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章 斗争更加艰苦(下)

2019-12-20 03:36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圣乔治欧的史诗和昔兰尼加的撤退   英军于12月9日在非洲开始其第一次的攻势,双方经过两个月以上搏斗,意军被迫退到契提康沙漠的边沿上去。虽然这个战役大大增加了对利比亚的补给量,意海军却完全能满足陆军的要求。尽管困难在不断增加着,在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1月的四个月间有197,742吨的器材和燃料载船运到非洲,损失是最小限度的——10月和11月没有损失,12月和1月约有百分之七的损失。   由于巴尔迪亚港和托布鲁克港很快陷于包围之中,故有必要用潜艇去补给这些地区被切断的意大利军队。潜艇于黄昏中抵达,卸下货物并于黎明时驶离。这种补给还由班加西港派出小型的装甲船加以补充,因其船小不甚引人注目,颇有机会逃过英方的阻击。   海军把从托布鲁克港捞起的意驱逐舰的舰炮装在岸上对巴尔迪亚港的防御做了有效的支援。在托布鲁克港有“圣乔治欧”号的故事。这是一艘旧巡洋舰抛锚在海湾内专作漂浮炮台使用的。该舰虽然是参加1911年意土战争的老古董,却发挥了新的作用。舰上用沙袋堆起,四周挂起防鱼雷网,而士兵则每日24小时守在战位上,就这样,“圣乔治欧”号在长达七个月以上的期间击退英国空军运用每一类型空中武器所进行的多次的空袭。“圣乔治欧”号的战绩成为一首史诗,并博得敌人的赞赏。   当托布鲁克港快要陷落之际,“圣乔治欧”号士兵要求把该舰驶出港外,宁可在海上战斗中沉没,而不愿在原地自沉,海军总部批准这个建议。但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则认为“圣乔治欧”号对防卫托布鲁克港所作的贡献不应因撤出港外而减少,他们觉得该舰离港就会影响守军的士气,因此“圣乔治欧”号便奉命尽可能长久地留在港内以支援地面部队,然后自沉在它所在的地方。   此时所有海军的岸炮也准备参加地面的保卫战,因而它们和“圣乔治欧”号一道在对英作战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可是到了1月21日中午海军基地被包围了,它和意大利的地面部队失去联络。到日落时敌人炮兵越迫越近,终于把“圣乔治欧”号置于射程之内,该舰半年多来所表现的“奇迹”即将告终,到了晚上,士兵秩序井然地离开该舰时,只有舰长和若干专家留在舰上进行破坏本舰的工作。当天晚上在托布鲁克港所有海军机关和装备全部破坏。有若干辅助舰冲出港外打算偷越在周围水区的英舰封锁线,其中大部分都突围成功。   1月22日5时,“圣乔治欧”号自行炸毁。为了保证炸舰工作的贯彻执行,有一个军官和一个鱼雷兵付出了生命,该舰舰长普格利埃塞中校还留在舰上,虽受重伤终获捞救。8时30分在托布鲁克港的剩余海军官兵的抵抗终于被突破,该基地遂为英军占领。   一个星期后,当班加西港的包围圈越来越紧之际,海军成功地把所有能移动的武器与装备以及全部人员撤离该港。所有机关、仓库和其他器材全都摧毁了。军港司令率领最后一批军舰于英军入城的同时撤离该港。   昔兰尼加的撤退使海军在大型基本建筑物、大型装备和大批各种器材方面不得不加以破坏以免资敌。托布鲁克港的陷落,牺牲特别惨重,因为这个装备良好的海军基地是多年工作的结果。再则,在昔兰尼加的撤退中损失了大约50艘的小型辅助舰船,其中有的是由于受损而来不及撤退,有的是由于在最后撤守时还在火线上活动而遭到损害,这些损失是相对重大的而且体现了海军资源之进一步的严重损耗。当昔兰尼加被收复时,便更感到切肤之痛,因为海军又得把大批补给、武器和装备重新补充起来。   昔兰尼加之全部陷落特别是班加西港之陷落,在战略意义上带来严重的后果。英国人占领西部昔兰尼加的港口和空军基地加上他们在希腊和马耳他岛的港口和空军基地,这样就把中地中海置于其控制之下,从而使意海军要想维持其对的黎波里坦尼亚的补给航道越来越感到比以前更加困难了。非洲之战的双方成败取决于对该处的补给能力,例如英国人在开头时千方百计要对的黎波里坦尼亚进行补给,当时的情况假如不是不可能,至少也是极其困难的。英方计划的支点当然是马耳他岛,所以敌人便用一切武器加以强化。英方经营马耳他岛使意大利与其非洲诸港之间的航道的中途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因为英国攻势部署的空、海、潜的兵力可以在很短距离内纵横截击。   马耳他岛的逐渐强化又使意方在地中海和西西里海峡的任何海上运动受到永久性的威胁。它还意味到敌飞机能把意大利南部全都置于空袭下。再则,它使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港之间任何方式的英方活动有了一个宝贵的中途支援堡垒。最后,这还意味着意方要封闭西西里海峡也就日益困难了。为了所有这些理由,意海军总部从1940年秋季便多方设法要求上级做出决策以便尽可能快地采取措施以抵销马耳他岛的严重威胁。   