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松坂砂糖突围(《Happy Sugar Life》影评)

2021-05-28 18:50 作者:易散花间酒  | 我要投稿

        在故事的最后,松坂砂糖站在火场里,任凭四周的火舌肆意地舔舐着月夜。一片火光中,她用伤痕累累的手牵起自己年幼的恋人,作出了赴死的抉择。此时此刻,她的突围似乎已经到达终点。



        当我们谈及砂糖的突围,我们就不得不从幼时抚养她的叔母说起。“无论什么样的欲望,我都会帮你实现,因为这就是爱啊。”此为叔母对于爱的理解。然而这种爱表面上是一种甘于奉献的无私,实际上却恰恰是一种极度利己的自私。从她对待三星太阳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根本不是在满足对方的欲望,而是在满足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欲望,是在打着如此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欲望。


        正如哲学家加缪所说:“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砂糖的突围,就始于她对叔母爱情观的蔑视与反感。砂糖突围的原动力是她的反抗意识:她并不满足于叔母灌输的爱,而是渴望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爱。


        砂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过一些较为无效的手段。直到遇见神户盐,她的突围才真正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后,砂糖在与盐相处的过程中摈弃了画家固执的爱,否定了店长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谴责了老师贪婪的爱,拒绝了同事无边界意识的爱……砂糖逐步突破了这些人的包围。但另一方面,砂糖身上也留有大量上述旧思想的残余。


        举例来说,砂糖手刃自己的朋友翔子时,就充满了店长的影子。店长曾经对砂糖说:“这是属于我的爱的王国。作为主人的我是不需要不爱主人的孩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出于这种理念,店长心安理得地欺压砂糖。出于这个理念,砂糖同样冷酷地除掉了翔子。


        在此我插几句题外话。有的人觉得砂糖的死完全是自取其咎。我完全不同意此类观点。我斗胆猜测一下,因为这部番中看起来不正常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正常人,有些人就迫切地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她,以使自己的内心稍稍平衡一些。但实际上,站在事后理性人的、上帝视角的角度而非事前当事人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应该的。如果真要说翔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导致了她的死亡,那也只是她的不幸,而非她的错误。


        我在前一段中说砂糖的突围存在残余,并非是想借“黑暗的时代背景”之类的为她开脱罪名。我仅仅是想说明砂糖向外的突围是不彻底的,算不上有多么成功。


        砂糖真正成功的突围,在于她超越了她自己。



        在讨论砂糖自己的突围之前,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个终极问题。这个问题是砂糖一开始就提出来的,也是这部番的核心问题:什么是爱?


        一般来说,“爱”有很多不同层面的意指。第一种常见的意指是情绪、念头层面的,比如自身的情绪被对方强烈地影响,或者是想一直和对方在一起等;有时候我们会把这种感受解读为“爱”。第二种同样很常见的意指是身体、欲望层面的;强烈的欲望或激情,也会在一些情况下被解读为爱。第三种意指是道德层面的,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角色设定,在约定俗成的道德中,被默认为“爱”的关系。第四种意指是行为选择层面的,例如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自我奉献的行为。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Clark和Monin将“爱”定义为关系中相互的共有应答性。“共有应答性”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对关系中另一方的幸福负有责任,并且不带附加条件地照顾对方的需求。此外,心理学家Bornstein的研究指出,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具有平等、互惠、尊重这三个特征。


        但砂糖最初所谓的爱,完全与之背道而驰。


        砂糖真的第一眼就爱上盐这个人了吗?还是只是因为盐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才爱上她?我想恐怕是后者。砂糖寻找爱的一个原因是她希望自己“心中的瓶子”能被爱充满,砂糖会爱上盐的原因是盐是满足砂糖需求的最佳人选。可以说,砂糖爱上盐完全是出于一种实用主义。实际上她将对方功能化了。得出这样结论的第一个证据是砂糖自己的原话:“不愿正视的,是友情,欲望,还是爱情?”另一个证据是盐也曾怀疑过砂糖某些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你真的是为了我吗?”而最为直接的证据是当两人起冲突后盐说出的话,这一点稍后会详加说明。


        当然,有需求是很正常的事情,心理学教授Branden就将罗曼蒂克之爱定义为“人和人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和性方面产生的强烈依恋”。但如果一段关系里只存在对自我欲望的执着,双方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连接——所谓连接,指的是一种不执着于个人想法、情绪和经验的,真实存在的、深刻纯粹的关系。连接给双方以能量,而欲念只会消耗双方的精力,最终破坏这段关系。


