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6 君氏卒

2022-01-30 12:35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本文主要讲述春秋时期鲁隐公的生母去世,以及相关历史记载你背后的门道。包括左传、公羊传对君氏卒这条经文的不同解读,三传异文问题、相关政治理论以及对康有为改良思想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君氏卒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君氏卒——隐公的生母去世

       《春秋·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君氏卒。这是经文。夏,君氏卒,声子也。大家都知道声子,我们前面说过,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声子,隐公的生母,也就是《左传》在这里,《左传》作者在这里要解释的,就是君氏是谁,为什么称君氏。他认为这里的君氏就是声子,就是隐公的生母。他下面就在解释,经文为什么这样书写。

  • 君氏卒——为什么用卒不用薨

       第一条他解释为什么用卒不用薨,是君氏卒,而不是用薨字。他说不赴于诸侯,这句话是说声子去世,鲁人没有把凶讯,向其他诸侯国报告,也就是说没有报丧。不反哭于寝,反哭就是下葬之后,孝子回到寝宫再大哭一场,这个也称为虞祭,这也是对死者的第一次祭祀活动,属于安魂祭 。因为死者下葬之后,第一次离开家,这是在家里回来反哭一次,也是安魂祭。

       不祔于姑,这个祔也就是这个附。我们首先说姑,姑是谁,姑是婆婆。在《左传》中,经常会出现舅和姑,舅就是公公,姑就是婆婆,那为什么公婆称为舅姑呢。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相互为婚姻国,是很正常的,那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比如齐鲁之间,姑姑嫁到了齐国,侄女又嫁到了齐国。从这个角度说,那边的婆婆就是姑姑,同时她的母亲,又是齐国的国君的妹妹或者姐姐,那么那边的公公就是她的舅舅。

       所以公公都称为舅,婆婆都称为姑,所以这个舅姑代指公婆。其实到后来很长时间,在古书里面经常出现,起因就是因为这种姑表亲,代代延续造成的。所谓不祔于姑,是说声子的神主在卒哭之后,她的神主在卒哭之后,没有安放于宗庙中的婆婆神位之下。

       虞祭之后三个月是卒哭,所谓卒哭是停止不时之哭,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孝子是仍然需要经常哭的。卒哭之后可以按时,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哭,而不必要整天哭了。这之后卒哭之后,神主要进入宗庙,那作为儿媳的神主,是排在婆婆之下,所以这就叫祔于姑。这里说的不祔于姑,是说声子的神主,没有祔于她的婆婆之下,故不曰薨。

 

       《左传》作者在这儿告诉我们,因为在声子的丧礼中,都没有以上三条,所以他不用薨字。那换句话说,凡是君主夫人的丧葬礼节,都应该有以上三条。

  • 君氏卒——为什么称君氏

       不称夫人,故不言葬。所谓不言葬是不记葬,因为他称的是君氏,没有称夫人,所以不记葬。换句话说,夫人都应该记葬,君氏没有称夫人,所以不记葬,不记葬也就不书姓。这是在解释,声子为什么没有称夫人,没有记葬。

       为公故,曰君氏。是因为隐公现在是摄政君主,虽然他的生母不是夫人,为了照顾他的面子,称君氏。杨伯峻先生认为,本来应该称君夫人氏,因为声子不是夫人,所以就称为君氏。《左传》这一小段传文,就是在解释《春秋》经文,为什么书君氏卒。

  • 君氏卒——左传记君主夫人丧葬的原则

       我们下面看导读部分,我们详细地再解释一下,《左传》对君氏卒的解释,我们在导读里面再详细地说一下。大家引文里面看到, 《春秋》当中,记鲁君夫人丧葬全部的经文,从这段经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左传》记君主夫人丧葬,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称夫人,比如夫人子氏薨,夫人姜氏薨,也就是记卒的时候,记她去世的时候都称夫人。第二是用薨字,记君主夫人都用薨字。第三是记葬,在我们归纳的这些经文当中,只有子氏未书葬,不知何故。这个子氏是桓公的生母仲子,只有她没有记葬。第四是称小君,所谓称小君就是葬我小君,称谥号,因为谥号我们前面说过,是死了之后,人们才给她定的谥号,这个谥号是在葬礼时候才宣布的。所以记葬的时候都称她的谥号,比如葬我小君齐归,归是她的姓,齐是谥号。这是《春秋》记君主夫人,丧葬的统一格式。

