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射防空导弹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修改版
2023-4-5根据直播记录进行如下补充和修改:
在原文中,本人主要按照过去的“大规模空对地对抗”思路设想现代防空作战。在过去假设的冷战等级大规模对抗中,便携式防空导弹在各国仅仅是扮演着一线部队“最后的一道贴身防空武器”的地位,其影响力远不如大型高空防空导弹和低空雷达发射一体化的机动防空导弹。但是2022年的战争,揭示了这种传统认识,在很多领域上不符合现代需求。
可参考以下文章:


2022年的战争深刻体现出当代高科技战争下,随着空中装备日趋昂贵,结构复杂,就连世界一流国家都难以快速在战时生产足够的飞机应对空前对抗下的损失,加上三代机,四代机保养要求高,难以在野战机场抢修,必须要依托后方纵深空军基地乃至于飞机大修厂才能完成关键结构(如雷达,发动机,电传系统)的修复,使得飞机总出勤率大幅下降。
因此,在防御方有着较强防空体系的情况下,进攻方贸然进攻会面对己方有限飞机的大幅损失,乃至于失去制空权,不得不大量依托可损失的起的巡航导弹,远程火箭炮和无人机进行空中进攻,并将过去大规模出动的战机集群化整为零,在信息化指挥系统下分散的侵入对方控制区进行打击。而防御方为了对抗敌方的分散窜扰战术,既需要稳固的要地防空和拦截机体系,防止敌方偷袭摧毁关键单元;同时,防御方还需要将侦查到的敌方小规模分散进攻绘制成整体的空防态势图,以现代化的卫星通联和AI战场决策系统转化为各个防空单位的作战计划,再由分散在敌方必经之路上的各类容易隐蔽的便携式和机动防空导弹予以分割歼灭。在这个作战模式下,便携式导弹将成为歼灭低空分散来袭之敌的重中之重。2022年战争也体现出这一点,在防御方S-300,山毛榉体系较为完整情况下,进攻方主要的损失却是由地面发射的便携式导弹造成的,这正是印证了以上论述。
因而,现代不仅要强化单兵和机动性防空导弹的组网化运转,在AI和预警系统加持下做到“现代化分歼”,更需要进一步升级这些体系,个人愚见如下:
1、大力发展诸如“复仇者”这样能机动化发射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并赋予数据链,可以组网自动接受指挥信号发射,也可拆卸后单兵在单兵信息化系统下分散作战;
2、便携式防空导弹应加强对低空低慢小目标,如低空巡航导弹,低空巡飞弹等飞机的打击效果;
3、开发模块化便携式导弹,参考“挪威防空导弹”的空对空导弹+助推器的设计,为便携式防空导弹预留助推器接口,必要时可以将122火箭弹去除战斗部,作为助推器推送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加强对抗敌方高空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效果。
以下是未修改的原文,可以对比本人前后思路的转变。

自从FIM-92“毒刺”在阿富汗战争一举成名之后,肩射导弹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每次国际武装冲突中,都有肩射防空导弹击落直升机、战斗机的报道。我国作为世界较大的军火出口国之一,我国也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我国的肩扛导弹系统,并且在中东的战争中有报道击落战斗机的报道。但是我们却发现,中国陆军从报道上能够看到的新闻也只有少数合成营配备了防空导弹,且种类相当繁多,并未统一,可见我国合成营内肩射防空导弹并不是固定编制,而且很多部队还没有这种武器。有的便携式导弹还是配属在集团军防空旅下属单位,作战时才会下放给基层部队(以连编制附加给合成营)。
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缺乏存在感不同,最近两年我国自行高射炮出镜率倒很高,相当昂贵的09式35mm自行高射炮单价超过99A主战坦克,已经列装到重型合成营的防空部队之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国正规军并不重点配备肩射防空导弹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伴随防空作战需要便携式防空系统的存在
由于中国的假想敌——美国、印度和台湾地区都有不俗的空中实力,尤其是美国空军、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都位列世界第一,中国陆军势必面临极大的防控压力。为此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就开始仿效苏联建设多层次体系化防空系统。但由于我国缺乏相关技术,防空导弹进展相当缓慢。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二战时代的防空火力,唯一的防空导弹红旗2(苏联S-75改进型)只有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拥有,陆军仅有37mm,57mm和100mm高射炮,全部为二战时代苏联的武器,该武器应对越南战争早期美国飞机近距离舔地的战术尚可(越南战争美国固定翼飞机损失的1500架有80%被高射炮击落),但在精确制导武器越来越多服役后,仅能够打击视距内目标的高射炮的效用就开始断崖式下跌。在面对1980年代配备了AGM-65小牛导弹的A-10,BGM-71导弹AH-64,9K114的MI-24这种射程3公里以上反坦克导弹攻击机时,需要卡车牵引,不能行进间开火的高射炮就变得无用武之地,更不能伴随坦克车辆机动,因此中国首先采购了瑞士厄利孔35mm机关炮,并在2009年将其车载化成功,即09式35mm自行高射炮。
在导弹方面,1990年,中国引进的法制“海响尾蛇”指令制导短程导弹的陆基型仿制成功,命名为红旗7导弹,配备空军和部分陆军部队,虽然导弹性能尚可,但由于配套车辆较多,机动部署不便,故中国在苏联解体后又采购了9K331道尔导弹,命名红旗17,并在最近5年大量推广列装,满足了重型部队的机动防空需求。
但在中国广大的摩托化部队(很多转型为中型旅和轻型旅)中,国内伴随防空火力一直运用不广。一直到2020年夏天,我国中型旅才得以配备红旗17A轮式防空导弹(红旗17底盘改成轮式,类似毛子以前的9K33黄蜂防空系统)和某种轮式底盘的高射炮。