显而易见,意大利空军无力攻破英方对马耳他岛的增援来实现意海军的要求。就目前的态势而论,要像意海军过去所要求的对马耳他岛施行占领的机会,已经不可复得了。墨索里尼无可奈何只好求助于德国空军,虽然这是违反他自己的意愿的。在冬季期间希特勒已经调配了兵力而且已经制定了插手于非洲战事的计划。1940年末,他派遣一支由400架飞机编成的兵力(番号为德国第10航空兵团)进驻西西里岛,其直接任务为压制马耳他岛。1941年1月16日开始发动空中攻势,不久每日出动的机数便达到七、八十架,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数目。这一攻势不能经常保持这样高的水平,因为这同一支兵力还得兼顾比利亚。但无论如何这种攻势使马耳他岛的强化工作受到显著的抑制。
护航驱逐舰“韦加”号的功绩   从希腊和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出动,英国人于12月起对意大利南部诸港口实施攻势轰炸。那不勒斯港成为这一攻势的重点目标,因为它不仅是驶向利比亚船队的主要出发港,同时自从11月12日塔兰托港攻击以来,大部分的意大利舰队都从塔兰托移泊到这里。海军当然不能坐视其战列舰在此冒着被空袭的危险,因此在12月14日那不勒斯港遭到空袭使“波拉”号被击中之后,舰队便不得不撤离那不勒斯港而另谋停泊之处了,其结果把军舰分为两批,一批移到马达累纳港,另一批移到卡利阿里港去。这样进一步向西移转使意舰队在中地中海战略行动的潜力也进一步受到限制。   英国人立即利用意舰队西移的机会把一支小船队从亚历山大港送到马耳他岛去。意海军获得这一情报照例是既过时又不准确,正是由于情况不甚明确而不是由于战略上的原因,敌方船队只遭到潜艇和飞机的阻击。在这场接触的过程中,意潜艇“巨蛇”号在马耳他岛东南击沉英驱逐舰“希泼里恩”号。为了不让敌人利用意舰队在撒丁岛重行展开的机会,意海军立即把舰队调回那不勒斯港而不顾空袭的危险。   1941年1月8日据报直布罗陀部队向东出航,其中有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海军总部估计敌此举是把航空母舰驶到巴利阿里群岛以南地区,然后从该处起飞把飞机送出去增援马耳他岛。假如这个估计符合于实际情况,则意舰队已来不及赶到该地区以干涉英方的活动。第二天上午由于没有得到空中侦察关于英舰行踪的情报,便以为敌已驶返直布罗陀了。可是当天晚上那不勒斯港遭到规模巨大的空袭,使战列舰“凯撒”号受到损害。海军总部指示叫“凯撒”号开到拉斯佩济亚港修理并下令“维托里奥·万内托”号同行,由于“维托里奥·万内托”号如今是在役的唯一战列舰了,不宜让它继续暴露于空袭之下。   由于空中侦察所提供的情报太少,使海军总部无法察觉英国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从地中海两头出动的协同活动。因此当海军总部于1月9日从种种不明确、没有连贯性的报告中获悉英舰出现在突尼斯以北向西西里海峡前进时,就不免大吃一惊了。按当时情况在敌人抵达邦角以前是截击不到的,因此除派出若干鱼雷快艇到邦角海外和马耳他岛附近巡逻外,便别无其他办法可想,有两艘护航驱逐舰也派到班泰雷利亚地区去。   直布罗陀部队于1月9日从突尼斯之北返航,有4艘补给舰、1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则继续向马耳他岛前进。与此同时从亚历山大港出动的英舰队则抵达马耳他岛以西的一点,并派出由“南安普顿”号和“邦纳文彻”号编成的一个巡洋舰分队加上两艘驱逐舰前进到邦角以迎护船队。海上的狂风巨浪迫使意鱼雷快艇巡逻队不得不回到基地去。1月10日7时41分意大利的两艘小小的护航驱逐舰“韦加”号和“契尔切”号不顾敌我兵力的悬殊,以及那时已经天亮的不利情况,发动鱼雷攻击并开炮迎敌,与敌方的猛烈炮火作殊死战。(据克宁汉自传所载,单只英舰“邦纳文彻”号就对这两艘小舰发射了舰上75%的弹药,以致该巡洋舰由于没有弹药补充而不能发生作用者达两个月之久。见《克宁汉自传》第309页。)   后来意大利两护航舰便改变航向打算撤出战斗,但当“契尔切”号在仅受破片损害的情况下完成撤退之际,“韦加”号却被一发齐射所击中。“韦加”号的舰长方汤纳中校见该舰已遭致命的伤害便转舵冲向敌人以求炮火发挥更大的威力,该舰便在短促的射程内以舰炮和机枪射击,当该舰开始沉没之际,舰长以自己的救生圈给予一个失去救生圈的水兵,自己则随舰俱沉。   在此次遭遇战以后,班泰雷利亚岛上的瞭望哨看见有两艘军舰不能活动并燃烧若干时间,可是英国海军部迄今还没有证实那次作战英方所受的损害,公开发布的只有克宁汉的总的报告,而对于那次作战的细节则一直保密。但有一个事实则是确定的:意两艘护航舰所进行的攻击引致一个间接的成效,因为它们把英方部队引向意方所布的在班泰雷利亚岛以东的一个雷区,在该处英驱逐舰,“英勇”号触雷把舰首炸掉,该驱逐舰被拖带到马耳他岛,在战争的其余时间一直不能服役。   