       但是这条经文记的君氏卒,都没有以上几条,因为他在记卒的时候,你看夫人子氏薨,他没有称夫人,没有用子氏。声子也是宋国的君主之女,她也是子姓,她也应该称作夫人子氏薨,也没有用薨字。也就是《左传》在这里,是在解释,强调,声子为什么没有用薨字。是因为她没有,在她的丧礼没有具备三个条件,夫人死后要通报于其他诸侯国,葬礼之后要有反哭的仪式,最后神主要祔于宗庙婆母之下。因为这三条都没有,所以标志着她不是夫人,换句话说,是鲁隐公没有按照,君主夫人的规格,为他生母办理,夫人规格的丧葬礼仪。

  • 君氏卒——左传导读

       那么隐公为什么没有为他的生母,举行夫人规格的丧葬礼仪呢。是因为惠公在娶仲子的时候,是明确以仲子为夫人的,仲子为夫人,声子那就是一般媵妾。一国只有一个夫人,并且去年十二月,《春秋》经文载,夫人子氏薨,就是说他已经为桓公的生母仲子,按照君主夫人的规格,举办了丧葬礼仪,那么今年他的母亲再死,不能再按照君主夫人的规格,去操办葬礼。于是就有了君氏卒的这条记载。

       所以我们从《左传》,对这条经文的解释可以看出,第一,在春秋时代,君主夫人和其他媵妾之间,有着巨大的地位差别。夫人所享受到的待遇、地位,其他嫔妃媵妾都不能享受。这反映着春秋时代,在家庭当中的等级制度。

       第二点是鲁隐公是一个自觉遵循礼制的摄政者,尽管是他的生母,他仍然遵循了礼制,以桓公生母为夫人,这是《左传》对《春秋》经文,君氏卒的解说。

  • 公羊传解读——讥世卿

       那么我们下面再看《公羊传》,对这条经文的阐释。

       《公羊传》的阐释,和《左传》完全不同。大家看到引文,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首先《公羊传》所载经文,君作尹,君氏卒变成了尹氏卒,那他就按照尹氏卒去解释,他认为这个尹氏,指的就是周王室的大夫,其称尹氏何。

       这句话的前提是《公羊传》认为,《春秋》有记大夫称名的原则,但这里只称尹氏而没有书名,这个尹氏相当于说的尹某。是不是,相当于我们今天说尹某。《公羊传》认为,这是圣人有意为之,不称名,称氏,圣人内含着对尹氏的贬低之意。

       何为称尹氏,贬,曷为贬,那圣人为什么要贬尹氏呢。讥世卿也,世卿,非礼也。《公羊传》在这里意思是,尹氏我刚才说了相当于尹某,而这个尹某,是可以称历代尹家的人,也就是说历代的尹家子孙,都可以称尹氏。一代一代的尹氏,尹某,那圣人说的尹氏,就是在批评他们的世卿世袭制度,卿位世袭制度,一代一代的都是尹氏,一代一代的都是卿,都是大夫。

       圣人书作尹氏是讥世卿,我们首先说一下讥。在《公羊传》中,同样是批评,但是它的用字是不一样的,有讥、有贬、有绝。所谓贬就是贬低,如果是大夫犯了错误,犯了罪,外诸侯国君犯了严重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圣人会对他们进行贬低。比如说《春秋》,记各诸侯国君是称爵的,是称爵位的爵,称公称侯,如果《春秋》经文称他们的名,这叫贬低,因为大夫称名。

       如果《春秋》称他们为人,微者称人,也就是低于大夫的人。在《春秋》中,如果出现的话称人,称名称人是对他们的贬低,甚至对于外诸侯国君来说,称名称人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国君,等于圣人绝了他们的君位,代表天子,代表周王,废除了他们的君位,这叫爵。但是对鲁国的国君不能这样做,因为圣人是鲁国的民众,民众是没有资格,贬低自己的国君的,更不能绝本国君主的爵位,这是忠君,这是必须的,这是前提。

