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咂酒”为何要用竹管?

2023-07-28 10:07 作者:长江酒道  | 我要投稿

一个酒坛盛着美酒,一根细竹管引酒入喉,众亲朋围坛齐饮,一坛一管连接起亲情、友情、交情……

“咂酒”为何要用竹管?,长江酒道,4分钟

这就是咂酒,我国羌族、苗族、土家族同胞接待至亲好友、庆祝庆典节日的喝酒方式。在四川、贵州、青海等地,咂酒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饮酒文化,本身也是一种酿造的酒,多由老百姓拿自产的青稞、高粱酿制而成。在各大商品酒没有快速流通的古代,咂酒是招待亲朋好友必喝的酒饮。这一“咂”之中,蕴含着主人对客人、亲朋、好友大大的欢迎和尊敬。

尤其在羌族,老百姓更是处处离不开咂酒。简而言之,羌族人民一家人在一起会咂酒,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也会咂酒,逢年过节会咂酒。在羌族人民最重要的农历十月初一“年节”时,咂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咂酒也被认为是12个最具羌韵的文化符号之一。流传于世的咂酒图就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羌族人民节日一起聚会咂酒的情景:人们以长幼为序,绕酒壶成圈,拿细竹管直抵酒坛中一起砸饮。


喝咂酒,讲究喝干、喝净、喝好。若是客人到他人家中喝,一定要喝到坛中露出青稞、大麦为止,否则会使主人不高兴。唐代诗人杜甫有“芦酒多还醉”的诗句,其诗注中说,这种酒“糜谷酿成,不醡也”。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解释杜诗时说:“以芦为管,吸而饮之,一名钩藤酒,即今之咂酒。”清嘉庆李宗昉《黔记》记载:“咂酒,名重阳酒,以九月贮米于瓮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颈,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吸亡,视水容若干,征饮量。”从此可见其酿法、饮法。

当然,这种豪饮之下,很多时候酒水可能不够,那也不影响继续咂酒。等杯中酒喝尽,主人会直接添水到酒糟里,让酒局继续下去。酒味淡后,人们甚至可能食酒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因此,酒量小的宾客喝咂酒很容易喝得酩酊大醉。


和今天少数民族人民喝酒时纵情歌舞一样,咂酒时也要唱酒歌。宾主或者亲朋并排而坐,轮流对唱,其他人奏鼓乐造势,以歌、曲助兴,热闹非凡。大酒徒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时,常饮巴人酒。他写的《郡中春宴中因赠宾客》诗里提到“薰草席铺座,藤枝注酒樽……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就是对巴人咂酒时舞女助兴的直接描述。

传说,清末石达开与洪秀全闹别扭后,逃亡途中就曾经与苗胞豪饮咂酒。他趁酒兴,还写了一首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进黄河水倒流。”“明珠”是指浮在酒水上的气泡,也叫绿蚁、缥蚁。“低头”就是指低头咂饮。“五岳”指双手。“擎天柱”指的是喝酒的竹管。这首诗歌虽然略显粗糙,却把咂酒的风情和豪壮的气氛都写得很到位、很形象,很容易让人记住。


咂酒发展到现在,出于对饮酒卫生、饮酒方便的考虑,也进行了改良。酒里面被加入冰糖、山楂等来调味,类似大排档、宵夜摊上的冰粉里加入葡萄干、果仁、红糖水一样,口感更加丰富,回味更加悠长。盛酒的器具也从陶坛、瓷坛换成了大的酒杯或者葡萄酒杯,这样喝起来更加方便、更显文明,不至于让人动不动就酩酊大醉。


“咂酒”为何要用竹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