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心性论的范式》南京大学 杨维中 (讲座笔记)
杨维中,男,1966年8月生,祖籍陕西千阳,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佛学、佛教史、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心性与佛性》《经典诠释与中国佛学》《唯识无境:佛教唯识观》《中国唯识宗通史》《中国佛学》《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等。
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用不同的态度研究对象,得出的价值是不同的,其存在可以共存。“因病授药”。
研究佛法三类方法:信仰体验出发,以佛教研究佛学;以学术来研究佛学的两个方法:哲学方法、文献学包括语言学的方法。
哲学研究佛学的最终的一个目标也是其消费对象是整个哲学界整个文化界,这也是佛教传播的一个必然渠道。同时,也是为探索、展现佛学里的智慧、理念。
心性论是哲学研究佛学的核心,缘起论可以包含在心性论之中。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其它哲学体系、甚至西方哲学体系的最大区别。
大乘佛教为什么能成佛?
大乘佛教凭什么成佛?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理论背景:儒家的心性思想、道家的“道本论”思想。
用范式概念来理解中国佛教八大宗的相异点和自足性。
心性论的两个命题:心性本净、心性本不净。
“本净说”指众生之心与佛心之间存在共通性,即清净心。但众生的清净心被污染了,华严宗“妄尽还源”。
《大乘起信论》里“一心开二门”。
“本不净说”、“二心说”:众生之心与佛之心完全不一样。严格的“二心说”理论只有一家,玄奘所传的“唯识学”。
“二心说”的逻辑要解决的问题:众生在成佛时的清净心是何时以何种方式产生的。难点:起点在哪里?呈现方式?“唯识学”解决之道:遇到佛。此必然导向人与佛的疏离感,故而接受的人不多。
《圆觉经》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
心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层次:心体与理体。哲学研究往往走向过度诠释,文献学研究只对文本自身的诠释。理体指的是:空、宗、道、实相、真如、实际、真际。理体的核心:空、理。最大的理体:佛的法身。三身佛:法身佛、应身佛、化身佛。法身佛:以理体为佛身。三身佛与基督教的三而一相比较有相似之处。如来:如实而来,这个实乃是空。成佛后的涅槃境界是没有内容的,只有空,只有一个真理,即佛的法身。
华严宗讲理体常用概念“一真法界”,天台宗常用“诸法实相”,禅宗常用“道”。理体即真理,真理必然与众生的心结合,才具有修行的意义。
心体:心之体,心本体,众生心中不变的部分、稳定的、最初的部分。心体运用最普遍的理论:真心,真如心,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成就如来的宝藏是本来清净的心)。华严宗最常用的心体概念:自性清净圆明体(圆满、明亮);禅宗:自心;天台宗:一念无名法性心、一念心;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
心体与理体的关系:凭借现有的离体与心体,显露或证得理体。两者关系的确立是成佛的平台。
第二层次:生佛与佛性(众生与佛的关系问题)。
华严类经典中常用的命题之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中要清楚:从根本上讲,众生不是佛,佛与众生的差别很大,修行成佛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没有差别的前提是要“一心说”,所以关键要明白的是什么时候可以无差别。
第三层次:寄唯心于唯识,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佛教的相关内容,看佛教如何解释世间的存在和众生(心)的关系,色心关系、法与心的关系、色与心的关系。
中国佛教本体论的两种类型:以大乘起信论为典型模式的“一心说”;以玄奘为代表的“唯识论”。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典型的心与法关系。
“当物和人心没有关系之时,它对人类没有任何意义。”
佛教中的心物关系主要是:当某一物闯入心的领域之后所发生的关系。缘取关系。佛教的目的是破执。“对于与心没有关系的对象,不必对它进行思考和关注”,如果一思考一关注,那就是最愚蠢的我执。
能当作心性本体的几种可能:第六识中的某层次。
“唯识”:立第八识,藏识本体,第八识才叫作根本识、出能变,只有第八识才能承担众生本体的任务,第八识才是唯识学心信论的本体。玄奘本体论的奥妙在于“佛本与众生之本为不同之本。众生是转识成智,转为舍弃,佛唯有智没有心,佛是依托智而解救众生。宋代以后没有玄奘所传的唯识学,只有起信论的唯识学。
唯心总体概括为起信论的心性模式、心性本体,即起信论的“一心说”构成了后来宗派重要的框架。
“学习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只需读《起信论》一本论典即可。”
佛教入门两本书:《中论》、《大乘起信论》。
起信论模式是中国佛教心性论中最根本的模式;各家各派的理论模式是中国佛教心性论的第二个模式。真谛“九识说”,将第八识中的一个名称单列出来成无垢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玄奘的唯识论中无垢识是第八识中的一个弱小的侧面,需“无漏种子”显现出能量。
“第九识即一心”。法藏“依真起妄“即”一心开二门“,一心是第九识,二门是第八识,二门里有真心也有妄心。
起信论和九识说的讲法都是一心论的模式。众生之心起作用的是第八识,众生的第九识是藏在第八识中,众生成佛后,前八识不存在,只有第九识。
对成佛的方法是有影响的,但对佛的境界的言说是一致。
第四层面:心性与解脱。心性论的宗旨:为佛教的修行方法服务。
“心性论是一种范式,这种范式不仅仅是理论的,更重要的是不同修行方法的范式。”
“心性论”“修行论”(宗风,具体修行的方法步骤)“解脱论”(解脱的原则,凭借这个为啥能解脱,具有理论色彩)
天台宗的“解脱论”的原则:止观双修。
为何称为范式?
研究华严的“法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全称该叫作“一真法界”。华严宗最大难点:“不能很好地理解法界说。“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讲法的三生与华严三圣的普遍性。
天台宗形成的两个概念:一心(心即实相,实相即心);一念无明法性心(重视实修)内观禅,区别哪是杂然哪是清净,去除妄心,心不动则清净。天台宗的特色:一念心同具善恶。天台宗讲的一念心性本体,是凡夫当下的本体。
“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实际是第八识的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