       所以圣人在作《春秋》的时候,遇到本国君主犯了错误,或者说周天子犯了错误,怎么办呢,用讥。讥就是笑话,他们告诉君主,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会被别人笑话的。那怎么办呢,改正错误,不让别人看笑话。所以这是讥,所以在这里讥世卿,是对周天子的一个批评。所以他用讥,所以讥是一个善意的批评,讥世卿讥的是周天子,讥周天子采取的这种世卿制度。他认为世卿制度是不对的,圣人认为世卿制度非礼,不合礼制。

  • 公羊传解读——是否包含垂教后世之义

       这是《公羊传》,对尹氏卒的一个阐释。这里边内含的,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就是,后世君主不能采取世卿制度。也就是说天子可以世袭,封君可以世袭,其他的任何官职都不能世袭。他认为这就是圣人,在这条经文当中,隐含的垂教后世之义,属于政治理论。那么这条经文,包含没包含这样的大义呢,这个肯定不会不能确定。因为《公羊传》作者,及其后代的《公羊》学者,深信《春秋》是圣人作的。

       因为深信圣人作《春秋》,圣人是干什么的,我说这就牵扯到一个,什么是圣人。我们经常会说到圣人,但什么是圣人呢,我似乎没有见到过。有人给圣人下个定义,你们见到过吗,也没有,是吧。至少我没看到过,大家给圣人的定义就是孔子,对不对,那圣人究竟是什么呢,不知道。

       所以我对圣人下了个定义,我这个人喜欢下定义,有时候下得不对。我认为圣就是智,圣人就是智者,就是至高无上的智者,圣人具有为天下制定准则的,责任和义务。他具有最高智慧,天下人都应该听他的,这就是圣人。如果《春秋》是圣人作的,那圣人在《春秋》当中,应该为后人制定准则。如果《春秋》经文当中,没有为后世制定的准则,圣人何必作《春秋》呢。这就是《公羊》《谷梁》,从经学的角度,来阐释《春秋》的根本点。

       你承认不承认,《春秋》是圣人作的,第一,第二 你承认不承认孔子是圣人,第三,你承认不承认,圣人为后人规划了大义。如果这些都承认了,你说肯定没有,你的肯定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还是说,认可不认可关键在于,你对《春秋》性质的认定。

  • 公羊传解读——孔子是否批评世卿制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看,刚才这个同学说不承认,我也不愿意承认。因为在《左传》当中,我们明确看出了,不光是周王室,包括各诸侯国,都实行世卿世禄制度,特别是卿职大部分是世袭的。除楚国之外,楚国有世袭的,但是也有一些最高官职他不世袭,但大部分也是世袭。

       周王室是这样,鲁国是这样,其他各诸侯国都是这样,所以我把它称为血缘贵族时期。血缘贵族政治,周王室的周氏、毛氏、召氏、尹氏,都是世袭卿职。那么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到过孔子对世卿制的批评吗,好像没有。圣人的确看不起那些,做卿大夫的斗筲之人 对不对,不成大器的东西,是斗是筲。

       尽管如此,圣人没有明确地批评,世袭制的说法,并且他做官还是要与这些,世袭的卿大夫共同谋事。所以我说真正地批评世袭制,卿大夫世袭制,是秦以后的事情,秦实行了郡国制,汉继承了这一点。在中央集权的郡国制体制下,没有了卿大夫的世袭制,所以我说对世袭制的批评,对《春秋》大义的这种阐释,是秦汉以后的观念。所以我说《公羊传》,在这里所阐释的孔子之义,也应该反映着秦汉以后的观念,在先秦时代至少是不明确的。

  • 君氏卒——三传异文

       《左传》把君氏,解读为隐公生母声子,认为这条经文体现着鲁隐公,自觉遵循当时的礼制。《公羊传》,则从这条经文当中阐释出了,圣人垂教后世的讥世卿之义。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别呢,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左传》的君氏,变成了《公羊传》的尹氏。一字之差,解释截然不同,女人变成了男人,隐公的生母变成了周王室的大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按照前人的理解,《公羊传》是多少年,通过口耳相传,最后在汉景帝时成书的,所以在口耳相传过程当中,出现异文异字是可以理解的。大家认为《左传》是古文,它所依据的《春秋》也是古文,所以后世学者,在做《春秋》学的时候,基本上都依据《左传》所载经文。大家认为,《左传》所载经文是可信的,《公羊传》所载经文,有不可信之处。《左传》学者认为,经文本来作的是君氏,但是在传抄过程当中,这个君没有了口。在传抄过程当中漏了一个口,变成了尹,于是就有了,《公羊传》当中的尹氏卒,这是《左传》学者的认识。

