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灸经纶》—— 引言

2023-02-06 17:17 作者:河下鱼骨  | 我要投稿

朝代         清·咸丰六年

作者         吴亦鼎

年份        公元1851年

引言

尝闻古之医者识天时知气运通四诊之精微熟诸经之奇正洞见垣一方人神乎伎矣

故自灵素传书但其书有论无方特示人以大经大法令心领而神悟

惟针灸之治语焉必详以针灸有定穴不得不辨明经络指示荣俞使后之业此者得按经而取穴也 以是知古圣人其用心之细而立法之密欤 夫针灸由来久矣

灵枢为针灸之宗本自后明医辈出殆且百家如扁鹊仓公张机元化以及东垣河间丹溪诸贤此皆名之最着者无不各有着述发明先圣之经义

秦汉而下代有传人至明有越人张会卿集诸家之要旨着为类经而针灸之学益显 然犹有未尽者惟我国朝纂宗鉴一书为医林之总汇如众水之归宗其言针灸审穴分寸的无差谬 诚哉卓越千古惜医流学焉者寡治针者百无一二治灸者十无二三惟汤液之治比比皆然是岂汤液易而针灸难欤非也

凡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莫不具有经络脏腑其中病也 或在经在络入腑入脏则必待明经络脏腑者方可以去病 岂为汤液者可舍经络脏腑而别为治乎吾知必无是理也 然则何为治此者多而习彼者寡盖以汤液之治易于藏拙其用柔而取效可缓即彼读汤头记本草者遂可以医名 若夫针灸之治苟不明经络俞穴无从下手且其用刚而得失易见人之不乐为此而乐为彼者由此故也 不知针灸汤液其为用不同而为医则一也独是用针之要先重手法 手法不调不可以言针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 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所以古人合而言之分而用之务期于中病而已矣是编置针言灸非以针难而灸易以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也 苟能精意讲求由灸而知针由针而知道绍先圣之渊源补汤液所不及其功效岂浅鲜哉爰命孙云路草订成编以为家藏备要云尔

    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仲秋月古歙吴亦鼎砚丞氏自志

个人意译,请多多指教

(我曾经听闻古代的医者熟识天时、知道气运、通晓四诊的精妙细微、熟悉各种经典的奇妙症状、洞悉墙另一边的人,神乎其技,所以从灵素开始流传下来的书籍,但是有理论没有经方,特别用大经大法提示人们使其心领神会而有领悟,唯独针灸的治疗说明一定清楚详细,因为针灸有定穴,不得不辨明经络的具体位置,指示穴位,使后来的从事针灸的人能按经取穴,由此可见古代圣人的用心细致而设立规则的缜密吧。针灸由来已久,灵枢是针灸的来源根本,自此之后,名医辈出,几乎近百家,如扁鹊、仓公、张机、元化以及东垣、河间、丹溪,这些最有名的人没有不著书,各自来阐述解明先圣经典之意。秦汉之后,代代相传至明代出现了越人张会卿,采集各家的精要著作了类似的经典,使得针灸这门学问更加明显。但是仍然有未被收录的经典,只有我国朝廷继承宗鉴一书被当做医林的总汇,像众水之归宗,上面说针灸定穴没有分寸错误,确实是卓越千古,可惜学习的医者非常少,用针治疗的医者百人之中难找一二,用灸治疗的医者十人之中哪找二三,只有用汤药治病的医者到处都是,这难道是汤药容易而针灸难么?并不是。

只要是人就受天地之气而生,没有不具有经络脏腑的,当得了病的,病可能在经络在脏腑,就必须等待明白经络脏腑的人来医治,怎么可以被只懂用汤药而不懂经络脏腑的人来医治呢,我知道一定不是这个道理,然而为何用汤药的比用针灸的医者多,因为用汤药的治疗方法易于掩盖不足之处,他用轻柔的方法缓慢地治疗,所以靠读汤头记本草的人就可以自称医者了,如果用针灸治疗,不明白经络穴位的人无从下手,而且他用针灸的方法,效果好坏容易被人看到,因为这样乐于用汤药治疗的人就多了,不知道针灸汤药的作用不同,而当医生是一样的。

单单是用针的就要先重手法,手法位置不对不可以说是针法,灸法也与针法并重,而其关键在于审穴,审到对的穴位立刻起死回生,所以古人把针灸合起来讲,而分开来用,务必在病的不重的时期治好。这本书把针说针灸并不是针法困难而灸法容易,用针刺的手法不可以言传,灸法的审穴还可以用度标识,如果能精心研究,由灸法而知道针法,由针法而知道传承先圣的渊源来弥补汤药所没有的效果,难道浅显么,于是令孙云路,草订成编收藏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





《神灸经纶》—— 引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