12时30分意大利空军和德国第10航空兵团开始一次大规模的干涉。在这个第一次由德国空军参加地中海作战的战斗中,英航空母舰“光辉”号被6枚炸弹所“击中”,接连而来的火灾和伴随的损害使该舰仅能驶抵马耳他岛。假如六日后德第10航空兵团对马耳他岛的轰炸能提前立即实施的话,就很有可能使“光辉”号永远失去战斗力,可是英国人却利用了这个喘息的机会对“光辉”号进行了应急的修理并把它转移到亚历山大港去。英国人玩的这一手恰巧没有被意空中侦察所发现。为了要进行所必要的修理,该舰终于不得不送到美国去,因而使亚历山大港在两个月内没有一艘航空母舰。后来“可怖”号航空母舰到了亚历山大港才补上这个缺。   1月11日英巡洋舰“南安普顿”号在另一次空袭中受到重伤,英国人终于自己把它沉没。当天晚上驶向马耳他岛的英舰又遭到意潜艇“塞提姆莫”号的袭击。   虽然关于敌人情况的情报甚至是混乱而又自相矛盾(“英勇”号和“光辉”号的受伤,几天之后才知道。“南安昔顿”号的损失,则更久得多之后才知道。至于战斗的整个发展情况的细节,则直至战后才知道。),海军总部以为意大利舰队将会在也许还在发展中的有利条件下,取得某些利益,为此它下令把刚刚开到拉斯佩济亚港的战队调到南方去。新近完成其现代化工程的战列舰“多里亚”号也在拉斯佩济亚港进行训练并编入该战队以代替受伤的“凯撒”号。但是其所祈望的局势并没有发展,听以经过大约15小时之后,又下令叫各舰返航到拉斯佩济亚港去。由于知道英方活动已告一段落,海军总部便利用这个时机把几支特别重要的船队在1月12~24日期间出发到利比亚去,它们在全程中没有遭到英方的阻碍而顺利到达。   1月24日在班加西港观察到英方有些动向,德国第10航空兵团便乘机对这些海上目标进行其第一次的集中轰击。可是第一批的113架飞机没有找到目标,第二批25架飞机遂行攻击了而没有获得显著的效果。后一批飞机彼此之间还失去联络,以致有12架只好降落于班加西港,另外4架在海上失踪了。这个经验说明,不论一个航空兵群是怎样勇敢和多么有陆战经验,在海上都得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成效地执行任务。   2月1日直布罗陀的舰群在巴利阿里群岛附近被发现了,意大利舰队便再度准备出发到海上去,但英舰并没有进得更近一点。第二天上午有8架从航空母舰起飞的鱼雷机空袭提尔索电站水坝,但这次攻击没有成效。   同日有一架飞向的黎波里港的民航机望见东来的一支船队朝马耳他岛进发,意大利侦察机却没有报告发来,德第10航空兵团派出一队飞机去攻击该船队,但找不到目标。   12月下半月、1月9~11日和2月2日所发生的事情又一次把意大利空中侦察问题揭露出来。由于它们的没用,每次都大大减少了意海军作战的机会,一方面意大利军舰盲目地走向战斗,另一方面英国军舰却由于其侦察范围之日益延伸以及侦察战术和技术之日益进步,故能自由运动而不怕遭到袭击,反之,对意大利海军恰恰一再发生相反的效果。   可是平心而论,配属于意海军的侦察机是无法做出期待于它们的更好的成绩来的。飞行的时间甚长而装备又不适用,要提高效率就势必减少其任务,无论如何,执行此项任务的飞机是不足以胜任战略性远程侦察的,而经验表明这种侦察却越来越感到需要。因此当德国第10航空兵团到达以后,意海军就会同德意空军把整个问题重新加以研究。其结果是把任务区分一番,希望由此根本改变局势。其决定是把沿海和短程的侦察任务划给海军,把西地中海和到利比亚的航路上的侦察任务划给意空军,把中部和东部地中海的侦察任务划给德空军。   实践证明,虽然配属于海军的飞机所担负的侦察任务是减轻了,但就工作的改进说来,只是飞行的次数加多了,侦察的质量并未提高。显而易见,要使德意空军的飞行员们习惯于海军的通讯系统并用正规的方法来识别所观察的目标,这就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可是这种训练却是有效的侦察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正因缺乏正规的训练,其结果由侦察机发回的报告总是不合事实而又互相矛盾,于是要判断哪一个报告是近于准确的,便常常成为绝不可能的事。   1月4日意护航驱逐舰“佩加索”号在邦角附近遭到英鱼雷机的攻击。1月27日下午一支由3艘商船编成的船队在驶向的黎波里港的途中遭到类似的袭击。这两件事,毫无疑问表明,以马耳他岛为基地的鱼雷机如今有远远超过它们所能到达的100海里的有效航程了,其结果使沿着突尼斯海岸的一大段的意船队航路处于空袭之下了。这个发展意味着有必要和意德空军就空中保护方面达成协议——至少要使那些比较重要的船队获得为过去所完全没有的空中保护。由于当时战斗机性能之有限,因此有必要采取时间表和航行规程,以便在白天里获得为那时所办得到的、尽可能多的空中保护。这个要求还涉及一些战术,因而便减少了为海军所运用的其他方面保护性技术的价值。可是由于飞机之不足、性能之不合和特种训练之缺乏,因而就人员和装备说来,德意空军就不免要付出高度的有时还是极大的代价了。其结果,预期的成效只能偶而有之。从这时起,空中护航问题就成为海军的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海军便永远不可能取得其所希望的充分的活动可能性。
