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瑕》明 钱希言 (二)
秋柏之实 郭璞在注解精诚之至时,以为秋柏之实,类似于说人要是精诚之至能化为异物。比如妇人化石,苌弘的血成碧,望帝变为杜宇。 我回忆起年轻时读《庄子》,由于那时候粗心浮气,将化为秋柏之实,理解成拱木,实在是大过失。 缁帷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缁帷,是指树的颜色绀黑相杂,就如帷幕一样。 陆士衡的《招隐诗》说“密叶成翠幄”,谢元晖的诗说“绿阴渐成帷”,其中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司马彪将缁帷解释成黑林,这样的解释没有典故作为依据。 支罗服烝横麦 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用真人参的,人却用了支罗服。应该用麦门冬的,却用了烝横麦。从三代以后,几乎都是用支罗服、烝横麦来合药,要是犯疟病的立刻死去,按照《潜夫论》是这么以为。 支罗服,怀疑是现在的小朱萝卜,这种小朱萝卜在吴越间就有,也就是所谓的丁香萝卜,它的外形就如人参,所以会被误用。 烝横麦,怀疑就是《本草》里所说的穬麦,陶弘景说“根像穬广麦,所以称它为麦门冬。”这样的以讹传讹,什么时候能停止? 玉叶象楮 《列子》说“宋国人,雕刻玉为楮叶。”《韩非子》说“宋国人,雕刻象牙为楮叶。” 缠足 妇人缠足,胡元瑞认为起源于唐朝,在宋朝、元朝开始大流行。杨用修最开始不采用胡元瑞的说法,后来他读了《汉杂事秘辛》,才知道汉朝已经有妇人缠足,因此自己讥笑自己孤陋寡闻。 我看见有一本书,说缠足最开始是源于帝辛时,说妲己因为自己是狐妖,所以将自己的脚缠起来,用来避开宫人。这种说法最早,既然说出来了肯定有什么依据。 三生石上事 宋朝人的小说中,只有苏长公所撰的圆泽三生石,但看起来很类似唐朝人的文笔,现在已经收入《广记》中。 后来我阅读《冷斋夜话》,才知道唐朝时期就有《忠义传》这本书,记载李澄的儿子李源和惠林寺道人圆观旅游,圆观说自己将托生其中一位穿锦裆的妇人家中,十二年后,此时的圆观如角(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而叹于孤山月下。 苏长公根据《忠义传》删润,而说是圆泽,因而此书不是长公原创的。 昭穆 昭明穆美,是在耀扬祖先的德行,属于美号,所以文昭武穆的称呼,应该是后人对先人的赞颂的话,怎么可以用来还没死的人身上呢? 考校《大戴礼》,只有在祭祀时才有用到昭穆。昭穆,用来分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次序不至于混乱。所以说群昭群穆,目的是不能失去其中的伦理。 又有说昭与昭齿,穆与穆齿。至于在下葬时用昭穆,还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怀疑这也是古时候人所行之道。现在人们的葬礼,还延续古时候的礼节,没有被废除,但在坐位之间,动不动就称昭穆,溺其旨矣。甚至有父子叔侄之间,也是相向而坐,说是假借昭穆之义,不也违背原意吗? 御赐月儿羹 世间流传的《龙城录》,都说是柳宗元所撰,近来我看见一本书,记载说柳诚悬曾经作了《龙城记》,为锦样书进献,时唐文宗正在煎面月儿羹,便分赐给柳诚悬,不知道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或者书中记载的《龙城记》是另一本书。在小说里说是宋朝人王铚所撰,以柳宗元的名字出版。 寒食上墓 “天降霜露的日子,这样的天气,人们走在路上,肯定能生凄怆之心,不是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春天天下雨露大地被濡,人们走在路上,肯定会生怵惕之心,就如你将要见到他们。”这是《大戴礼》里面的祭祀文。 后人在清明、十月朔扫墓的习俗也是出自这里,在《疑耀》里说寒食节扫墓,这个真没见到古人这么作。即便孔子说望墓以时祭祀,也没明确说就是寒食节,难道作者没有读礼吗? 