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zha)仲辜负先君的重托,为私利葬送了国家前途,不应该啊
郑国有一位大臣历经四朝元老,受先君非常信任,却辜负了先君的一片苦心,这个人就是祭(zha)仲。
郑庄公去世,把郑国的政事托付给了大臣祭仲,因为祭仲深得庄公信任,他辅佐庄公完成对叔段的平叛,在与周天子硬刚的路上,给庄公出谋划策、形影不离,可以说庄公的霸业,祭仲发挥了重要作用。庄公死后祭仲以及一些元老功臣比如高渠弥掌握实权,在他执政的20年因种种原因立了四位国君,郑国的政局动荡不安,郑庄公创下的强盛基业走向下坡路。
当初祭仲替庄公迎回了邓国的美女邓曼,邓曼为庄公生子忽,郑庄公死后祭仲因此立忽为国君是为郑昭公。郑庄公另外一个老婆是宋国的雍姞,她生下了公子突,就是后来的郑厉公,雍氏宗族很受宋庄公崇信,宋庄公得知祭仲立了忽为国君非常忧虑,于是把祭仲骗来逮捕了他并威胁说“若不立突为国君就要死”,宋庄公还向公子突索要了贿赂,祭仲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听话立了公子突也就是郑厉公。
厉公4年也就是公元前697年,厉公非常担忧祭仲专权,暗中安排祭仲的女婿雍纠准备在郊外宴会上除掉祭仲,这件事被祭仲的女儿雍姬知晓后问自己的母亲“丈夫与父亲那个更亲?”,母亲回答“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意思是说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可以有多项选择,这就是人尽可夫成语的来历。而今天“人尽可夫”形容不守贞操的女子与原本的意思出入也太大了。雍姬听到母亲的回答后,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父亲,于是祭仲杀死了女婿雍纠,厉公无奈而被赶到郑国边境的栎邑,后来宋国给予支持,祭仲也没有对厉公怎么样。祭仲迎回昭公继续做国君。两年后郑国权臣高渠弥因为在庄公时期曾经被昭公反对做上卿,现在昭公复位害怕被昭公杀他,于是在一次外出打猎中高渠弥射杀了昭公,祭仲和高渠弥不敢迎回厉公而立了昭公的弟弟子亹(wei)。
公元前694年子亹元年齐襄公在首止(河南省睢县东南)大会诸侯,可见此时齐国逐渐强大起来,齐襄公这个人风流跋扈,典型的纨绔子弟,在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子亹曾与他争斗过结下了梁子。祭仲劝子亹不要赴会而子亹不听还是去了,高渠弥也跟着去了。而祭仲担心被害自己称病就没有随驾赴会。子亹与齐襄公见面以后并没有道歉,果然齐襄公就把子亹杀了,高渠弥逃回到郑国与祭仲商议立子亹的弟弟子婴为国君是为郑子。12年后祭仲去世。
郑庄公去世之后的20年间,祭仲以及高渠弥等功臣掌权,频繁立君使政局动荡不安,郑国的国力大大下降。祭仲苦撑郑国朝局,他死了以后郑国再无强人支撑,为后续齐桓公敢于插手郑国事务提供了条件。这二十年的混乱也许是天意,但是依然可以找到客观原因:
1.庄公没有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不管是昭公、厉公、子亹、子婴能力都很一般,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厉害的角色就一定能止住混乱的局面。
2.庄公太相信祭仲等功臣。庄公把政事都托付给功臣而忽略了公子以公室家族的力量,从而这些功臣为一己之私频繁立君。
3.祭仲等有谋略但缺少政治担当。一个国家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频繁废立国君,而祭仲第一次因为受到宋庄公的威胁就改立厉公,其次遭到厉公猜忌就驱逐厉公,后来称病缺席齐襄公的会和,这些都是缺少政治担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