热那亚港遭敌舰炮击   2月8日在巴利阿里群岛以南发现有若干英国战斗机,意侦察机没有看见任何军舰,而这些战斗机却只能是来自航空母舰。因此海军总部认为英国直布罗陀舰群必在该地区。事实上2月6日晚上收到一个报告说,从直布罗陀出动的一支部队开向大西洋去了,该部队是由战列舰“声望”号和“马来亚”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巡洋舰“设菲尔德”号和10艘驱逐舰编成的。由于无法判明敌之真正意图,海军总部立即命令战列舰“维托里奥·万内托”号、“凯撒”号和“多里亚”号从拉斯佩济亚港出发,巡洋舰“特里埃斯太”号、“特兰托”号和“博耳臧诺”号连同驱逐舰掩护幕从墨西拿港出动。康姆皮翁尼上将下令要各舰于2月9日黎明开到博尼法乔海峡以西40海里处会合。按标准作战规定,在这一类情况下,集合点应在撒丁岛的西南,康姆皮翁尼上将把集合点指定在那个远离此处的地方,不过是幸而猜中罢了。   第二天中午在等待侦察报告之际,热那亚港海军指挥部于8时37分用电话向海军总部报称敌舰对该城开炮。热那亚港为一阵大雾所笼罩,其结果一方面英舰可以用飞机在该城上空观察弹着点,另一方面意大利海岸炮兵却看不见敌舰而只能朝着敌炮口的闪光或多或少地盲目射击,有时连闪光也隔雾看不到时便只朝着有炮声处发射。   要切断英舰群的退路,意舰队的态势真是好到无以复加了,而且就兵力的对比而言,意方还处于某种的优势呢。这还不算,至少在此时有意军舰在海上出现,是会出敌不意的。英飞机曾于9日黎明在西培西亚港进口处投下磁性水雷,其用意显然想阻止意战列舰从该港出击,可见英国人必定深信意舰队还在基地内。再则,敌人还不知道1月9日在那不勒斯港遭到空袭损害的“凯撒”号已于前日修理完毕了。因此他们以为意方至多也不过拥有两艘战列舰。在所有这些因素的配合下,这回意舰队的成功是很有把握的,何况意空军此时已对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及撒丁岛上的各单位下了攻击的命令。同时德第10航空兵团也以80架飞机从西西里岛出击。一个煊赫的日子眼看就要到来了。   英舰轰击半小时之后便从热那亚港撤退并隐没于浓霭之中。利古利亚海大部分地区那天上午雾霭弥漫给英舰以良好的掩护。几十架意德飞机在天空搜索,几小时过去了都没有发来任何有关敌踪的肯定消息,有的只是不确定而过了时的报告。当这么多的飞机在这么有限的水区进行搜索而还不能确定英方兵力的所在时,这似乎是不可信的——荒唐的。   事实上,这些搜索也不是全然落空的。据报10时45分在科斯角之西70海里望见了向南行驶的英航空母舰。11时50分从罗马以北的维泰博机场起飞的意空军飞机曾对在科斯角之西70海里处向西北航行的七艘舰船投掷炸弹。13时从伦巴第机场起飞的飞机曾对因佩里亚以南35海里处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一个舰群施以轰炸。但这些飞机从来没有参加过海上搜索的作业,而且又不采用海—空通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向海军总部发送情报,等到它们回到基地之后,海军总部方才分别于12时20分、13时25分和15时10分知道上述的情况。事实上,头两次所见的乃是一支法国的船队却被误认为英舰群,但这一错误当时并不知道,而伊亚金诺上将却以这个情报为依据来决定下一步行动。   英战队的主力于12时被一架意海军的侦察机所找到。其时敌军正在驶向科斯角西北40海里的普罗文斯海岸。按时间与地点说来,这个本来足够取消英方不战而退的机会,可是正当该侦察机可能打无线电报告之前,便被英舰载战斗机击落了。海军总部收到消息时已经17时50分了,那是飞行员从海里被护航驱逐舰捞救起来以后的事。   在这个回合里,海军通讯网也出了别的毛病因而耽搁了对情况的及时传递,其结果是,开始于8时12分的热那亚港遭到轰击的消息,以及海军总部下达给舰队的命令,都迟到9时50分才送到伊亚金诺上将手里。这一耽误,对于意海军战术的失败是要分摊—些责任的。总的说来,必须承认,那一天本来有可以取得胜利的众多的因素,却带来了令人深深失望的结局。   上午8时意大利战队向指定的集合点集结起来了。在等待进一步的情况之际,伊亚金诺上将认为按过去的经验,可以在西南方向找到敌人,因此他便朝着西南前进。他还从军舰上用发射器送出侦察机沿着同一轴线进行搜索。当他于9时50分接到命令去切断从热那亚港撤退的英舰时,他改变航向朝北面前进。   12时50分该战队收到上面所述10时45分侦察到的情况,报告说在科斯角之西望见一艘航空母舰向南航进。虽然还不了解任何其他详情,伊亚金诺上将认为敌人必定是沿着科西嘉岛西岸逃逸,因此他又改取东北航向以截击英舰,15时30分在东面望见6艘舰船的桅杆,于是便转舵向东求战。正当意舰快要开火之时却发现对手乃是驶向科西嘉岛的法国商船。这样一来很多的时间便花费掉了,以致不能及时赶到普罗文斯海岸以南去截击正向该处撤退的英舰了。   15时50分伊亚金诺估计英舰必定还在法国海岸(按指普罗文斯海岸)以南航进中,便向西以尽可能高的速度追赶上去希望获得接触。两小时以后知道追赶不上便回航基地去。从此以后意德飞机便再也找不到英舰踪迹,直到2月11日下午方才得到英舰已经回到直布罗陀的消息。   热那亚港经裹击后受到重创。有4艘商船沉于港内,收容海军孤儿的学校船“卡拉万塔”号也沉没了。另一方面,在热那亚港修理的战列舰“杜伊里奥”号(11月11日在塔兰托港被鱼雷击伤)本来是敌方轰击的主要目标,却没有被击中。
