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378年纪念日

2022-04-19 23:11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明朝是一个由始至终充满骨气的朝代,大明终其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说的是永乐帝朱棣迁都,而“君王死社稷”说的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朝灭亡后,随之而来的是清军入关和剃发易服,汉服也就此停留在了这个朝代。现在许多喜爱汉服的同袍们格外推崇明朝时期风格的汉服,一方面是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掌权的王朝,同时也是觉得如果明朝没有灭亡,就不会有后来的剃发易服,也没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汉服也不会断代了。

有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崇祯帝,但崇祯帝是明朝排的上号的勤政的皇帝,他对自己的评价是“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可见他自己是认为外界有很多无法挽回的因素,加速了明朝灭亡的。

崇祯帝作为明朝的统治者,对于其最后的覆灭有着直接的责任。他年少登基,过程十分坎坷,其中助他良多的是从小陪他一起长大的宦官王承恩。这也是后来他除掉了魏忠贤及其党羽之后,转而重用王承恩的原因。年少就身居高位的崇祯帝,怀抱一腔伟愿,奈何当时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

少年时期的经历,使他的疑心病进一步加重。坊间流传着大将袁崇焕通敌的传闻,崇祯帝而后便以擅自议和与擅杀毛文龙的罪名处死了他。到了后来,局势越发严峻的时候,崇祯帝的对周围人的疑心也更加严重。据统计,光是官员的更替,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个,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个。

然而将明朝灭亡的原因都推给崇祯帝是不对的,毕竟一个王朝能否存续,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朝灭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积年的天灾。

14世纪时,我国的气候发生了由暖转寒的变化,到17世纪最为严重。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粮食歉收,老百姓食不果腹,却依然要给官府上缴粮钱,官府催粮犹如催命,只管收缴,不管人们死活。当时官府的牢房中经常人满为患,血洒长街也是常有的事,此外还有女真人的掠夺。

在女真人侵扰和官府盘剥的双重打压下,使得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更加苦不堪言,各地小规模暴乱从未停歇。

崇祯帝在位时,陕西、河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崇祯十四年还爆发了瘟疫,疫病一度蔓延到都城,导致首都近半数人口死亡。崇祯帝继位时的明朝已经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国家,人口数量上亿,却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还有严重的自然灾害,最终在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国力渐衰与内外交困,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但一个王朝的繁荣昌盛,并不依托于某个人的勤勉与否,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积重难返的大明王朝,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终于覆灭,崇祯皇帝也吊死在了煤山。


明朝的灭亡,代表着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的结束,华夏衣冠自此沉睡。如今的我们纪念那个朝代,一方面是对当时情况下人们的铁骨铮铮的缅怀,一方面也是对重拾衣冠的热切盼望,为华夏衣冠注入新的生命力。重整衣冠并非完全照搬,而是立足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展望汉服在现代的发展。吸取古代衣冠优秀的内容,使其在今天依旧能够发光发亮。


文案:silva

编辑:澄泯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帝378年纪念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