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独行列传》:江湖、侠客、传奇,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本文发表于《百家讲坛杂志·红版》2023年2期
(署名:元芹)
刊文题目为《大汉独行侠:最美的独行是逆行》
以下内容为芹菜原版,与刊文或略有出入
《独行列传》是《后汉书》的独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二十四史独一份。这篇类传记录着二十五位大汉独行侠的传奇人生。
不过,这些青史留名的“武林高手”却又颇显“另类”,他们不带斗笠,不遮面庞,更没有独来独往、快意恩仇、十步杀一人的豪迈;他们不会飞檐走壁,更不会武林绝学,甚至没有云淡风轻、心无挂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可他们却实实在在做到了独醒于世,行正天下。
一、超自然传奇
拥有超自然能力,是“入驻”《独行列传》的快速通道,济北人戴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戴封发迹于平庸无奇的“大汉高考”——察举制,但他中的既不是孝悌、文学这类传统型“文科”,也不是力田、明法那类实用型“理科”,而是闻所未闻的“消灾伏异科”。
原来,东汉到了汉和帝时代,天下灾害迭起,异象横生,又是地震连绵,日月相食;又是旱涝交替,蝗虫肆虐……于是,机智的皇帝诏命各地举荐拥有超自然力量的贤良方正,待中央复考通过后,火速派往各类灾区降妖伏魔。
戴封正是此科翘楚,在未央宫“面试”时,他被汉和帝御笔钦定为“对策第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戴封立刻被派往汝颖之间的西华县,去“镇压”连年肆虐的漫天蝗虫。
当时是也,天下尚未时兴“苏湖熟,天下足”,西华县所在的中原地区是大汉的绝对粮仓。但农夫们“春种一粒粟”,往往只能换来“秋收万肥蝗”。
说来也怪,戴封这位“消灾状元郎”一入西华县境,蝗虫立刻消声匿迹,全县农户满含热泪,载歌载舞。当然,比农户更激动的是上级领导。一听说西华治蝗成功,上级立刻杀奔而来,准备收割政绩。岂料,上级刚刚入境,蝗群又铺天盖地奔涌而来,吓得领导连酒饭也不敢享用,当日便抹油开溜。于是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上级刚一走,蝗群竟然紧随其后,秒离西华县。
戴封这波超自然操作,震惊四方,前来学习交流的考察团络绎不绝。然而,西华人民还没来得及欢庆丰收,又迎来数十年一遇的大旱,从春到夏,滴水未将,汝颍二河也很快干涸龟裂。人们纷纷感叹:就算蝗虫不走,也要被饿死在西华!
禾苗垂死的万危关头,戴封再次彰显“消灾状元”的硬实力。只见他坐于干柴堆之上,举首向天,舍命高呼,情愿自我献祭,为西华换一场甘霖,并亲手点燃火堆。就在火起的瞬间,苍天疏忽变色,雷鸣电闪,暴雨如泼。
现场的吃瓜群众无不雨中凌乱,纷纷慨叹:这是上天不忍戕害戴公!