非洲军团的运输——克肯纳的遭遇战   因英军在非洲第一次发动攻势使利比亚前线的大规模供应尚未结束,而希腊—阿尔巴尼亚前线的补给活动又正达到紧张的高峰。正在此时,一个新而重要的海外运输活动又复开始了。意军后退到艾吉达比耶,以及格拉齐安尼(此人是意大利进攻非洲的陆军统帅)的“抗议”,使墨索里尼相信他必须接受德国的援助即同意德国非洲军团开入非洲。如今意海军的任务在于照顾德国的强大的机械化的混合兵种渡海进入非洲并保持它在那里的补给。   非洲军团的运输开始于1941年2月上旬,那时恰值风暴特大期间,工作就格外复杂,而英方飞机和潜艇也给予我们一些麻烦。可是,亚历山大港舰队对于意大利船队开向利比亚的紧张运输活动,却袖手旁观,不管伦敦方面怎样催促也继续无所作为。英国海军部坚持要亚历山大舰队采取“大力措施”以对付这些船队,甚至指示要亚历山大舰队把水面军舰扼守在马耳他岛,但克宁汉却坚持不获得海空增援便无法动手干涉。   到3月末,意海军已经完成对非洲军团的输送,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损失。为了对这一功绩表示感谢,柏林方面给意大利海军总部一封信,其中有下面一段话:“特别可感的是,尽管有巨大的困难和敌方干扰的危险,而损失却能如此微少,我们相信成绩之取得主要是由于贵军迅速派出众多军舰从事护航,以及意海军参谋部为实施此项作战计划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就应付局势而言,这些计划是非常正确的。”   因此,在隆美尔(德将)指挥下,第一次德意联合攻势便于4月1日发动了。它进展很快,跟着就收复昔兰尼加,而于4月20日在哈尔费亚关前停顿下来。这些攻势产生了对新的补给和增援的迫切需要,因而使意大利海军面临着新的任务。尽管以空中攻势施于马耳他岛,而以该岛为基地的英方飞机与潜艇的效能却一直在继续增长着。   没有占领马耳他岛和突尼斯是个双重的错误,如今这些错误开始被严重地感觉到了。隆美尔本人在出发前往利比亚之前就坚持要对马耳他岛和突尼斯施行占领,但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在亲身考察了地中海问题之后,隆美尔于1941年7月19日向希特勒的报告中写道:“我感到马耳他岛问题必须立即解决。……要想顺利地向尼罗河流域推进,则对突尼斯和比塞大港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他接着写道:   在地中海必须有十分强大的一支空军。德国第10航空兵团不独不足以控制地中海,甚至在非洲前线用来配合陆军作战也是不够的。意大利空军飞机既少而质量又低,其业务部门是不足以适应现实对于它们的要求的,而它们对于地面部队的配合则简直是什么也说不上,纵使其飞行员们能创出奇迹也是枉然。……在西西里海峡的船队必须绝对不受干扰。意大利海军已经强化其护航制度了,但空中支援必须增加。……由于意海军将领以及护航队的指挥官们之出人意外的机动,所以才没有受到更大的损失。(这里以及后面所征引的隆美尔的材料是从他的日记和其他个人文件中采摘的,隆美尔的文件在战争结束时全都落入盟军之手。)   隆美尔的观察完全反映出意海军在战争爆发前后的看法,可是就连隆美尔的声音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诚然对于船队的空中保护曾有了显著的改进,而由于飞机数量之有限,使意大利人老是面对不可克服的困难。还有这样的事实,那就是由于任务之增加,以致叫许多没有受过海上飞行训练的飞行员去参加护航工作,其结果常常有些飞行员于飞行几个小时之后回到基地,却还找不到受他们保护的船队在哪里。   由于缺乏适于护航的军舰,海军护航部门本身也感到处境日益艰苦。在战争爆发之初,意大利海军拥有总数达120艘的驱逐舰和同类型的军舰,其中20艘已经损失,还有20艘在修理中,在修各舰或因战斗损害或因过度使用而损耗。到了1943年春季,许多驱逐舰每月的海上勤务要连续二十七、八天之久,眼前的情况则还远未到那种要命的紧张的程度。即使这样,在战争的头十个月后,它们的紧张使用,其损耗的程度也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对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航运,在4月更其繁忙地发展起来,因而护航舰的不足便越来越痛切地被感觉到了。   