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的恶作剧

2022-03-29 15:29 作者:是被窝发明了人类  | 我要投稿

在开始的时候,我本来以为这就是个讲述时间循环的老电影。

主角来了,主角开始循环某一天,然后主角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主角得救,抱得美人归。


总的来看,倒还真没多少差别。尤其是最后的结果。


但在过程之中,这部电影倒是很有哲学范地给我秀了一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吊诡的,主角是放弃了解决问题之后,才解决了问题。


在电影里面,神从来没有说过,为什么要把主角困在无限循环的土拨鼠之日里。只有中间的两个群演曾经指出过,主角的名字和那个专职预言的土拨鼠一样,于是主角如果踩到自己的影子,冬天就会往后延长。

而在延长的日子里,如果主角(土拨鼠)又踩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冬天又会再次延长。就这样,主角就会陷入踩影子——冬天延长——踩影子的无限循环中去。


这就是主角陷入的僵局的理论解释。然而知道了这一点,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看起来很简单,不要去踩自己的影子。

那影子是什么呢?意思是昨日之我。所谓今天的我无法踏入昨天的我踏入的河流,而如果今天的我依旧选择踏入昨日之我踏入的河流,那么就意味着一切都没有变化。

这些话有点绕,可以不用理会。总的来说,其实就是自我超越。


在电影的中途,主角开始说自己遇到的离奇经历,然后旁边的酒友听完后感慨道:自己的人生其实就跟主角的经历差不多,虽然时间一直在往前走,但现实却是毫无变化,身边的一切都是旧日的重现。

这时候总会让人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其实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用一种流行的概念来说的话,那就是待在心理舒适区里,永远都不走出来。


但人生矛盾的地方在于,大多数人待在舒适区里其实只觉得痛苦。就像那个酒友说的,自己的人生千篇一律,没有乐趣。

这就是舒适区的矛盾之处。心理的舒适区,实际上给人带来的,是无聊与安全感的混合感受。时间长久之下,无聊就会化为痛苦,因为身处舒适区的人一边想要从舒适区跨出,一边又不想放下这种安全感,就在这种自我纠结之中,人感到了巨大的痛苦。


所以回到电影中来,主角为什么在永远地循环土拨鼠之日?

答案就是他不愿意从舒适区中踏出。


那有人就会问了,主角都开始违反法律了,这还不算踏出舒适区嘛?现实里哪有什么人敢这样做啊?

但敢于去违反社会规则,与敢于从自我的舒适区踏出,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这就好像夫妻吵架,老婆骂老公没种,然后老公转身就去抢了银行。站在旁边的我们当然知道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因为勇气也是有对象而言的。

在夫妻吵架的案例里,没种往往指的是男的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勇气的对象是直面他的妻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抢银行,勇气的对象是直面银行保安,以及安心蹲大牢。

至于主角的违法行为,且不说可以时间循环的他不用承担后果,就算他需要承担了,这种勇气的对象也只是一种炫耀,炫耀自己很有勇气,什么都敢去做。但跨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勇气的对象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尤其是面对自己的怯懦和不安。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勇气。

而且依我看来,后者需要的力量要更多一些。


不过,这种话其实大部分人也都会说。“只要有勇气,就可以跨出心理舒适区。”“大部分人就是缺乏勇气。”“你就是因为不够有勇气,才会一直这样啦。”

说出这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文字的背诵,道理的记忆,这在多数时候只是表现自己的聪明而已。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切实地做到了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说这些道理的人,他们是否有提到,这种自我超越,踏出舒适区的勇气从何而来?

基本是没有的。引述他人的思考这件事很简单,只要懂点知识就能做到,但去亲身实践一番,然后得出属于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件事却并不容易。


之所以自我超越,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在现实中如此难以做到,并不是因为大家都不懂这个道理,并不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傻子,原因有时候很简单:因为单靠理论上的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

一般的情况只需要鼓起勇气就可以解决了,但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了“自我”这个东西,就会变得很吊诡。事实上,如果进行自我激励,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那么很奇怪的,人就永远都不会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至于理论上的原因?大概就是,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潭中拉出来。虽然说自我超越需要勇气,但这份勇气,不是自己提供给自己的。


这部电影里面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困境,主角就是因为自恋,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太爱自己了,于是才永远逃不出昨日的自我。

只有他用尽了一切办法,也依旧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他才有了改变的可能。因为只有这时候,他原本坚固的自我才会松动。


在电影里,最重要的一天其实并不是主角解脱的那一天,而是主角用满心赤诚,和无可辩驳的现实,说服丽塔的那一天。

在开始的时候,主角其实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相告诉给丽塔。但那时候丽塔只当他是疯人疯语,没有当真。

然而这并不是丽塔的问题,这依旧是主角自己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者之所以不同,只是因为后来主角待的时间长了,于是才能通过预言来证明自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打比方来说,开始的主角就像是嚷嚷着自己要减肥的普通人,在网上找了几个方法之后(通常是三十天速成之类的)就立刻照着去做,结果当然都是失败的,这是因为他并不真的想减肥。

而后来的主角,就像是一名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减肥的人,他会去搜集各种网上的减肥方法,研究各种相关的理论,通过现实中的不断测试,找出对自己的身体最有效的那种方法,这是因为他真的想要减肥。

所以说,如果主角是真的想让丽塔相信他说的话,那他一开始便会去寻找证据,思考自己要如何说明,而不是在丽塔合理地质疑他之后,转身离开。


虽然都是同样的行动,表面上看来主角都是告知了同样的真相,但事实上,只有第二次,主角才付出了真心。


也正是在这次之后,主角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其实是虚假的,自己迷恋的那个自我,是虚幻不真的。于是在这之后,他开始去帮助周围的人,尽可能地利用好这次无限的循环,把这无可避免,特殊的土拨鼠之日认真得过好。

即使这一天会在未来不断地重复,他也会认真对待每一时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懂得了如何在这种循环中获得幸福。


而就在他的这种变化之下,无限循环的土拨鼠之日突然就结束了。

在这个层面来看,确实像是一场神的恶作剧。来得让人抓不到头绪,走得也悄然无息。


但如果落到自我超越这个话题来说的话,电影其实给出的就是这个困境的答案——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只是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这个答案非常地微妙,但让我们回到中间所说的“心理舒适区”的这个话题。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未知道这个概念,他就不会被这个概念折磨,整天想着去跨越舒适区。而落到自我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从未知道自我,他就不会被自我所困住,于是反而可以完成自我超越。

人真的可以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潭中拉出来,只要放下那个“自我”。


这在表面看来,当然是让人迷惑不解的事情。

嘛,就称它为,神的另一场恶作剧吧。






(啊写的还蛮长的。。。说实话中间逻辑有些混乱了,表达得不好,如果有人看到这里的话,谢谢各位的阅读。)



神的恶作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