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全41讲)杨立华

2023-06-24 13:08 作者:N-Enough  | 我要投稿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杨立华)

序曲

《庄子》《论语》《传习录》《有无止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熟读《孟子》,冷看《论语》】

中国哲学研究的八字真经——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贯四季而常青

一、        魏晋风度与玄学(中国哲学史下的开篇)

(一)魏晋时代的独特气质及产生原因

魏晋士大夫的行为风格以及以玄学为特征的文化风格在魏晋时代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域性的风格?在曹魏和西晋时期仅仅限于地域性的行为风格和思想风格

唐长孺先生:《世说新语》区分了南人之学和北人之学,前者清通简要;后者渊综广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风格和思想风格

支道林:南人学问,犹牖中窥日;北人之学,犹显处视月。

南人更强调思想性,北人更强调知识性

南人之学所对应的经学风格正是魏晋新经学的思想风格,北人经学更像是两汉的经学风格

只有在河南才有真正意义上经学的产生;河北之学和江南之学都是就学风

汤用彤先生:魏晋学风是荆州学风

东晋以后,新学风开始成为全国普及型的学风

魏晋主要是指曹魏和西晋,东晋六朝时期只是这样学风的延续

(二)魏晋风度——士大夫的行为风格

魏晋士大夫的生存处境:将所有现世的优势集于一身,如财富、文化精英、流言明星(世说新语,类似于今天的八卦杂志)、有能力但政治承担意识薄弱以致于清谈误国“影响的焦虑,活在汉末三国年代伟大政治任务的影响下,现有政治势力缺乏合法性不值得他们献身”、

欧洲中世纪以后的时代是贵族和世袭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封建制国家是在秦汉之前,秦汉是郡县制国家的开始,成熟时唐宋以后,

文化世袭制?王谢等高门的传承在于文化

魏晋的贵族制度在于其门风之优美

鲁迅的线索:鲁迅先生的古文

魏晋士大夫服药:五石散(何晏:曹操的养子)

清谈:魏晋士大夫风度及思想的真正载体,其具体内容:

(三)竹林七贤 喝酒的那群人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也有凑数的,如王戎,核心任务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情绪的内敛与激昂的无视礼法的情感表达,以对话等自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我

表面上非毁礼法,但实际上热爱礼法,只是不能忍受礼法的形式化和工具化

王尧:文人与酒;文人与药中总结出时间和死亡:药是对生命时间的延续和对死亡时间的克服;酒是对时间流逝的忘却和对死亡恐惧的忘却

杨老师进一步追问时间和死亡到底是什么,对于魏晋士大夫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阮籍的咏怀诗十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即“人生的境遇”,列子《杨朱篇》:这本书是魏晋时代的伪书,“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死亡时人生的绝对否定性环节,因此将人生的一切差别都消磨,当一个差别的世界不再有意义,美好也就不再可能。这些人逃避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导致的结果,酒也消磨了差异。这些人在酒的沉醉中逃避,在乐的呼唤中复苏。竹林这批人有根源性的艺术的气质,可以略比较与尼采的酒神精神。

(四)这种二分的风格是如何出现和概括的?

以药为核心的魏晋风度——礼的精神的显现

以酒为核心的竹林风度——乐的精神的显现

礼别异,乐和同(前者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差别,是拥有极端自我意识的一群人,像是日神的精神,思考的方法上强调概念性,在于限定词而不让词越界;后者强调语言的自由,不侧重于玄学而是诗性哲学)

清谈的两个核心内容是玄学明理。才性明理。杨老师说魏晋玄学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不能总体上概括魏晋思想。这种二分的深层原因要从选官制度开始说起,中国古代士大夫出身就仰仗于选官制度。魏晋的选官制度承于汉代,汉代尤其是西汉初年的选官制度依赖于宗室和军功,财产捐官、杂途(文章技艺之事),董仲舒的贡献之一就建立起乡举里选的制度,选择的主要对象是茂才和孝廉,培养了东汉乡里的风俗,以致于汉末出现的英雄人物。这一观念到曹魏时期出现变化,曹操唯才是举,由乡举里选转变为九品中正,中正官就是负责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官员,是中央大员兼官。选人从具体性到抽象性,同时也蕴含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地方官和当地豪族共同把持选举权收回中央,“题目”“xx目xx为某一官职”品评人物成为时代的风气,人物理论(如何品评人物)也成为时代风气,形名法术之学兴盛,如刘劭的《人物志》(是理解魏晋思想最重要的一本书)

      《人物志》围绕金木水火土五种品性,将人分判为很多种,如圣人“中和之性,淡而无味”;偏至之材如木性…各有品性;偏杂之材,气是散的,没有确定性格,或者就是一团肉或者情绪,人物志不考虑这一类人。人物志只关注偏至之材。偏材之性不可移转,偏至之材属于中人,根据儒家的学说可以转换,但是在魏晋时代,时代的预设变了,此时强调将自己的风格做到极端做到纯粹,在这种基础上才会出现魏晋的二分视野。