4月13日晚上一支驶向利比亚的船队遭到鱼雷机的反复攻击,这一来就越发难以招架了。直到那时为止,这一类的攻击都只限于白天或至多在黄昏的时候。这次攻击表明,尽管马耳他岛遭到多次的轰击,而英国人在该岛仍能逐次增强为这种夜间攻击所必需的复杂的组织。意大利舰船对于这种新型的攻击多少是招架不住的。我们既没有雷达和夜间战斗机,而单纯的海上武器却完全不适于防卫这类的攻击。因此海上船队便有必要借重这些权宜之计如改变航路、机动和夜间放烟幕等等。   尽管处境不妙,意大利船队还继续驶向利比亚而没有间断。于是英海军便只好又下令要克宁汉“必须采取每一个可能的步骤以阻止补给品送达利比亚。……海军如不以全力阻止敌方这种运动……势必被认为见危不救。”伦敦方面用如此激烈的措词来说明局势之严重,以致不但下令要抽调一个驱逐舰战队到马耳他岛增援,而且还要求不惜把战列舰“巴汉姆”号沉于的黎波里港口以堵塞其进出的水道。   为了应付海军部的压力,亚历山大港的英舰队大约于4月中旬派遣4艘驱逐舰到马耳他岛去。这4艘驱逐舰到达目的地后又于4月15月中午左右离开,而德意空中侦察竟然没有发觉。因此,到了晚上这些军舰在飞机引导下完全出敌不意扑向卡肯纳沙洲附近的一支意大利船队。   这支意大利船队是由5艘商船编成并由驱逐舰“塔里果”号、“巴兰诺”号和“郎波”号护航。英方迅速发动了迅猛的攻击。在混战中,各舰几乎在零位射程上开火。处于海空同时攻击下的意大利驱逐舰立即回击,但已被英方头几发齐射打得落花流水。护航领队舰“塔里果”号被第一发齐射击中舰桥,舰长克里斯托法洛中校腿部虽被炮弹破片所切断,却把残肢包扎起来继续指挥生死的搏斗直到因失血过多而牺牲为止,该舰在沉没前继续以舰尾炮射击。在“巴兰诺”号舰上,头几发齐射把舰长和所有军官全都杀死了。由于该舰快要沉没,舰上幸存者们便把它开上沙洲搁浅,两日后才突然下沉。处在船队另一边的“郎波”号不独不打算逃走,而却向前攻击,发射炮火和鱼雷,直到快要沉没之前,也驶上沙洲。(经过四个月的努力,才把“郎波”号的船壳修补好,又经过多次尝试才于8月8日上浮并拖回意大利并得到完全修复。)   英驱逐舰击沉了3艘商船,其余两艘则设法自行搁浅。此时在将要沉没的“塔里果”号舰上,幸存的少尉一人还发射两枚鱼雷直接命中英驱逐舰“莫荷克”号,英舰旋即沉没于“塔里果”号近旁。   从战斗的激烈和射程的极其短促看来,别的舰必定也会遭到击中。在这短短的接触之后英方把“莫荷克”号的幸存者在黑暗中捞救起来,第二天他们也没有被任何德意的侦察机所发现。   意大利各舰在第一发齐射中所受到的损害,使它们来不及发出报告战况的消息,直到第二天有一架德国侦察机发现一些受伤的舰船和漂浮海上的幸存者时,意海军总部才知道情况。从的黎波里港立即派出水上机和7艘驱逐舰和两艘医院船赶到现场,一共捞救起1,300人以上,其中有许多是船队搭载的军队成员。   在卡肯纳遭到突袭,主要是由于德意空中侦察的不行,它们没有发现英舰。这个事件再一次证实了英方海空配合得好,它的飞机把驱逐舰引向船队,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照明,又与驱逐舰协同攻击。   对比起来,第二天当意驱逐舰“维瓦尔迪”号和其他驱逐舰一起在捞救船队的幸存者之际,有一架德国侦察机发来消息说:“有一支巨大的海军部队在你们南面10海里处”。“维瓦尔迪”号停止捞救准备作战,同时海军总部则命令第四分队立即从巴勒摩港出发。三小时以后其他飞机证明在该地区并无敌方军舰,原来德国侦察机把密码弄错了。那一天的事故好像还没有完结,黄昏时有15架德国轰炸机攻击“达诺利”号,该船系装载捞救上来的幸存者驶回的黎波里港去。幸亏没有命中。   实际上,英方这次4月16日所施的打击,是意方在运送非洲军团与其补给的整个期间所受到的唯一的重要的损失。从总的方面说来,这损失是轻微的,不仅和利比亚航线的运输量以及和进行运输时的种种条件对比起来是如此,而且还因为英国人在这特定的时期内是以大力来阻止意大利海军对利比亚前线进行补给的。英国人把当时的局势看得多么严重,以及他们对于切断意大利的补给线感到多么无能为力的情形,可以从英海军部下令克宁汉上将要他牺牲战列舰“巴汉姆”号以堵塞的黎波里港口的措施中看出来。克宁汉上将却认为这样的牺牲是不顶事的,因此他和英海军部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其结果,英国人决定对的黎波里港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轰击,他们看透了德意的空中侦察是不足以发现他们的奇袭行动的。这个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4月21日在英国飞机对的黎波里港进行了两小时的强烈轰炸后,4时30分,亚历山大港舰队对的黎波里城开火,这一次轰击持续了约半小时之久。   在意大利方面,对于英国海军部队的所有运动直到轰击时为止,一共只得到一次空中侦察的报告。这个报告是含糊不清而且大体上是错误的,它报称:4月20日8时50分在地中海望见一支海军部队在“驶向”亚历山大港的途中。