       《公羊》学者坚决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尹氏就是经的正文,他们一再反对君氏卒是声子,因为包括《左传》,有一次称了君夫人氏,但是没有称君氏的。其他的文献当中,也没有对君主生母称君氏的,那么明显的,你这个君氏是不合理的。那尹氏常见,所以《公羊传》学者们,坚定地相信就是尹氏,《左传》所说的君氏,完全是不对的。于是由于三《传》说的经文,一字之异,两家无法进行沟通,对不对,你不承认我的经文,我也不承认你的经文。

       所以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三《传》所载,《春秋》经文的差异,就成为后世许多学者,进行讨论的一个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三《传》异文。所谓异文指的是三《传》所载,《春秋》经的异文。

  • 三传异文——人名、地名的异文

       我们看到在今本《春秋》当中,三传所载经文之异有数十处,大部分属于,《左传》是一方,《公羊》《谷梁》是一方,也就是《公羊》《谷梁》,多有相同之处,与《左传》相异。另外一部分是,《左传》与《谷梁》相同,《公羊》成为独立一方。但是在这数十处不同的异文中,大部分属于人名,地名的差异。

       比如说《公羊传》,记到邾国的时候,全部书作邾娄,《左传》和《谷梁传》,则称为邾,没有娄。就在其他文献当中,也极少有称邾娄者。何休是作《公羊注》,《春秋公羊解诂》,他对这一点进行了解释,他说齐人语也。就是说邾娄是齐人的说法,就是齐国人读邾为邾娄,这是方言。何休认为,这是由于方言形成的异文,在内涵上没有区别,邾和邾娄是一回事,这是国名。

       比如《春秋・僖公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引文当中有这一句吗,有吧 我就不写了,这个郦,他下面说获莒拏。用这个犁,《谷梁传》用这个丽,这是同音字产生的异文,像这一类的异文,不论是方言造成的,还是同音字造成的,人名、地名的异文是最多的,这些都无关紧要。

  • 三传异文——讥二名

       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异文,影响着人们对经文的理解,比如这里的君和尹之异,无法沟通。另外还有一处很重要的,这就是《春秋・定公六年》冬,《左传》的经文是,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围郓。但是在《公羊传》的经文中,仲孙何忌作仲孙忌,没有何字。

       因为缺这个何字,《公羊传》就作出了如下的阐释。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这句话是说圣人为什么,把仲孙何忌写成了仲孙忌呢。所以大家读,《公羊传》和《谷梁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他都是立足于圣人为什么这样。都是立足于圣人有意为之,圣人在破例,然后再深挖圣人之义。这是《公羊传》《谷梁传》,阐释经文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讥二名,他认为圣人在这里少写一个字,体现着对二名的批评。什么二名呢,二字之名。仲孙是他的氏,仲孙氏,何忌是他的名,何忌是两个字,所以称为二名。也就是说圣人在这里,有意地把何忌写成忌,就是看不惯他这个二字之名,所以要进行批评一下。

       诸位同学是不是有二名问题,但是这里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二名,和古代已经不太一样了。即使有二名的,你们可能现在和我又不一样了,比如像我们那个时代的二名,大部分前面是姓,中间是辈分,后面是名,所以这实际上还是一字之名。但现在好像你们,现在你们如果三个字的,往往就不加辈分了,就变成了二名,就是圣人批评的对象。

       他说二名,非礼也,圣人为什么要批评二名呢,因为圣人认为二名不符合礼制。这个礼制的内涵太丰富了,把二名也包括在内。何休对这一点作了解释,说圣人为什么批二名呢。因为在周人的传统中,人的名字,终究都要被他的子孙避讳,名讳名讳,名是要讳的。那讳了名怎么办呢,称字。

       如果儿孙对他的父、祖,是绝对不可以称名,如果是一字之名,你讳的时候就容易点,只讳这一个字。如果有两个字,讳起来就增加了一倍的难度,所以圣人主张简单,大家起名的时候要用一个字,不要用两个字,给后人增加避讳的麻烦,这是何休的理解。因为《公羊传》自己没有理解,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所以我们只好以何休的解释为准,这就是讥二名的内涵。

