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染人类的多瘤病毒——BK病毒(人多瘤病毒1/BKPyV)

2023-02-06 17:18 作者:制御秘书长杜鹃  | 我要投稿

        今天介绍的病毒是BK病毒(BK Virus)。BK病毒又名人多瘤病毒1(Human Polyomavirus 1),是乙型多瘤病毒的成员。

简介

       BK病毒是多瘤病毒家族的一员。BK病毒感染广泛存在,但除了免疫功能减退和免疫抑制外,感染的严重后果并不常见。BK病毒是第一个患者名字的缩写,该病毒于1971年从该患者身上分离出来(该患者当时29岁)。

病毒学特征


BK病毒
BK病毒DNA

       BK病毒是具有5153个碱基对的环状基因组的无包膜双链DNA病毒。 基因组包装在直径约40至50纳米的病毒衣壳中,其形状为二十面体(T=7对称)。衣壳由称为VP1的72个五聚体衣壳构成,能够自组装成封闭的二十面体;VP1的每个五聚体与另外两个衣壳蛋白之一VP2或VP3相关联。


病毒复制

BK病毒的生命周期

       BK病毒的感染开始于病毒粒子与神经节苷受体(特别是GT1b和GD1b)或细胞表面含有α(2,3)-连接唾液酸的n -连接糖蛋白结合。随后,在吸附后的头4小时内,病毒可能通过小腔介导的内吞作用步骤内吞。随后,病毒从晚期核内体运输到内质网(ER),在感染后约10小时到达内质网。病毒粒子利用伴侣酶、二硫异构酶和还原酶来促进部分衣壳的脱壳。这就形成了一个暴露VP2/VP3的疏水表面,VP2/VP3与内质网膜结合并融入其中,导致部分未被包膜的病毒释放到细胞质中,这一过程还涉及er相关蛋白降解(ERAD)机制。然后,由于VP2/VP3 NLS和输入素α/β1输入通路,病毒基因组通过核孔复体运输到细胞核。早期基因的表达发生在感染后约24小时。早期蛋白质被转移到细胞核,在那里它们启动病毒DNA复制。随后,晚期基因被表达。VP2和VP3被转移到细胞核中,在那里它们自我组装形成衣壳,新合成的双链病毒DNA被包装在衣壳中。子代病毒粒子主要在细胞裂解后从受感染的细胞中释放。然而,一小部分子代病毒粒子也可能通过依赖于细胞分泌途径的非裂解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

症状

        BK病毒很少引起疾病,但通常与接受过肾移植的患者有关;许多感染这种病毒的人是无症状的。即使出现症状,也往往是轻微的:呼吸道感染或发烧是原发性BK病毒感染的征兆。虽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在自然流产的女性标本中检测到BK病毒的痕迹。在受自然流产影响的妇女以及自愿终止妊娠的妇女中也发现了抗BK病毒的血清抗体

       然后病毒传播到肾脏和尿路,在那里它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据认为,高达80%的人口含有这种潜伏形式的病毒,这种病毒一直潜伏着,直到身体经历某种形式的免疫抑制。通常情况下,这是在肾移植或多器官移植的情况下这些免疫缺陷个体的表现要严重得多。临床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可见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尿检异常,可见肾小管细胞和炎症细胞。

传播途径

       目前还不清楚BK病毒是如何传播的。然而,众所周知,该病毒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不是从动物来源传播。有人认为,这种病毒可能通过呼吸道液体或尿液传播,因为感染者定期通过尿液排出病毒。据报道,对400名健康献血者的调查显示,82%的人抗BK病毒IgG呈阳性。

风险因子

        在一些肾移植患者中,必要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有允许病毒在移植物内复制的副作用,这种疾病称为BK肾病1-10%的肾移植患者进展为BK病毒相关肾病(BKVAN),其中高达80%的患者失去移植器官。肾炎最早可在移植后几天发生,晚至5年。

         它还与输尿管狭窄和间质性肾炎有关。在骨髓移植接受者中,它是出血性膀胱炎的一个显著原因。

       在第一次BKV阳性诊断时血液中BK病毒含量大于18.5万拷贝/毫升是BKVAN最强的预测因子(97%的特异性和75%的敏感性)。此外,发现任何时候血液中BKV峰值病毒载量达到22.3万拷贝/毫升可预测BKVAN(特异性91%,敏感性88%)

诊断

多瘤病毒感染细胞的巴氏染色细胞学研究。高的核质比使其类似于癌症(因此被称为“圈套细胞”),但包涵体揭示了其病毒病理生理。

        除了对肾脏进行活组织检查外,还可以通过BKV血液检测或尿液检测来诊断这种病毒,在尿液检测中,感染BK病毒的细胞被称为圈套细胞(Decoy Cell)。PCR技术通常用于识别病毒。

感染人类的多瘤病毒——BK病毒(人多瘤病毒1/BKPyV)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