这样一个报告显然使海军不能做出任何正确的反应。第二天由侦察机发来的有关敌踪的报告也全是靠不住的。   克宁汉上将在自传中承认这一次战斗又是沾了好运气的光。   和邱吉尔在其回忆录中所写的情形相反,虽然此次轰击对的黎波里城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对于该港口说来,损害却是轻微的。事实上补给工作没有受到什么阻碍。由此看来,英国的这次袭击完全没有实现其所预期的目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海军部要立即再来一次袭击,但克宁汉认为冒险太大而拒绝执行。(见《克宁汉自传》第348页)   尽管所有这些不利的环境,意大利海军在1941年的头六个月里完全能满足德意陆军在利比亚前线的需要,那时其平均补给量达70,000吨。这个成就可以下列数字表现出来:2月份对利比亚卸下79,183吨,3月份95,753吨包括装备和燃料在内,4月份57,796吨补给品和23,676吨燃料,5月份49,304吨补给品和20,027吨燃料。6月份达到战争期间的最高水平,即总共125,076吨,其中35,850吨是燃料。(以上为意海军正式报告中的数字。)   海上的损失则比预期的低得多。按从意大利运出的补给量说来,2月份仅损失1.5%,3月份9%,4月和5月份8%,6月份6%。海军为适应非洲前线日益增长的需要所做的工作,从以下的事实可以充分的说明,那就是1940年到1941年1月这八个月期间共有365,559吨的补给品在利比亚卸下。而从1941年2月到6月这五个月内,所卸下的补给品则达447,815吨,即后期每月,的平均数为前期每月平均数的两倍以上。   上述的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军队的运输在内。在上述的八个月和五个月的前后两期里,分别运输47,687人和81,785人到非洲去(包括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内),连同武器和装备一起。这些数字还没有把回程的运输量计算在内,其中单就从昔兰尼加运回平民到意大利去就是数以千计的。生命的损失率也很低,第一期没有损失,第二期为4.8%,事实上就是由两次事构成的,其一是上面叙述过的“塔里果”号船队的损失,其二是远洋客轮“洛索子爵”号于5月24日在锡拉丘兹港附近被潜艇击沉。   意军和德军重新占领昔兰尼加给意海军带来了额外而重要的本身的任务。它需要立即在各个港口恢复海军司令部和各个单位,重新组织补给运动,恢复防御工事和雷区,重建海军仓库,而且还得从本国派出辅助舰船。虽然海军同时还要忙于在南斯拉夫和希腊布置类似的工作,而这个从锡尔特港到塞卢姆港之沿岸及港口的设备都得从废墟上重建起来,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地提前完成。班加西港可以说从第一批军队进入该港起,仅历时九天就恢复了港务活动。德尔纳港于收复后两日第一艘船便开进去了。
红海海军的末日   1941年1月来自厄立特里亚的消息预示英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占领该地区。为此意大利海军必须及时对于以马萨瓦为基地的军舰的命运,作出决定。驱逐舰、护航舰和鱼雷快艇的续航力,都不足以驶抵最近的友港或中立港,于是海军总部便下令它们留在马萨瓦港,并指示于末日到来时,自行沉没。4艘潜艇“左格利埃尔莫提”号、“费尔拉里斯”号、“阿基米德”号,“贝尔拉”号奉命设法绕航整个非洲到法国的波多尔港去,这一条航线长达14,000海里以上。这些潜艇性能并不很好,而且长途之上无法获得救助,尤其是“贝尔拉”号本是一艘沿岸型的小潜艇,只有一部电动机能够正常运转。   第一艘离开的是“贝尔拉”号,它于3月1日撤出马萨瓦港,两天后,其余3艘潜艇也陆续离开,彼此相隔数小时。它们全都成功地通过丕林的狭窄水道,几天后全都进入印度洋。这4艘潜艇的航程与其所经历的艰险,足够写成一本书。不过这里我们只消交代一句,那就是艇员的熟练与其不怕牺牲的精神,终于把4艘潜艇安然开抵波尔多港。“古格里尔莫提”号于远航64天之后,首先到达,“贝尔拉”号历时80天最后到达,于5月20日入港。   在马萨瓦港还有一艘殖民船“厄立特里亚”号能够远洋航行,还有在开战之初改装为辅助护航舰的原商船“兰姆一世”号、“兰姆二世”号和“兰姆四世”号也具有远航的能力。海军总部下令把“兰姆四世”号改为医院船用以撤退病伤人员,这个任务没有达成。其他两艘辅助舰以及“厄立特里亚”号则奉命偷越英国封锁线开到日本去,并从该处出发到太平洋上担任袭击的工作。“厄立特里亚”号和“兰姆二世”号于通过丕林海峡和横渡印度洋之后,勇敢地通过巽他海并于3月23日到达神户。“兰姆一世”号却在印度洋中部被英巡洋舰“林德”号钓到了,“林德”号命令“兰姆一世”号投降,该舰拒绝,并向敌舰开火,不消说,一会儿便被巡洋舰的火力所压倒而沉没了。   