宋朝谢晦的《悲人道赋》有一句说“惟蒸尝与洒扫,痛一朝而永绝。” 垩 用白颜色的土粉饰墙壁称为垩,比如“郢人运斤削而去其垩”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韩非子》里说“宫有垩,器有涤。”注解说“垩,指漆。”难道用灰土粉饰也可以说用油漆粉饰吗? 在《周礼》里,注解所谓的素车是用白土粉饰的,薻车是用苍土粉饰的,因而不单独是墙壁称为垩。 在《山海经》中说“大孰之山中多白垩”。 墨子 墨子在八十二岁那年,叹息说“世事已可知矣!”于是便到深山精思至道,探访神仙,神仙传授他《素书》、《朱英九方》、《道灵教戒》以及《五行变化》,总共二十五卷。墨子跪拜接受这些书卷,依书里面的教导修为,而成为地仙,他在山中隐居避开战国。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武帝遣使者杨辽,束帛加璧,来聘请墨子出山,墨子拒绝出山,杨辽所见到的墨子的年纪也就是五六十岁的样子,他周游五岳,居住的地方不止一处。 如果是,那么墨子是仙人了,为何后人以为释(佛子)哉?难道是因为胶柱子舆氏的说法而讹传的吗?(大概是这句“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姜芽帖 前段时间有一位老先生说“以前许文穆公作为史臣出使册封朝鲜,朝鲜的国王问起柳柳州的《姜芽帖》,说帖子的写得极为好,有没地方可以物色到?文穆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事后文穆回国,他去问诸馆中的人,他们也很茫然。于是文穆便以生病为由退休回到新都,他因为自己无法回答朝鲜国王的问题而感到羞耻。”听到这典故后,我感叹博识真的非常的难。 我去请教一些有学问的老人,他们也都不知道有《姜芽帖》。近来我偶然阅读到柳子厚的诗,里面有《重赠刘梦得二首》,其中在结尾有句“世上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在刘随州的《禹锡集》中,也有《答柳柳州三首》,其中的首篇说“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就是这件事,这才相信《姜芽帖》真的有啊。 这是因为我们这帮人整天聚集聊的都是些雌霓痴龙的事,根本不会去关心《姜芽帖》这种僻事。许文穆公是宰辅,哪有闲暇功夫知道这么多,不知《姜芽帖》很正常吧,为何感到羞耻呢? 诗叶管弦 《疑耀》以为诗自从三百篇后到我大明,再没有一首被谱曲传唱。那是因为后来的诗属于文采有余,性情不足。这一说法真是骇俗,认识太狭。因为诗原本是表达作者的性情,六朝乐府,三唐绝句,哪篇不是缘情之妙制呢? 曲子的旋律天然成就,可以用弦乐演奏也可以管乐演奏,如果真如张萱所说的,是的话二者都不是出自性情源于自然了。沈香亭的下清平调和旗亭酒垆等诸歌,是根据宫人伶伎,脱口而出的曲调谱写的,有为了声律的协调而去更换错综添减吗?而且从铙歌十八曲之后,历代所作的乐曲,都是用在宗庙祭祀仪式上,用来探究天地万物,假设曲子不入声律,能达到如此的妙用吗?古人要是能知道张萱的论调,岂不是揶揄地下哉? 张萱又说《离骚》已经失传了,是后来乐府所编造的,他不知道有乐府的时候,还没有《离骚》吗?乐府的开始是在很古的时候了。比如“侗峰梓瑟”出于穷桑,“卿云南薰”开始于虞代,还有穆王的“白云黄竹”,尼父的“梁木猗兰”,它们都在铙歌十八曲之前。怎么可以认为是继骚而作呢? 桃始华 《吕纪月令》说“始雨水,桃李华。”这句是源于《夏小正》的“春正月,他桃则华。”后来被《礼记》改为“桃始华”。 在《留青别札》这本书中,以为始字应该读成如试花的试。如果按他这么说那么“蛰虫始振,始电,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始乘舟,天子始絺,凉风始至,始用行戮,天地始肃,始收敛,水始涸,雷始收声,霜始降,水始冰,地始冻,天子始裘,”都可以读成试吗?要是古人著书也这样肤陋的话,那还有什么可探究的? 咸阳 宋朝时丞相秦桧当政,那时候的秦桧势焰熏天,士大夫不称他名字而是称他为咸阳。这就好像在晋朝时叫司马氏为典午,唐朝是称呼牛僧孺为奇章的意思。 