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简述》 第四章 第一节: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思考: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不断策划占领东北。1931年9月,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次日攻占沈阳,并相继占领东三省。随后华北亦告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意义何在?
经济大危机下的日本与军国主义制度的确立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同时,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普通群众也怀着发财的梦想,把有限的积蓄用来购买股票,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大量玉米、小麦、棉花和牛奶,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倒进河流。
日本军国体制是在昭和天皇时期形成的。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1927年,日本内阁提出了先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数百万人失业或半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户负债累累。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为了寻找出路,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接着,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食中国华北地区。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但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添补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以民族大义为重,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恳请蒋介石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后无望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等人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