事件,事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一个事件的条件的不同综合将改变与前面事件相似的未来事件的背景。”因此“语境”的本质是对具体表现为某一事件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反映,活动起来的“语境”即是“叙事”。

      在此基础上,萨宾提出: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在其原先储备的范畴或类别中没有的情境时,该情境在被定位于某一范畴或类别之前是无例证、无类别 、或不熟悉的。认识到其在某些维度或结构上的部分类似 ,就有了类比的基础。并且如果语言的转化成为必要,部分的类似就被表达为隐喻。因此意义建构的基本心理动作是隐喻制造

       简而言之,人在认知陌生事件时,总是倾向于去找寻其与熟悉的事件之间的结构类似性,这种结构类似性抽象为语言符号后就是“隐喻”。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总是喜欢用类比的方式来向别人介绍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大多数时候这种类比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但是传递信息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而在艺术表达中使用这种手段就没有了传递错误知识的担忧,因此借用隐喻塑造环境与气氛,就是极佳的吸引受众入戏的叙事手法。我个人借用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将这种叙事手法及其效果称为“角色催眠”。

       在叙事性艺术中,制造隐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使用意象。而音声作品作为对话语使用最敏感的叙事艺术,善加利用意象与隐喻将使作品的艺术性和代入感达到另一个层次。

[注②]:

       严格地说,每个事件都是不可分割的线性整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区分并不是客观实在,而是主观对事件不同状态的认知。一切事件都可以看作可能性不断被实践所现实化的过程,完成现实化的就是过去,尚未现实化的就是未来,而现在当前进行中的实践。主观对过去的认知(即回忆)通过影响现在行为的表现方式,进而影响对未来的认知(即预期),认知不断积累传导,从而建构出事件的意义。人的生命当然也是一个事件,所不同的就在于人拥有主观性,可以在行为中自己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

[注]:

       举个例子,我个人在音声中就不喜欢听到过多的称谓,尤其是在像姐弟与主仆这类非对等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剧情。关系称谓当然也是暗示受众代入角色的手段,但是这实际并不合乎现实反而会降低话语的对象感,现实生活中只有低位者会频繁以身份称谓来称呼高位者,而非反之。另一方面,被叫欧尼酱很令人舒心,但是被叫欧豆豆就没那么有情趣,既没有dirty talk的刺激,也没有高位称呼的虚荣,整个角色的境界就卡在那了(?)这种偏sub的角色要让人代入,就应该通过强化dom形象的方式来实现,叙事形式要与叙述对象的内在关系呼应,这才称得上健全。

[注④]

       这里的结论是:未来的情节在人的生命实践中不断变成回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叙事就是主观性对进行中的生命活动的自我认知。由于这个结论与音声留白讨论关系不大,所以我放到了注释里,但它其实非常重要,算是我个人在这篇专栏所涉及的理论探讨部分中最大的收获。它其实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音声这种叙事形式,即使目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创作都是盲人摸象、绝大多数台本的设计都千篇一律,却依然能够对受众产生极大的魔力,这是因为只有音声这种第二视角叙事模式才能让叙述者首次走到受众面前,并与之如此真实而平等地交流;也只有在音声中,文艺作品的受众第一次掌握了如此巨大的叙事主动权,以至于能够如此轻易而又自然地认知自我。

【参考文献】

[1] 殷杰张玉帅.萨宾语境论心理学思想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38):132-137.

[2]施铁如.语境论与心理学的叙事隐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5-112.

【后记】

       这篇专栏在写的过程越想越发散,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这么一大坨又臭又长的混沌东西,估计内容也是错漏百出,后期有功夫我估计会重新整理一遍吧。感谢你居然能忍着无聊捏着鼻子看到这里,最后放一句我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作为谢礼:

一个人的生活故事成为身份的一种形式,他们选择如何反思、整合和讲述他们的生活事件,不仅反映、而且塑造了他们自身,或者说塑造了一种社会角色的担当(role taking)。而人的痛苦,往往就来自于社会角色担当与自身实际能力之间的不符。


虽然主观但很严肃的入门级中文音声科普:(四)音声创作理论刍议:语境论或叙事心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