  • 三传异文——三世理论

       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何休解释了讥二名的内涵。进一步认为,圣人批评了讥二名,并不是对现实说的,是对太平时代,圣人所理想的状态。对这种小事的批评,二名毕竟是小事,与皇帝与社稷关系不大,但圣人为什么要批评小事呢。何休在《公羊传》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引申。

       我们前面说到过,《公羊传》有,把《春秋》分为三部分:所闻,传闻异辞,所闻异辞 所见异辞,我们第一节课就讲了这个。这本来是《公羊传》,在解说《春秋》的时候,认定《春秋》,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的异辞,《公羊传》认为,这是由于这些材料,有所见、有所闻、有传闻,也就是说时间的远近,造成了《春秋》记事上的差异。

       从董仲舒开始,把这三句话分成了三部分,认为这里面含着圣人,对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何休把它明确下来,把这三部分又变成了三种社会。他把所闻世认定为,孔子在《春秋》当中,体现的治国理念的据乱世,也就是乱世。孔子在这个据乱世当中,设定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治国方略。

       经过若干年治理以后,社会进步得非常快,于是就到了升平世,升平世又有一套治国方略,最后就到了太平世。也就是说在242年的,一部《春秋》经文中,前后分别体现着,圣人对如何治理据乱世,如何治理升平世,如何治理太平世,都有明确的论述。也就是到《春秋》结束的时候,圣人把他的政治理论,已经表述完毕。这就是《公羊传》所说的备矣,各种政治理论都非常完善了。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文里面,学到的通三世,也就是三世理论,是这样阐释出来的。

       何休在这个基础上,对《公羊传》又作了一些解释。因为这条经文是定公六年,定公六年属于所见世。为什么这里是所见世呢,因为我们知道,圣人出生于襄公二十一年,或者说襄公二十二年。那么召、定、哀,召公、定公、哀公,也有人把它定到圣人出生以后,都属于所见世,都是圣人亲自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

       到这一段所见世,当中体现着圣人的,治理太平世的政治理论,他说到了太平世,各种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在社会已经很太平的时候,圣人才提出了讥二名这种小事。也就是在乱世,是可以不批评二名这种小事的。到了太平世,没有可批评的了,找到这种小事来批评,也就是使社会尽量地完美。

  • 三世理论——康有为改良思想的依据

       我说由于经文的一字之异,实际上前人多数认为,特别是《左传》学者普遍认为,仲孙忌就是仲孙何忌漏了一个字,叫阙文。明明是阙文,你却搞出一套乱七八糟,什么事呢。这是《左传》学者的话,《公羊传》学者是不承认的。何休对《公羊传》的讥二名,何休在讥二名以上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释,可以说从东汉末一直到清代,一千八百年,实际上将近两千年,没有人理会他。

       何休显得很寂寞,没有人承认,讥二名的圣人垂教之义,也没有人关心,何休所说的“三世说”。但是历史发展到了清朝末年,突然有了转机。对了。康有为突然认识到,从据乱到升平到太平,这不正是一个,有序的历史发展进程吗。这不正和西方所倡导的进化论,相吻合吗。

       所以康有为利用这一点,提出我们的圣人,已经有了进化论的这种理念,这种进化理念与今天的西方世界,所主张的进化论是一致的。在这个进化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改良,比如讥二名就是改良的一条,这种进化是改良而不是革命。

       所以康有为从这里找到了,改良变法的理论依据,所以我说沉寂了两千年的,何休的“三世说”,在近代的维新变法中大放异彩。大多数学者,后来的学者不承认这一点,大家不要忘了,在维新变法的时候,康有为的这种观点,引起了很多很多人的赞同。

       尽管后来的学者不承认他了,认为他说的不对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三世说”历史的进化论,在戊戌变法近代改良革命,那一段时间,是起了重大的政治理论作用的。所以我说,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所在,你提出一个理论,可能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没用,也许两千年后有用了,谁知道呢。

       我说这个“三世说”,至于它是不是符合,《公羊传》的本意,是不是符合《春秋》的本意,是不是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已经都不重要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何、无何的一字之差而产生的,所以大家读《左传》读《春秋》,不要忘了三《传》异文,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第三节君氏卒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6 君氏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