为什么蝗虫和老天爷如此敬爱戴封?答案很简单,戴封是位独行侠!早年间,少年戴封独自运送一批财货时,不幸遇到绿林好汉,惨遭拦路洗劫。然而,这批劫匪大概刚入行,手法还不够娴熟,戴封清点损失时,发现最值钱的七匹细绢居然逃过一劫,静静躺在车厢的角落。这时,戴封做出一个亘古罕有的举动:抱起绢布一路狂奔,追上劫匪,气喘吁吁地说“诸位定是伤于所遇,才冒险劫掠,我尚有七匹贵绢相赠,希望能够稍解君乏”。
劫匪们被戴封的侠义之举彻底征服,纷纷扔掉利刃表示:“先生真乃当世大贤,您的财物我等岂敢妄取。”说罢,竟将所劫财货尽数奉还。
正是这条“七绢化劫匪”的千古奇闻让戴封屠榜热搜,旋即应征“消灾伏异科”,轻松夺魁。
戴封的超自然事迹在东汉绝非个案。新都(今属四川成都)人谅辅因为出身贫寒,半生摸爬滚打,人过中年,却还是个基层小吏。更悲催的是,天府之国竟遇到百年罕见的大旱,庄稼枯死过半,百姓叫苦连天。太守一遍又一遍地虔诚祈雨,上天就是滴水不赐。
谅辅不忍黎民饿殍,便自爆于毒日之下,声嘶力竭地对天呼喊:“我们的人民泪已流尽,我们的太守改服自谴,上天啊!你为何依旧未有感彻。我今天斗胆祈請,若日中不雨,我将自焚谢罪。”
呼罢,谅辅坐于木柴圈中,又在浑身上下绑满最易燃的茭茅干草,准备在正午自焚。万幸,奇迹出现了!“未及日中时,而天云晦合,须臾澍雨,一郡沾润”。充沛的大雨救活了一郡百姓,谅辅的至诚之心传为天下美谈。
事实上,新都县拥有超能力的人不止谅辅,同样跻身《独行列传》的同郡少年王忳有着更为传奇的经历。
王忳少年时曾去京城求学,半路在一处破屋中遇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书生。书生用尽最后一丝气力乞求道:“我本要去洛阳,不幸染病,命在须臾。我的腰下有十斤黄金,希望您能收下,只求您埋葬我的骸骨。”言罢,气绝而亡。
宅心仁厚的王忳用一斤黄金为书生料理后事,置棺安葬,又秘密将剩下的九斤黄金放入其墓中,可谓君子重义轻财。
可叹善人命舛,王忳入京后求学不顺,许多年后才被任命为远乡亭長。谁知王忳初到官署,就怪事连出,先是一匹矫健的大马闯入亭中,赖在王忳身边,怎么也赶不走。后来王忳骑着马,又迎面飞来一件质地精美的绣衾。突然,马匹受惊狂奔,将王忳带入一户人家。
只听主人大喊:“盗马贼和盗衾贼抓到啦!”一头雾水的王忳赶紧解释马和绣衾的来历。主人半信半疑地问:“你积过什么阴德,能得此二物?”王忳回忆再三,方才想到安葬书生一事。告知主人后,主人惊讶万分地说:“听您的形容,那书生正是在下之子,姓金名彥,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其后,金家人根据王忳提供的坟茔地点,果然挖到了书生的骸骨,并且找到那9斤黄金。王忳由此声名鹊起,又是举茂才,又是拜官,并很快升任郿令。
到任后,王忳又遇到一件怪事。当地有位亭长报告:“斄亭中有鬼,已经杀了数名投宿的过客,您千万不要前往此等秽所。”王忳却淡淡表示:“仁胜凶邪,德除不祥,鬼有什么可怕的!”王忳果断独自留宿斄亭。到了晚上,他真的遇到一个女鬼。只听女鬼哭诉道:“我的丈夫本要前往涪地上任,在此投宿时,全家十余口被见财起意的亭长戕害。我化身女鬼,正是希冀有人能为亡夫报仇。”王忳大惊道:“你为什么要杀其他投宿的客人。”女鬼回答道:“他们不受妾冤,故杀之。”王忳感叹良久,承诺道:“我自当为你理冤,只是万万不可再枉杀良善。”
第二日,王忳突击提审亭长,案件登时水落石出,细节一如女鬼所言。于是,王忳火速抓捕亭长及其同谋者十余人,尽皆处死,昭雪女鬼之冤。
王忳的传奇经历就算放进《聊斋志异》也毫不逊色。他通达禽兽、鬼魂的超能力竟被如此不加修饰地载入正史,堪称奇绝古今的独一份!