不唾井 古时候的谚语说“千里井,不反唾。”因为曾经吃过那儿的井水,虽然现在已经远离此井千里,也不忍唾也,这就是“食不毁器”、“荫不折枝”,不亡它的深义。 来看曹植代刘勋的老婆王氏作《去妇诗》,里面说“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在李白所作的《为平虏将军妻赋诗》,也采用这个,李白说“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而说六朝的诗文中引用了很多唾井这个谚语,其实这是宋朝人附会莝草的说法,穿凿得太超过了。 姓误 缪姓与穆通,如秦缪公、鲁缪公,在《左传》里都写为穆。《三国志》里说“关羽谥壮缪”,近代将缪称作纰缪的缪。我家乡的白龙之母是缪氏,现在文字中也共称缪祠龙女,我看不如说穆祠更加有古意。 又葉(shè)姓读音为叶,在《孙坚传》有都尉葉雄,其实应该是从本韵失涉切,正确读音是好龙的葉公的葉读音相同才是。世俗人称叶,是指草木的叶子。 又谭姓就是谈姓,在晋朝有位征东将军谈巴,最近我住的这里直接读为啖字,于义亡当。 苻姓从草,现在一并写成竹,皇甫是覆姓,如今只称皇。种种的讹舛,为何不见更正呢? 以前有人读屈原的屈为屈伸的屈,这些人不知道两个字相同,读音不同,有前辈曾经作了一联说“投水屈原终是屈,杀人曾子又何曾?”可以证明。 刮锈 巾箱书,在东汉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唐朝、宋朝便成为士子在科场中作弊的手段。 在宋朝有博学宏词科,作弊的书名为刮锈,书中写满了蝇头小楷细行字,被市场刻版印行出来卖。 近来在浙中盛行一种小帙书,最初是供应商人蓬窗把玩的东西,现在一些作词写赋的人,带着他们出游,累累满囊,好像不是很适合雅道吧。 汤旱 商汤出现七年大旱,按照《史记》的描述是“流金铄石”,而在《说苑》是描述为“煎沙烂石”。《史记》里说“桑林翦爪”,《说苑》是“持三足鼎祝山川”。二部书里面的说法稍有不同。 身毒镜 汉宣帝衰微时,被囚禁在郡邸狱中,他的手臂上带着史良绨合彩的宛转绳,绳上系着一枚身毒宝镜,此宝镜如八铢钱。后来恢复帝位,他用琥珀笥来放这枚身毒宝镜。 身毒,是西夷的国名,也是指天竺。梁杰公知道天竺国的读音就是这样,现在我看见有些学者,都不知道是天竺的读音,而且郦道元在注解《水经》时,离原意更是遥远,将身毒天竺分为两个国家,这能怪后人吗?从此我相信博物真的很难。 大归 古时候的人称离婚的妇人为大归,王景兴与钟元常说姜氏离婚后回到齐国称大归。 近来我听到家中的孙氏回娘家称为大归,大家共同经历了那么久的忧乐,也就离开一天,至于归而不返吗? 无法面对面交流,裁书叙心。按照这个,那么世俗将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都称为大归,难道是我的想法与实际又差异(原文“肥泉之义”肥泉出自《诗·邶风·泉水》:“我思 肥泉 ,兹之永叹。”按照毛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 。”)吗?言出不祥,更需要亟正。 韩湘子 韩湘子在潮州开导叔父昌黎的诗说“举世尽为名利醉,吾今独向道中醒;他时定见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这首诗在《仙传拾遗》中没有记载,为什么? 而且也没说昌黎有侄儿,不知道《仙传拾遗》,是以什么为根据?现在的《广记》中收录了全文,直接说是韩愈的侄儿。 浮没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见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句是写在翟公大门的话。刘向在《说苑》又增加了一句“一浮一没,交情乃出。”所谓的浮没,是指官场的升沉吗? 夜航 我有回听到皮袭美的诗“明朝有物充君信,沉酒三瓶寄夜航。”但是我没听说过古乐府有夜航船曲。《辍耕》的记载不知道出自哪里?《辍耕录》篡改为“携酒三樽”,尤其可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