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危机现场】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记【战舰世界】(字数超多)



1941年5月,猛烈的海浪席卷着北大西洋。英军老式双翼机部队即将迎战德国最强大的战舰-俾斯麦号战列舰( KMS Battleship Bismarck)-以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的巨型战舰。【灾难不会无故发生,它是由一连串决定性事件构成的。重返危机现场,将为您揭开致命时刻的真相······】
横空出世的装甲舰F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对德国公海舰队耿耿于怀,在《凡尔赛条约》中严令:战后的德国不得拥有超过6艘现役战列舰,单艘战列舰排水量不超过1万吨,在舰龄超过20年后才能建造新舰。战争结束前夕,不愿“低头”的德国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的大部分军舰被德军凿沉(德军做足了准备,英军未能及时制止)
战后的德国仅存3艘德意志级和3艘布伦瑞克级战列舰,且都是处于半退役状态的老舰,只能承担训练和巡逻任务,此时德国海军战列舰部队根本不值一提。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经济窘迫,直到1929年才按照《凡尔赛条约》建造新舰。1932年,3艘排水量1.1万吨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装甲舰A B C)下水。
【特别提出:装甲舰(英文panzer 德文是Panzerschiffe)是德国海军对战列舰 袖珍战列舰 战列巡洋舰的通称。一般德国战后新舰在有正式命名之前都用大写字母标号(直到提尔皮茨号的装甲舰G)
战列舰的概念始于17世纪,首次英荷战争(1652-1654)中,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战舰不进行接舷战,而是排成一线纵队,与敌方平行行驶,利用舷侧的舰队火力对敌方火力齐射。随之出现战舰必须尽力保持单纵阵的战术,战斗中摆出“战列线”,而始终作为战列线骨干的战舰就是“战列舰”。当时英军战列舰吨位为1000~2500吨,火炮50~>100门。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已采用钢装甲,排水量超1万吨,航速超过16节,火炮口径>200mm。1906年,英国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无畏号”,1.79万吨重,航速20节,主炮305mm10门。20世纪30年代,战列舰在航母成为海上霸主之前达到性能上的巅峰
袖珍战列舰是德军独创的舰种。它的主炮超过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1万吨,装甲防护良好。但在二战开始后就不太能打了。
战列巡洋舰始于20世纪初,强调机动性与火力的结合,最大航速30节,主炮>300mm,设计思路一般是“比最强的战列舰快,比最快的巡洋舰强”。胡德号( HMS Hood)就是典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冲破了《凡尔赛条约》限制,大力重整军备。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署《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战列舰总吨位达到英军战列舰总吨位的35%,这就意味着德国可以建造共计18万吨的战列舰……1935年,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要建成了。德意志级根本不是其对手,德国就把装甲舰D,E升级到3.2万吨(这就是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1942年起,盟军和德国海军都称其为战列舰)。同时,剩下的8万吨分给了装甲舰F,G(“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英德海军协定》要求德国单艘战列舰吨位<3.5万吨,主炮口径<406mm。然而,这一要求满足不了元首的野心。实际上,俾斯麦级战列舰单艘吨位超过5万吨。(很可惜,德国战列舰只是放大了吨位,在主炮火力配置上明显落后于英法美)