二、知己生死录
稀罕事在《独行列传》中比比皆是,从朝事到家事,从友情到亲情,奇闻异志不胜枚举。
与入京求学的王忳一样,山阳人范式也曾前往都中太学进修。在京期间,范式除过涉猎经典、丰富学养外,还收获了一位知己——汝南人张劭。范、张二人形影不离,同止同息。可惜学生时代的美好总是倏忽即过,很快二人便毕业归乡。分别时刻,他们订立“二年之约”,即两年后的今日,就算远在天涯海角也要相约会面。
两年后,约期将至。张劭请求母亲提前预备美酒佳肴,以盛情款待定会到来的范式。母亲却摇头笑道:“你们已别二载,音讯全无,如今千里相隔,一句玩笑话怎当得真?”
是啊,山阳在今天的山东济宁,汝南在今天的河南驻马店,按照汉代的计量单位,足有千里之遥。在那以牛车徒步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为一句无关痛痒的约定远行千里,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张劭却自信满满地说:“我的朋友是位信士,必然不会乖违诺言。”
果不其然,约期一至,范式准时赶到。二人升堂拜母,把酒言欢,尽兴而散。
范、张的真挚友谊后来被写入《三言二拍》,小说家谓之“鸡黍生死交”,武侠小说也屡屡借鉴之,衍生出许多十年之约、二十年之约,自有其精彩。
当然,他们动人心弦的友情远没有结束。汝南一别后,二人各奔前程,始终未能再聚首。其后张劭突患恶疾,旋即病逝,但他始终不愿瞑目。下葬时,棺椁无论如何也抬不进墓道,在场之人无不错愕。这时,张劭的母亲恍然大悟,抚着灵柩说道:“孩子啊,你大概是在等那位山阳的朋友吧。”
言语之际,忽传来急促的马蹄车轮之声,众人回首,竟然看到范式乘着素车白马前来奔丧。在场亲友无不惊诧万状,因为张家并没有派人去山阳报丧啊!原来,是张劭千里托梦给范式,希望在阴阳永隔前再见挚友一面。
许多珍贵的友情都发萌于学堂,这一点千古未变。除过范式、张劭,陈留人范冉亦对此体会颇深,而且他也曾悠游三辅,求学两都。艰辛的求学生涯,让范冉交到两位知心密友:汉中李固,河内王奂。
学成后,王奂、李固很快跻身官场,事业风生水起,人生如火如荼。范冉却性格执拗,不甘与浊世同污,无论是公卿大夫的征召,还是外戚权宦的邀约,范冉统统严词拒绝,狷狂不羁。为了躲避世俗,他常常推着一辆破旧鹿车,载着衰妻幼子,风餐露宿,不改其节。
不久后,王奂升任考城令,其治地与范冉所在乡里接壤,怎奈当时的官员依制不能擅离职守,更不能跨境交际。王奂只得日日写信邀请范冉来考城相聚,却始终未得回音。
很快,在官场如鱼得水的王奂再度升迁,即将远赴重镇汉阳,担任太守,这可是省部级的高官。离开考城那天,在地官员与远近贤达纷纷到场送别贵人,王奂在花团锦簇中离境南下。
走到郊外后,王奂突然看到有两位衣衫破烂的乡民在路边高谈阔论。走进静听细睹,发现竟然是老同学范冉!
王奂激动万分地下车行礼,邀请道:“郊野荒陋,断非携手叙旧之所,让我们找一处亭驿把酒言欢吧!”