战争之初有50艘左右的、各种吨位的商船,其中有些是德国的,停泊在马萨瓦和契西苗两港开不出去,由于它们长期停泊,只有极少数具备出港逃脱的条件,并只有十来艘试行逃脱。“喜马拉耶”号横越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并绕合恩角抵达里约·热内卢港。禁不起作这样远程航行的其他船只打算驶抵马达加斯加岛(该岛系忠于法国维琪政府的)。其中只有两艘到达目的地,其余的则在途中或沉没或被捕获了。   与此同时,2月1日意大利总督阿马德欢亲王决定把马萨瓦港置于统一指挥之下,并指派海军司令邦内提为指挥官。该司令立即采取措施,把城外向陆一面的房屋夷为平地以建造一道由壕沟和雷区构成的防线。守备队是由一个整旅的土著军队和海关税警以及水兵编成的。从海军军械库和准备自沉的各舰上收集所有可用的武器,把一道很长的防线用大约60门的野炮和几十挺机关枪配备起来。海上防御也用新的雷区加强起来。此外还决定在沦陷之前把所有不能离港的舰船以及岸上的设备一律破坏。   敌人对马萨瓦港的实际攻击于4月1日开始。第二天英军要该港守军投降,但没有得到答复。4月4、5两日敌从北段进攻,但旋即被击退。4月8日英军发动最后攻击,占领若干据点并打开一些缺口乘夜以坦克开进城内。此时意海军便按预定程序在港内沉船并把岸上设备扫数破坏。旧式护航驱逐舰“奥尔辛尼”号以炮火奋战到最后,直到市中心为敌攻占后才自行沉没。从此时起红海的狭窄水道才完全落入英国掌握,解除了马萨瓦港所起的微弱的抵抗作用。   在马萨瓦港的战斗舰船把它们的薄弱的资源运用到了极致。当城市中心陷落时,鱼雷快艇MAS213号(它是这一类型中之唯一具有战斗条件的一艘)出港攻击一群的英舰,它勇敢地突入敌人的火网抵达离英巡洋舰“开普敦”号300米处发射鱼雷直接命中,该巡洋舰只得在巨大困难下拖到苏丹港用了一年以上的时间进行修理。意鱼雷快艇按预定计划自行沉没。   驱逐舰也不愿意在港内自沉,其中最大的3艘“豹”号、“虎”号和“狮”号申请允许它们冲到苏伊士港去攻击该处的船只,这几乎是不近情理的尝试。因为要到达目的地便得在敌方水区中航行五十小时,其中有十个小时是沿着苏伊士湾的狭窄走廊的。海军总部商得德国空军的合作要它在这次冒险突击的同时向苏伊士港施行轰炸。与此同时3艘较小的驱逐舰“芒宁”号,“萨乌罗”号和“巴提斯提”号也对苏丹港施行同样的突击。   在“豹”号率领下的驱逐舰群准备于3月31日下午出动,此时却收到德国空军不能参加轰炸苏伊士港的消息。可是,该三驱逐舰仍然于当天晚上出航。在通过马萨瓦港外小岛间航道之际,“狮”号却在黑暗中撞到岩石上去,并损坏到无法修理的地步。“豹”号和“虎”号被迫只得用炮火将其姊妹舰击沉,由于此时天已快亮,无计可施,只得回到马萨瓦港去。此时我方又做出新的决定把5艘驱逐舰全都用以突袭苏丹港。   4月2日下午即英军第一次招降被拒绝之后,这5艘驱逐舰奔向它们最后的目标。舰上每个人都知道此行有去无回,唯一不可知的因素,不外是被敌人击沉抑或于被敌攻击后自沉。有一件事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在几小时内许多人都得死亡。   这一场冒险的异想天开之处在于该5舰必须通过英国在马萨瓦港外布下的巡逻封锁线,并在没有帮助、没有侦察和得不到关于敌方运动的情报的条件下在敌水区中航行300海里。最后,它们还不得不于白天里驶抵目标区以便通过围绕港外的峭壁圈,在这里它们得和英军舰、岸炮和飞机交战。万一意舰没有受到伤损——这是万分之一的公算——它们便打算穿过红海,沿阿拉伯海岸自行沉没。   5艘驱逐舰出航才两个小时便遭到敌机的攻击,这个遭遇意味着它们突袭的希望已经破灭,而且苏丹港已经有所戒备了。但决策已定义无返顾,尽管此行充其量不外表现一下高贵的姿态罢了。几小时后,“巴提斯提”号发生故障速率大减,它无计可施,只好在黑暗中默送其僚舰的远行,自己则慢慢地驶向阿拉伯海岸于次日自行沉没。   其余4舰以最高速向苏丹港挺进,终夜没有发生别的意外,但在黎明时离开目标只有30海里处,有两架英军侦察机开始在它们上空盘旋。上午7时已可望见苏丹港,看来赢得万分之一公算的希望是很高的,可是就在此时一阵强大的空袭开始了。从苏丹港机场和从英航空母舰“鹰”号起飞的飞机对4舰施行攻击,起初是高空轰炸,随着舰上因高射炮受损和炮手伤亡而引致的防空炮火之开始削弱,敌机越飞越低。攻击特别集中于“芒宁”号和“萨乌罗”号,这就允许“豹”号和“虎”号能以撤离,它们虽然在若干攻击机尾随之下,终于驶抵阿拉伯海岸,在一支英海军部队快要追上它们之前便自行沉没了。   “芒宁”号和“萨乌罗”号继续奋战。经过两小时的海空战斗后,“萨乌罗”号于9时被一发齐射直接命中,该舰旋即爆炸,几分钟后不见踪影,全体舰员随舰俱没。“芒宁”号的舰长虽然身受重伤还继续指挥下去,该舰舱面实际上已被扫光,而舰员仍奋不顾身地作战,旨在把舰驶向阿拉伯海岸。上午11时即接战四小时后,英机从低空以两枚重磅炸弹击中该舰,于是“芒宁”号消失了。   这一场敌我实力悬殊之战标志着意大利红海海军的终结。

第三章 斗争更加艰苦(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