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推荐|安娜卡列尼娜,一样的反抗和困境,男性比女性的路更宽一些

2023-01-27 21:01 作者:为好优姐姐-说  |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

小说的故事脉络很清晰,就是沾亲带故的几家人故事,但是却涉及到多角恋、农村问题、社会变化、官场问题等诸多方面,而且每个方面都刻画的具体真实让人回味。

结合我的专业(社会性别),我想用性别视角,分析一下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机遇。

故事讲述两条主线人物,一位是单纯的男性年轻贵族列文,本来在官场有职位,但是不想混官场而去当农场主,追求的姑娘最开始也失败了;一位是美丽的贵族女性安娜,本来有身居要职的丈夫和看似完美的贵族家庭,但是出轨了。

先说结论,我觉得两位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因为性别不同,遭遇就天差地别,女性的天空更低、路也更窄。

第一,故事早期,列文和安娜都在反抗主流的安排。

首先,两位主人公都出生在豪门,而且从青少年时期都是被家族安排进入主流体系。列文被安排进入仕途,安娜十七岁被安排嫁给政府要员。当然看其他人的命运,比如安娜的哥哥和嫂子,就知道,这样的人生,就是当时被认为正确的模式(其实如今也是这样的)。

两个人都有不安分的行为。列文不能适应官场的虚伪,辞去仕途的岗位,选择回乡下当地主。安娜其实一直对婚姻不满意,所以她身上有一种吸引力,其实是生命力。而且安娜安慰嫂子,面对哥哥的出轨,不是劝服,而是同情与悲伤。

但是此刻,反抗刚刚开始,列文得到惩罚,安娜得到的是奖励。

列文不仅求婚失败,在上流舞会上格格不入。而安娜却似乎得到所有男性的垂青。这看似不同的际遇背后,是性别刻板印象造成的——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女人负责貌美如花即摆设,而男人要经营事业。

那么为什么只有不擅长经营仕途的列文得到明显的惩罚,而安娜反倒是奖励呢?因为安娜目前的行为,只是让她游走在框架的边缘,这让男人们觉得新鲜,同时又自信能够掌握。

被安娜魅力吸引的军官沃伦斯基,并没有正视安娜的这份力量,其追求有明显的猎奇目标,而猎人自信在关系中仍然是强势的一方。

第二,故事中期,两个人都面临来自主流权力阶层的压力。

故事中期,列文虽然在感情上有所进展,但是他的事业非常不顺利。列文渴望改变自身危机,同时也同情广大贫农的处境,但是他提出的改革,几乎被所有人反对。这个时候,就算有娇妻在侧,列文也是苦闷到要自杀。而且这里其实也看出来,吉蒂从思想深度上,并不能和列文同步。当然这并不怨她,毕竟她那么年轻——这个姑娘前期的表现,拒绝列文求婚,吸引花花公子的注意力,并且与安娜斗艳,其独立性和主体性本就不够。如果不是遇到列文,很可能会和姐姐走一样的路。

PS我在阅读中,看到作者一直歌颂列文和吉蒂的感情多么纯洁,但是考虑到托尔斯泰自己的感情,其实我是有怀疑的。如果这份感情真的那么好,为什么列文会痛苦到要自杀,为什么列文与安娜就见面了一会吉蒂就生气愤怒要丈夫发誓再也不见安娜。

安娜在故事中期,不再是仅仅游走在框架的边缘,而是直接走出了框架,所以得到了明确的惩罚,被上流社会唾弃。但是此刻的安娜因为内心燃烧的爱火,这些惩罚没有击垮她,反倒让她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

但是主流社会的惩罚却击垮了她的情人,沃伦斯基就是个意气风发的公子哥,没经历什么挫折,也没什么坚韧的性格,远离贵族的生活,是他不能承受的。

这里有一个片段我很喜欢,嫂子去看望安娜,路上有一段心理独白,相比其他贵妇人对安娜的唾弃,嫂子反倒是接受理解,甚至有些羡慕。而看到安娜骑马的样子后,她先是诧异(那个时代,女子骑马是轻浮),很快就觉得其实这也没什么。这一刻,姑嫂之间的女性友谊,给安娜很大的安慰。

第三,故事后期,女性的天空太低了。

列文在事业挫败和对生活的剖析中痛苦,但是他有更多支持。他哥哥死的时候,妻子正好怀孕,所以列文拥有力量感的身份,是丈夫、父亲、农场主。而且有朋友的安慰支持,列文转而研究哲学和宗教,并且出版了图书,虽然反向平平,这个过程却让列文得到了与社会更多的连接并且升华了苦难。

最后列文研究哲学并写作出书很有意思,毛姆说“阅读是人类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村上春树说,人得输出就是写作。所以这是列文自我赋能的过程。而最后,列文完成了升华,相信自己要为了上帝、为了爱人类而活下去,这种升华,固然不能让列文更好的融入主流权贵,但是却有效的帮助个体走出困境,并且有希望吸引更多朋友。

安娜的情况就糟糕很多。因为她证明自己的空间很小,只有爱情这一件事。所以爱情的炙热却对不能衰退,我在阅读安娜那近乎疯魔的想要留住爱情时,看到一个小女孩再说“如果爱情输了,那么我就一切输了”。虽然安娜未必自觉,但是她在反抗的是当时的上流婚姻制度——当时上流婚姻制度是不讲究爱,只讲究利益和规范,那么为了对抗这个制度,安娜必须用爱来证明自己。

这里也分析一下这对情人,安娜固然作天作地的,但是她的情夫也没好到哪里去。她的情夫军官说“我可以为安娜牺牲一切,但是不能放弃作为男子汉的独立追求。”这句话就很虚伪,因为他用这句话作为理由,一句不交代的离开两人居住的庄园去了大城市谋生。你要真的可以牺牲一切,那么能不能在走之前认真的安慰安娜,并且说明自己心疼你?

然后情夫回来后,这一对表明平静却已经暗搓搓相互算计了。最后,安娜知道自己注定失去了爱情,即失去了反抗这个制度的证明,而反抗又是安娜这个人存在的基础,当存在基础被撼动,安娜就卧轨自杀了。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细节,列文和安娜这两位主角最后才相见。安娜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困境,这是安娜一直可爱的地方,她到死都没有活成模板样式;同时安娜能够根上列文的思想。

但是即便如此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安娜还想着通过列文证明自己的魅力。这其实是当下性别教化给她的下意识的习惯,通过男性的凝视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想起教导我社会性别的老师说过,即便是很独立的女性,有时候也难免对着男性的凝视顾影自怜。

所以安娜在困境中,不能通过阅读、写作来升华自己的苦难并自我赋权,她也没有任何支持体系。

最后,以上分析,我并没有歌颂安娜的意思,她没有安排好自己的孩子,而自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报复。但是看看小说最后,其他几个家庭,也都深陷各种问题,那种不离婚但是却貌合神离的家庭,就能给家人和子女负责任的爱吗?

PS,名著中,总是不乏作天作地的女主,也许作者都没意识到,不符合范式模板的女性,更有魅力。但是作者也并没有给他们其他路。说起来,我其实最喜欢卡门。

阅推荐|安娜卡列尼娜,一样的反抗和困境,男性比女性的路更宽一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