范冉却爽朗笑答:“君日前在考城,我无一日不想前往相见。但俗语有云‘贱质自绝豪友’,在下身处草莽,本就不该攀附贵友。但听说君将远赴南天,深恐无缘再会,我便轻装到此恭候。得见君容,死无憾矣。”
言罢,范冉阔步而去,王奂只得依依不舍地望着老友渐行渐远的背影,伤感万状。为了避免“慕贵之讥”,范冉一次也没有回头。
试问范冉非同凡响的自在独行,是否略显薄情?绝对不是!几十年后,年已七十四岁的范冉在家中病逝。去世前,儿子求问遗愿,范冉感叹道:“我这一生身逢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常常愧恨不能匡世济时,移风改俗,哪里有资格谈什么遗愿!此生知我心者唯汉中李公与河内王公,他们二人早已离世,我再无挂碍。只希望你能做到简丧薄葬,隐省坟茔,并婉拒乡人宗亲们的凭吊。”
张劭是幸运的,等到了挚友范式。范冉却是孤独的,他的葬礼终究没能一切从简,他的遗世高义遍传天下,朝廷三公均派遣使者前来会葬,大将军何进更是直接下达公文,要求当地政府全力辅助范家,办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最终,范冉下葬那天,莅临现场的四方贵宾竟然多达两千余人!
三、孝有千斤重
独行侠的友情是如此超凡脱俗,而面对亲情,他们的所行所为同样可歌可泣。
永平年间,楚王刘英密谋反叛,暗中联络各郡,准备取哥哥汉明帝而代之,却很快遭到反杀。汉明帝对弟弟的余党穷追猛打,誓要斩草除根。会稽太守因曾与楚王通信而遭到逮捕,并被押解至洛阳廷尉署。会稽人陆续作为太守幕僚,也一并被投入大狱。
皇帝的态度非常明确:宁枉勿纵,穷究其罪,格杀勿论。具体的办案人员自然秉承上意,玩命找茬,鸡蛋里面挑骨头,对太守属官严刑拷打,逼迫他们反咬上级。
陆续能够通过筛选,留名《独行列传》,自是因为他在狱中抵死不从,被折磨到“肌肉消烂”,依然口无异辞,但事情的转机却来自一份神奇的“外卖”。
原来,陆续被押解进京,凶多吉少,他年迈的母亲随后入京,希望能陪儿子捱过苦难岁月。只可惜该案干系重大,廷尉拒绝一切探视。陆母能做的就是亲自下厨,煮了一碗家常羹汤,拜托狱卒带给陆续。
陆续这位铁血硬汉,面对严刑拷打,始终“辞色慷慨,未尝易容”,谁知看见这份羹汤,一口未尝,他却猛然“对食悲泣,不能自胜”。陆续一直啼哭不止,碰巧被前来督审的宫廷特使看到了。使者问他为何如此伤心。陆续答道:“我母亲就在外面,却不得相见,故泣耳。”
这一回答,正中下怀。使者当即发飙狂怒,下令拷打门卒,一定要找出是谁给陆续传递外情。陆续赶忙解释:“并没有人说过任何话,我看到这碗羹,便知是母亲所制。”
使者诘问:“这不过是普通肉羹,你是怎么知道的?”陆续泪流不止地继续解释:“我母亲切肉,总是切的方方正正;断葱,总是以一寸为段。我以此知之。”
使者暗暗叹服陆续母子的深情厚谊,便将所见所闻紧急上报给汉明帝。最终,陆续和会稽太守都因为这碗羹汤被赦免,遣归本郡,终身禁足。
其后,政治生命戛然而止的陆续虽然到死也没能跨出乡里一步,却能朝夕奉养老母,乐得天伦。而这份母慈子孝,恰恰是很多游子欲求不得的奢望,比如东武独行侠赵苞。
赵苞的确是《独行列传》里最具侠客范儿的入选者,潇洒干练,不阿权贵,又习得一身好武艺。最终,赵苞被任命为边城太守,正面抗击鲜卑贼寇。上任后的赵苞,立刻派人归乡迎母,准备亲身供养尽孝。悲剧的是,赵母在途经柳城时遇到鲜卑南下袭掠,不幸被掳往塞外。
不久后,赵苞率所部两万精骑与鲜卑决战于塞外。就如当年项羽阵前架锅,拿烹杀刘太公威胁刘邦一样,鲜卑人也把赵母绑到两军阵前,胁迫赵苞撤军。
赵苞下马悲号道:“儿子不孝,本想以奉禄供养母亲朝夕,却陷您于万危之境。今天,我身为王臣,背负大义,实不敢顾念私恩,毁辱忠节。”赵母也呼号着赵苞的字,道:“威豪!人各有命,你有什么好顾忌的,国之忠义岂容有亏?吾子勉之!”