        在两人相处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双方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砂糖具有明显的权力优势,拥有对绝大多数事情的决定权,进而主导了这段关系。举个例子,砂糖曾在盐擅自跑出去后秘密地给房门加过一道锁,强行限制了盐的人身自由。


        这样的关系最终是一定会破裂的。砂糖在杀害翔子后情绪低落,但依然敷衍着盐,不让盐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砂糖此时依然认为有很多事盐不需要,更准确地说是不应该知道,但盐却一直想为砂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正参与到砂糖的生活中,而不是做一个只需保持微笑的人偶。双方的矛盾于是被激化了,其结果是盐气愤地将自己锁在了自己的房间里,砂糖则在慌张中前去道歉。


        最后盐接受了砂糖的道歉,并阐述了自己内心的意愿。同时,盐也在客观上完成了她的双重使命:其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打破原本负面的关系;其二是重建的使命,即通过与砂糖进行坦诚的交流来完成需求的重新确认,继而为日后两人的良性关系奠定基础。通过这一事件,砂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做出了改正。


        任何一个好的爱情故事,本质上都是相互成全的故事。双方在一段关系中不断发展,克服了过去的自我中消极的部分,并增添了过去的自我所无法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双方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诚然,在砂糖和盐的故事中,盐对砂糖的成就作用相比之下可能要更大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砂糖也使盐成为了更勇敢、更独立的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砂糖和盐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美好的故事由于外界的压力和两人能力的渺小,很难有同样美好的后续。于是当两人被困火场时,她们决定一起跳楼殉情,一起幸福地结束一切。


        然而最后砂糖并没有遵守诺言。她在坠地前选择用身体护住盐,让盐继续活了下去。


        在本文的开头部分,我说砂糖的突围似乎在跳楼前就到了终点,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砂糖最后的这个决定,标志着砂糖最彻底的蜕变。


        砂糖在做出这个决定前脑海中浮现出了盐叫自己名字的场景,随后猛然醒悟:“这就是更深的对盐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呢?是她已真正地将对方的利益看成是自我利益的延展。而此时所说的“对方”,也已经超越了处于这段关系中的对方,指的是盐这个人本身。依然是之前我提出的那个问题:砂糖救下盐,是因为她爱上盐这个人了吗?还是因为盐可以满足她的需求?答案显然是前者。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而不是一种追索。砂糖曾几度怀疑过,这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不带傲慢的爱。砂糖最后的这种自足的爱,不就是一种毫不傲慢的爱吗?


        在砂糖和盐初遇的那个雨夜,砂糖问过后者:“不追也是爱吗?”在砂糖做出最终的决定之前,她一定也问过自己:不同生共死也是爱吗?


        是啊,不同生共死也是爱啊。


        这就是砂糖爱的升华,这就是砂糖的happy sugar life。



        在全剧的最后,坐在病床上的盐对自己的哥哥说道:“我的爱和幸福,只存在于我的心中。”她虽然还不明白砂糖最后为什么会让自己活下来,但她发誓自己会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她也坚信砂糖一直在自己的心中陪伴着自己,永远永远。而这,就是盐的happy sugar life。


        不过这部番的片尾曲里有这么两句话:“四方的白色病房,是不会破碎的方糖。被麻醉的气味包裹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不会破碎的方糖,是不是在暗指她心中不可磨灭的与砂糖有关的记忆?麻醉的气体,又会不会是在暗示盐被束缚在过去的经历中无法继续前进?从这个角度看,砂糖的突围似乎有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影响:她误打误撞地限制了盐未来的发展。而更糟糕的是,盐完全没有进行再次突围的意愿。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解读。我更希望我错了,实际上盐正在勇敢且坚定地为自己而活着。整个世界处于永恒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而盐也仍将继续独属于她的发展。



        我想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尾:


        “很少有个词汇像‘爱’一样被庸俗对待,但是爱是可以承载真正的严肃和崇高的。我们爱,因为我们匮乏;我们爱,因为我们渴望超越每日的锱铢必较。在爱中我们放弃了自我,我们发现了自我,我们希望重塑自我;我们回忆起原初的美好,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不足,我们希望能够变得美好。”


        许多人说《happy sugar life》是一部令人三观尽毁的番剧,但我却从中看到了爱最美好的样子。

松坂砂糖突围(《Happy Sugar Life》影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