“俾斯麦”号的装甲防护
装甲舰F的设计理念秉承一战后期巴伐利亚无畏舰,采用“全面防护”设计思想(虽然已经落后了)。F舰主装甲带厚320mm(沙恩霍斯特的裤腰带厚356mm,“罗德尼”号战列舰裤腰带厚356mm),但是延伸到水线下方延伸的装甲带长度明显不够,机舱和锅炉舱的水平防护也很不足,次要部位的防护却很强,显得太过浪费。
德国海军在F舰装甲上下了血本,装甲重1.9082万吨,接近总吨位40%,装甲重量仅次于日本“大和”号的2.2895万吨,但大和号装甲总重量只占总吨位32%。俾斯麦号采用了德国秘密研制了20年的新型钢材,防护性能比同期英美战列舰钢材还要好。俾斯麦号钢材分4种:ST52型,抗张强度52~64kg/mm,每毫米受力36~38kg时被击穿,用于舰体建造;KCN/A“克虏伯钢”,含3.5%-3.8%的镍,2%的铬,0.3%的碳、锰和0.2%的钼,用于舰体侧舷,炮塔和指挥舰桥的正面表面硬化防护;WH钢:抗张强度85~95kg/mm,每毫米受力50~55kg时被击穿,用于甲板、舰首舰尾吃水线和大部分内部、顶部防护;WW钢:抗张强度65~75kg/mm,每毫米受力38~40kg时被击穿,用于防雷。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二战中装甲覆盖比例最大的战列舰。外部装甲堡主要包含一块长171米,宽4.8米,厚320mm的装甲带,覆盖全舰70%吃水线。装甲带上方是145mm的装甲板,覆盖炮塔甲板,用于保护装甲堡上方的生活区域。侧面舰体装甲板后面还有一块60mm的木质层,用来吸收震动损伤。吃水线装甲延伸到水线下2.6米深。主装甲带前后各有一块60mm和80mm厚的装甲,保护其余的吃水线,大部分装甲向外倾斜(然而主装甲带大部分为垂直装甲)。
“俾斯麦”号有22个厚度不一的隔水舱。A炮塔前方19和20号隔水舱之间有一个横向隔水舱,从上部平台延伸到中部平台,炮塔甲板处厚145mm,上部甲板处厚220mm,中部甲板厚180mm;D炮塔前后的2号和3号隔水舱之间也有类似的结构,外部分别由主装甲带前后60mm和80mm的装甲板保护。横向隔水舱和侧面装甲带一同构成外部装甲堡。
上甲板覆盖一块50毫米厚的WH钢,舰桥、主炮塔、副炮塔下方装甲厚80mm。上部甲板往下2.4米是一层由ST52钢构成的20mm厚的炮座甲板。第三层装甲甲板位于龙骨10.3米以下,吃水线下1米。甲板内机械室上方为80mm厚WH钢,弹药舱为95mmWH钢。机械室,弹药舱外部位于主装甲带下方的是一条110mm~120mm的倾斜装甲带,可以抵御406mm穿甲弹的攻击。
位于上部甲板的主炮炮座由340mmKC钢保护,往下延伸到第三层甲板。但由于甲板外部已经有了80mm的装甲保护,故往下延伸的厚度为220mm。副炮的炮座为80mmWH钢。
舰体前后3个指挥舰桥。前方指挥舰桥的四壁和塔顶分别为350毫米和220毫米的KC钢。楼层与楼层之间有80mm厚的装甲。考虑到舰体稳定性,后方指挥舰桥四壁和塔顶为150mm和50mm厚;最后方的指挥舰桥四壁和塔顶分别厚100mm和50mm。
战列舰动力配置
“俾斯麦号”动力最初考虑使用全部柴油机来增加巡航力,但在技术上德国人没有足够的把握,最终还是采用了传统的蒸汽轮机。
战列舰的火力
“俾斯麦”号采用8门380mm主炮。克虏伯公司刚刚研制了SKC34型47倍径380mm(15英寸)火炮,相比英国“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10门356mm(14英寸)主炮威力更大,但不能和法国“黎塞留”号380mm,意大利“维内托”级381mm(可以抗衡美军406mm50倍径MK7的“嗑药炮”),英国“纳尔逊”级406mm(16英寸)主炮相比。8门380mm炮双联装,配备于四个主炮塔。4个主炮塔分别叫“安东”(Anton),“布鲁诺”(Bruno),“凯撒”(Caesar)和“多拉”(Dora)。
SKC34每门重11吨,19.63米长,身管采用和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巡洋舰相同的三节套管结构,以保证制造精度,但成本高昂,结构复杂。身管内刻有90条深4.5mm,宽7.76mm的膛线,膛线长15.982米,身管长17.86米,膛室容积31.9升,发射药212kg,最大发射膛压3200kg/cm^2,身管容量200发,最大射速3发/分,最大射程3.652万米,炮口初速820m/s,3.5万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70mm的装甲。火炮俯仰角度-5.5°~30°,炮塔水平旋转速率5°/s,高低俯仰速率6°/s,射击时火炮后座距离1.05米。装填角度+2.5°,半自动装填。
380mm炮初速高,有利于近距离炮战。主炮共有3种炮弹,备弹1004发:穿甲弹,高爆穿甲弹,高爆弹。






“俾斯麦”号装备SKC33和SKC37型105mm高射炮,两侧各布置四座。SKC33安装了各自独立的炮瞄设备。SKC33在1935年开始定型生产;SKC37在1939年研制成功,质量更轻,由舰上四座专用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SKC37炮管制造工艺复杂,延误了原定的交货日期,因此“俾斯麦”号在建成时只安装了4座SKC33,海上训练结束后在第一层甲板后部加装SKC37,该舰原本计划全部装备SKC37,结果到了战斗中才发现两种火炮的火控系统不兼容,这也部分导致了“俾斯麦”号虚弱的防空火力(美军战列舰的127mm副炮防空效果不错)。

