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弈对局中那些所谓的妙招与败招
各位三国演弈爱好者,大家好,这里是某科学的邻家索菲,即某位闲云野鹤一般的三国演弈元老玩家邻家默小七。
最近某位元老玩家推出了一个“对局改编”和“对局拼接”系列。【不愧是元老,思维总是在最前沿,领导着众位玩家。】主要原因是,原对局当中有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与标准官方规则不符的局面和招法;
二是在某些资深棋类“大师”看来那些对局中所谓的“坏招”“漏招”。
小七本人认为,第一种“错误”,确实有点尴尬,毕竟对局还是要以标准官规为基准,因此可以改。但是本人又不主张改,因为这些“错误”的对局,可以作为三国演弈暗夜时期的见证。
至于第二种“错误”,本人认为,如果是所谓的“棋招”错误则大可不必。三国演弈对局,他并不是中象那种有定式的严谨的对局。正是因为好招、妙招、坏招、败招叠加,所以一个对局才精彩!如果没有规则错误,那就不用改。
所谓的规则错误,大多是吴魏蜀走棋顺序出现差错,或者被将军时出错,以及个别棋子的走法出错,这才是需要更改的。
至于招法错误,确实可以不用管它。
在本人收藏的第3局,正因为蜀的车6平14,才成就了魏胜。
在本人收藏的第4局,正因为吴没有炮3平15灭魏,所以才有后来的三方握手言和。
以上这两个简单的小例子,这都是“错误”,然而,这种“错误”却导致一个完美的结局,让整个对局瞬间升华,成了经典!这些“错误”反而成了一个精彩对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个人认为不用改。
如果这种“错误”也需要一个个去改的话,那么几乎所有三国演弈对局,若是都去仔细研究,会发现几乎都有问题,难道还全部都改掉?就像我的残局《二士争功》,那是我们三个二次元爱好者下的,水平都是二把刀,在本人对这一局复盘的时候发现各种漏洞,让我都感觉哭笑不得,难道还全部废弃不成?!
本人还是那句话,一个对局,结束以后,就应该雨过忘雷,不应该并且也没必要总是纠结于那一个对局的得与失。对局经验可以总结,但是一个对局的各种复杂变化,实在没啥研究价值。
因为对局时那些招法,是棋手在对弈时,真实的心理活动的写照。如果把这些招法改变了,就不会体会到当时棋手的心理变化,同时这种行为也是对棋手的否定,是对人的不尊重。而对局的棋谱,就是当时对局时最忠实的记录者。棋谱是不会说谎的,如果改动棋谱,就等于是在说谎。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也不可能穷尽一个对局的所有变化……若是想写一本像《橘中秘》那样的三国演弈棋谱,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还有某位元老玩家和本人总结的所谓的挑拨时利害得失,如下列举,
吴挑拨,魏攻蜀,吴有利,反之吴没利。
魏挑拨,蜀攻吴,魏有利,反之魏没利。
蜀挑拨,吴攻魏,蜀有利,反之蜀没利。
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容易让不明就里的新人犯教条主义错误。
这些与“攻击上家”“联下攻上”其实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被将先走规则框架内理论上的最佳选择。但也只是理论上的“最佳”,至于该怎么去做,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局面来判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就是,三国演弈棋对局,没有什么妙招、败招,只有当时那种局面下,棋手自己认为相对合理的招法而已。正如本人所说那样——决定三国演弈棋对局进程的,不是那些所谓的定式以及合理招法,而是人心和利益驱使。【这句话套用的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某句名言】
若是每一步走棋都选择所谓的“最优选”,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和棋!三国演弈棋的和棋率估计会高达10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