至于只有猛士突击车的轻型旅那就更糟糕了。由于现有的35mm,25mm高射炮尺寸过大,我国还未研发美国“复仇者”那样的高机动车载防空导弹(其实复仇者类似于苏联9K31,但导弹选择共用FIM-92毒刺),所以目前轻型旅要么只有车载的高射机枪,要么就是防空连的士兵带几个便携式防空导弹(型号繁多),出来临时性凑合一下防空。但考虑到轻型部队需要执行跨区域投送、穿插侦查等任务,这样的防空显然是不敷使用的。
所以,在我国的伴随防空需求中,是有便携式导弹——尤其是美国复仇者一级的车载便携式防空导弹这样的防空系统的存在空间的。


理想很充实,现实很骨感
中国其实很早就接触到便携式防空导弹。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从各种渠道取得了美俄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样本,并最终选择了苏联9k32 针-2(北约代号SA-7)进行仿制,命名红缨5号防空导弹。1975年,军方下达研制任务指令,1982年进行鉴定,随后出口阿富汗游击队用于抗苏战争。红缨5号由于价格低廉,出口很多,国内预备役和民兵也有很多配备,甚至在我国很多缺乏防空能力的水面舰艇上也一度服役过。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瞅准冷战后防空导弹市场,先后推出了前卫系列、飞弩系列等多种多样的防空导弹。整体而言,我国便携式防空导弹无论是性能还是产量都是很不错的,和美俄法等国基本位于同一水平线。

说到这就有人纳闷了,我国便携式防空导弹不是不错嘛?可是为啥不大量列装呢?其实,虽然便携式防空导弹看似性能不错,但是具体看起来,现代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如果真用于大规模实战中,有着多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现在我们就拿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翘楚——FIM-92E升级型毒刺导弹(2014年美国陆军配备850枚,海军陆战队1155枚)的性能数据讲一下目前存在于所有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内的问题:

发射筒长 1830毫米
弹体长度:1.52 米
弹体翼展:9.1 厘米
直径:7厘米
重量:10.1公斤;全部系统:15.7 公斤
速度:Mach 2.2+
最高限度:3800 米
射程:4800 米(尾追)8000 米(迎头)
推进:大西洋研究公司MK 27 双-推力(推进/持续)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弹头:3 公斤 爆炸破片式
再让我们对比一下9K331道尔导弹(红旗17A相比其进行了升级):
弹长2.9米,直径235mm,翼展650mm,弹重167千克,弹头15千克(破片),飞行速度850m(2.5M),射高6-10000米,最大射程12公里,最小射程1500米。
由此可见,FIM-92导弹重量仅有9K331的1/15,弹头也只有9K331的1/5,但是纸面射程却是8公里对12公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看过我文章都会明白,武器装备数据是有“春秋笔法”的,FIM-92E的8公里迎面射程就是指对于直线飞行的2000米高度内目标不回避的情况下最大的射程,而9K331和红旗17是对于任何12公里内目标都有致命一击的效果。而对于不是正面冲来的目标时,FIM-92这样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就没那么亮眼的数据了。尤其是在对抗飞行高度在4000米以上,接近FIM-92最大射高的目标时,其水平有效射程会急剧萎缩到1公里以内,基本上只有敌人飞过头顶时才可以开火。然而,直升机和攻击机在居高临下时,反而会因为高度获得自己武器的发射增量,在4公里时,AH-64的九头蛇70火箭弹射程可以轻松突破6公里,而AGM-114地狱火更是能轻松突破9公里。因此在现实中,便携式防空导弹几乎无法阻止敌方直升机和战斗机对我方的攻击,只能在对方攻击之后转向撤离时伏击对方。



其次,由于直径很小,导弹的红外传感器无法做的太大;同时考虑到便携式导弹应用环境较窄,出口限制高(因为要避免落入恐怖分子手里对民航造成危害),便携式防空导弹无法使用高价的导引头,因此毒刺RMP Block II型原本计划采用AIM-9X的红外成像导引头,但在2002年就因为单价上升过大而放弃了。这就导致现实中便携式防空导弹抗干扰能力不如正规防空和空对空导弹,很容易打脱靶。由于导引头性能不足,很容易在21世纪各国广泛研发和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致盲系统”和传统的热焰弹下败下阵来。



最后,就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杀伤力严重不足。
根据1993年美国发布的数据,阿富汗游击队在340次发射中,就击落了269架俄制飞机,命中率高达79%。但事实上,苏联解密的数据中,在1987年~1988年,只有不到100架飞机(包括直升飞机)被击落。如果双方都没有虚报的话,那就证明苏联绝大多数被毒刺“击落”的飞机实际上都成功带伤飞回了己方机场或迫降成功。这种情况在现实中还是很常见的。





所以,在现实中,所有的便携式防空导弹都存在“打不远,打不高,打不准,打不死”的瓶颈,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美国在2014年升级FIM-92E导弹时仅有2000枚进入升级(延寿10年)的原因了,实际上美国、俄罗斯、中国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装备量都不是非常多,美国更多依赖飞机的制空权,而中俄欧洲则依托于伴随防空系统,只有特种部队、空降兵、陆战队和中国民兵组织等真正无法配备正规防空导弹系统的部队,才有必要列装便携式防空导弹。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为啥中国要花费大价钱给部队配备大型伴随防空系统,而不是配备大量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