二、        嵇康

竹林玄学(迁就学术界的通常用法)的代表人物,老师在尽力将玄学仅仅是为魏晋思想中一个主要流脉。魏晋玄学史的共同特点是处理嵇康的时候比较失败,原因是魏晋思想史的理解方法出错。玄学框架在处理整个魏晋思想时“魏晋思想的玄学化实际上是魏晋思想的王弼化”王弼的思考方式和概念框架成为核心去衡量整个魏晋思想及重要人物是不完备的。

继上期:《人物志》除五行之外,另一种对人的重要区分标准是“敬”与“和”。敬对应的是礼,和对应的是约,但不同类型的人将其品性发挥到极端四,就会出现分别以“敬”与“和”为主的两类人。“任何一个时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对自我的理解与想象与他们现世的行为都是有直接关联的”。自我期许贯彻到行为中。

竹林七贤“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拘于礼法和文字,这与王弼等严格自觉接受文本约束这类人是不同的。老师更认同王弼的高度。另外,竹林几乎不用概念性的语言而是用诗性的语言思考,后者是对概念的一种超越和游戏。

老师关于嵇康的文章!《读书》第七期时代的献祭。嵇康特别喜欢庄子(巧了么这不是),庄子的材与不材之辩。怎么被杀了呢?嵇康自叔夜,今河南人。远迈不群,有豪杰之气,与魏宗室通婚。又喝酒又吃药,好像不是五石散。业余爱好善打铁?最后被杀源于钟会(当时社会核心政治家和思想家,写过四本论,讨论了才性的的四种理解,同异离合等..才是指才能;性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即人的性格气质对其才能的影响,如清介之人,其才于师),钟会当时别一流的思想家如夏侯玄孤立?不知道怎么着嵇康彻底得罪钟会而被杀。老师在上述文章中推测了嵇康被杀的原因:嵇康被抓到监狱之后,太学生请嵇康做他们的老师(大学生们容易政治冲动^^)

嵇康在魏晋思想史中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声无哀乐”“养生”“言(不?)尽意”王导过江东,讲的内容都是嵇康的。嵇康在所有的写作中都有炫技的目的,重点在“展示”,以非常不认真的态度达到极高的思想高度。魏晋时期最丰富的藏书在王弼手里,其二十三岁就写出自己的哲学著作。

嵇康的思想:不是一种体系化的或架构化的思想,只能以思想片段的方式面对嵇康的思想。以《声无哀乐论》为例。汉语具有简约的特点,不是一种饶舌的语言,《声无哀乐论》和《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详细地讲述了辩论过程。《声无哀乐论》不是一种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文献,而是嵇康的政治哲学文献,从第一组辩论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就紧紧围绕着音乐的政治功能展开,也是该篇的的核心,其辩论命题是:声音或音乐不能让人产生人类心中本来没有的哀乐之情,但是能够让人内心蕴含这的哀乐之情表达出来/声音或音乐不能传达人内心的哀乐之情/声音或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内在德性?(不要参与到辩论中去^^)

辩论一:秦克vs东野主人:秦问“声无哀乐”首先,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证明儒家的经典写作中,音乐与国家的政治状况关联在一起的,音乐能够传达人内心的哀乐;其次,孔子指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的这一政治功能如何发挥作用;其三,听声辨情。东野主人:首先,声音或音乐具有客观性,体现在其品质只有善或不善,不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其次,音乐和人的情感之间并未必然关联,尤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联“殊方异俗,歌哭不同”,用君之情,表达为万殊之声;其三,声音和比感人至深,哀心肠于内,遇和声而后发。音乐没有确定的情绪感染方向,其中用了庄子天籁的典故“吹万不同,咸使其自己”“拖大同于音声,归众变于人情”,欢戚并现,音乐有一种发滞导情的功能;其四,爱憎属我,贤愚属彼。

辩论二:秦认为爱憎与贤愚之间的关系并非割裂,爱源于对象的贤,憎源于对象的愚,做不到名实具去。东野认为爱憎是两种对象化的情绪,哀乐是非对象化的情绪,前者不能在心中长久积郁,后者能够持久积郁于内心中,是不可对象化的情绪。

辩论三:秦:观气采色无法反对,哀乐与其为一体之所出

辩论四:秦:握手言和,设二论济

辩论五:秦克示弱,假意败走,内心平和之人听不同的音乐表现不一样;嵇康承认这种音乐现象,但其原因是由于不同的乐器形质特点而非音乐本身,虽然能够让人产生某种心态,但是无法让人产生哀乐之情。

辩论七:齐楚之乐,以哀为底。悲哀被放大因此哭泣,愉悦被放大因此无所表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政治的无声之乐)排除了音乐的政治功能,保留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好的社会风俗的维持

排除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嵇康思想中道教顺应自然的精神。乐不及音(凡是美妙的音乐,就是邪恶的音乐?体现了对人诱惑和引导的作用。广陵散不是美妙的音乐,而是清通平正之声,不将美妙的音乐作为音乐追求的目的。)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全41讲)杨立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