“俾斯麦号”在火力上最为人诟病的就是8座担当防空重任的SKC30型83倍径37mm高射炮。理论射速80发/分,但由于采用人工装弹,不采用弹匣,实际射速不到30发/分,故也有“37手垃圾”的恶名,这也是“二战”中最烂的高射炮之一。单管和四联装20mm高射炮采用弹匣式供弹,射速120发/分和220发/分,用常规准星进行瞄准,不过需要有人在炮位旁边手拿小型光学测距仪为炮手提供目标参数,因此也不容易形成密集的火网。




全舰的三个指挥舰桥分别安装1部FuMO-23火控雷达,主舰桥和测距舰桥雷达上装有10.5米测距仪。这意味着雷达失灵后主炮还能独立开火。不过FuMO-23雷达没有雷达图像显示器,无法同时探测多个目标,而且只有专业的雷达兵才能看懂目标位置,因此需要多装雷达。这也说明德国在雷达方面的弱势。
性能概况
1939年1月,德国最高统帅部通过了Z造舰计划(包括建造2艘标准排水量2万吨的“齐柏林”号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和“彼得·施特拉塞”号;建造6艘H级战列舰,但在1941年8月,已经在1939年开工的两艘H级停工),F和G装甲舰成为Z计划的一部分,但可惜,“二战”爆发后德国的实力只够建造F和G两艘战舰。
1936年7月1日,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在汉堡由海军接收,首任舰长埃里希·林德曼上校升起海军旗。然而“俾斯麦”号技术上在当时已经落后了,由于全面防护,船大炮小,严重浪费了吨位,综合战斗力无法用优秀来形容。(5万吨的战舰加装406mm主炮已是富富有余。)
“俾斯麦”号全长250米,标准排水量4.17万吨,满载排水量5.09万吨,超越了英军旗舰“胡德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俾斯麦”号载油7900吨,16节时航程9280海里,最大航速30节(“欧洲三剑客”都能开到30节)。配备4架阿拉度Ar196水上飞机(两架弹射器)。编制舰员2092人(103名军官)。

【特别提出:奥托·奥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1898)1815年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51年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不久晋升大使。1861年成为普鲁士内相,不久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9月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下院演讲中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要靠铁和血来解决”,故名“铁血宰相”。1866年俾斯麦发动普奥战争取胜,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取胜。俾斯麦后来出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对内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利用联盟政策确保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威廉二世解职,被封为劳恩堡公爵。俾斯麦维护专制主义,但又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政策。俾斯麦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德国历史上曾有四艘“俾斯麦”号:1877年下水了1艘海防舰;1897年下水了1艘巡洋舰;第三艘在“一战”中未建成;1940年的“俾斯麦”号战列舰】