听罢,赵苞举起利剑,拍马冲锋,舍命厮杀,悉灭寇贼。其母却没有刘太公的好运,立时被鲜卑人刺杀。战后,赵苞料理完公务,立即扶灵归乡,并在安葬完母亲后欧血而死,忠孝义节,感天动地。
四、浊世逆行侠
虽然《后汉书》收录的二十五位独行侠大多位卑权轻,无法像赵苞一样统帅三军,保家卫国。但面对戎狄、贼寇、叛军时,他们常常化身无惧无畏的逆行者,光彩夺目,堪称最靓的仔。
汉安帝时,陇西太守病故,适逢西羌反叛,城邑就势沦陷。当时的形势实在太过危急,就连太守的妻子、儿子都逃难而去。整个官署唯有小吏缪肜胸怀大义,独自一人留下料理丧事。当时陇西到处都是西羌兵,缪肜只得白天藏在地窖里,晚上出来负土掘墓。等到朝廷大军剿灭叛军时,缪肜竟然凭借一己之力修好了太守的坟茔。当太守的妻儿归来寻尸时,看到缪肜的义举,羞愧难当。其事迹火速传遍关西,人们纷纷募集车马衣物,向英雄致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生活习惯。但为了大义,独行侠们往往可以逆转生物钟,化身昼伏夜出的“异类”。陇西的缪肜如此,山西刘茂亦如此。
东汉初年,赤眉军攻陷晋阳,一城官吏几乎被斩杀殆尽,唯有刘茂背负重伤的太守,白天逃隐山窟,夜晚行路觅食,历经百余日,奔逃五百里,到达光武帝实控的安全区域。刘秀听闻其义举,深受震撼,下诏征召刘茂为议郎,很快又升任宗正丞。宗正是负责宗室事务的九卿,刘秀让刘茂担任宗正首席属官,正是希望他能用无双德义典正皇族。
除过外患与内乱,两汉之际的黎民还饱受一大恶魔的摧残,就是瘟疫。也正是瘟疫的无情肆虐,让《后汉书·独行列传》收录了一个经典传奇——“李氏孤儿”。
建武初年,地处南阳盆地的淯阳县爆发疫病,县中大户李氏全家染疫,旋即满族尽殁,仅留下一个刚刚出生不足百天的男婴。家中幸存的奴仆私下合谋,准备杀死李氏孤儿,鲸吞其万贯家财。
危急关头,家奴李善偷偷抱走孤儿,躲入深山密林,事态平息后,又迁居到邻县。李善独自抚养李氏孤儿整整十年,即便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行走时,李善也要早晚跪拜请安,汇报一日行止。此等忠义,远近乡民无不动容,纷纷效法李善,躬身学礼。
十年后,李善带着李氏孤儿华丽归来,向淯阳长吏陈情诉冤。最终,恶毒的李家众奴被悉数收杀,李氏孤儿得以承袭家业。李善的壮举很快传遍天下,光武帝听闻后震撼不已,下诏征召李善为太子舍人,欲以其绝世侠义熏染东宫。
多年以后,太子刘庄顺利继位,对身边这位独行侠大加提拔。李善终以家奴出身荣列两千石,并先后担任多地太守,风光无限。
当然,大汉独行侠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后汉书》对这些“武林高手”下定义道:“名体虽殊,操行俱绝”。是啊!他们或许出身贫贱,或许貌不惊人,或许命运多舛,或许结局悲凉,但他们独特的行止,超然的气质,滚烫的诚心,炽热的情怀,穿越两千载,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