海上破交和“莱茵演习”行动(Exercise Rhein)
1939年9月,“二战”爆发了。此时的德国无力继续Z造舰计划,只好投入现有的海军力量迎战。但是德国海军无法与英国海军正面硬刚(起初希特勒下令建造“俾斯麦”级主要是为了和法国海军抗衡),便当起了“海盗”,通过打击英军的海上交通线迫使英国在海上屈服。邓尼茨领导的U艇部队积极破交,德国的水面舰艇也组成小编队出航“赚外快”,专门袭击英军运输船。
雷德尔海军上将开战前派出“德意志号”和“斯佩尔伯爵”号袖珍战列舰到大西洋进行破交。但是“斯佩尔伯爵”号没多久就在英军的堵截下自沉。然而,这两艘“小船”造成的破坏还是让英军非常头疼。1940年5月,雷德尔派“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前往大西洋进行海上破交,5个月里击沉17艘运输船,共计11.3万吨。1941年1月,德军又组织了著名的“四轮车”海上破交行动,由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冈瑟·吕特晏斯海军中将(后晋升上将)指挥“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突入大西洋,2个月里击沉22艘英国运输船,共计11.5万吨。
到了1941年3月,德国海军开始出现重大损失,几艘辅助巡洋舰被英国海军击沉。邓尼茨还失去了三大王牌U艇:U47,U100和U99。(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京特·普里恩和U47在3月7日消失在冰岛南部的海底,京特·普里恩是忠实的Nazi分子,1939年10月14日奇袭斯卡帕湾,击沉英军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因此获得德军潜艇部队首枚骑士铁十字勋章。往后的艇长一般要击沉敌船10万吨才能获得骑士勋章;双剑骑士勋章得主奥托·克雷奇默的U99在3月17日未来得及报告击沉敌船6艘就被逼出水面向英军投降,他击沉敌船43.5艘,共计247012吨,为“U艇第一王牌艇长”,战绩仅次于他的沃尔夫冈·吕特海军上校后来获得了钻石骑士勋章;同样是3月17日,U100艇指挥塔被英军“范诺克”号撞断,橡叶骑士勋章得主京特·舍普克艇长阵亡)
暴怒的雷德尔决定再次进行大型海上破交,挽回部队的士气。1941年3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迫使英军退到埃及,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地中海战场打响;英军不得不派舰队支援南线。雷德尔认为此刻很适合进行海上破交,于是下令启动“莱茵演习”行动。最初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执行,但是“沙恩霍斯特”主机故障,“格奈森瑙”在不来梅被英军击伤不能出战,他只好派德军当时最精锐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Prinz Eugen)重巡洋舰。“俾斯麦”号将成为北大西洋最大的海盗船。
指挥“莱茵演习”的还是冈瑟·吕特晏斯,他刚刚晋升海军上将。他认为,地中海战场再激烈,英军本土舰队的主要力量还是留在北大西洋(毕竟德国在海上搞过不少破坏),英军一口气就可以派6艘战列舰群殴“俾斯麦”号,应该等“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修好后4舰出海,但是雷德尔压力太大,他已经等不及了。吕特晏斯只好返回格丁尼亚军港,抓紧出击准备。













【特别提出:冈瑟(京特)·吕特晏斯(卢金斯)。1889年生于德国威斯巴登,1907年加入德国海军。1940年7月任公海舰队司令,先后在挪威战役和“四轮车”行动中指挥。1941年5月晋为海军上将并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5月在“莱茵演习”中阵亡。吕特晏斯终身未婚,他还被公认为是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最佳水面舰艇指挥官。】


1940年9月,“俾斯麦”号离开汉堡前往基尔,随后在波罗的海测试,12月返回汉堡完善装备。1941年3月在基尔加装水上飞机,此后该军舰留在波罗的海(此时她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尚未形成战斗力)。4月22日,“欧根亲王号”离开基尔去格丁尼亚和“俾斯麦”号回合,但第二天撞上了磁性水雷,主炮射击指挥仪和测距仪损坏,不得不返回基尔修理。“莱茵演习”只好推迟到5月。5月5日,希特勒来格丁尼亚视察“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同时,雷德尔向北大西洋派3艘补给船和5艘油船为主力战舰进行补给。




5月18日,“莱茵演习”正式开始。5月19日,在港湾完成补给的两艘主力舰(这就是当时德国海军的家当了)在3艘驱逐舰护航下由扫雷艇开路,经波罗的海,19日穿过卡塔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沿着挪威海岸一路向北。不过在卡特加特海峡,德军舰队遇到了瑞典“哥特兰”号,德军如此便暴露了。同情盟国的瑞典通报了英国驻瑞典大使馆,几小时后英军得知,2艘德军战舰进入了北海。德军舰队也猜到瑞典人做了什么,因此在遭遇瑞典军舰后便开始走Z字反潜航线。
20日清晨,德军截获了英国皇家空军发给侦察机的电报,证实了行踪暴露。吕特晏斯决定前往挪威峡湾进行休整,躲避英军的侦查。德军21日黎明进入挪威卑尔根的科尔斯峡湾,“俾斯麦”号停在格里姆斯塔湾;“欧根亲王号”和Z10,Z16,Z23驱逐舰停在科尔斯峡湾的卡尔瓦尼斯湾。
挪威有“峡湾之国”的称号,峡湾很适合隐藏军舰。那些尤其适合停靠军舰和进行军需补给的峡湾一直被英军严密监视。
中午,吕特晏斯向“欧根亲王号”发旗语命令:当晚20时出航。下午2时,2艘主力舰下锚。“欧根亲王号”涂上灰色迷彩。20时,德军3艘驱逐舰带领主力舰前进,进入外海后走Z字反潜航线,航速提升到27节,进入一级战备。
早在5月初,英军本土舰队司令约翰·科洛宁·托维就接到报告:格陵兰岛和扬马延岛之间有德军侦察机活动,他就知道德军很快会采取军事行动,尤其是在那里派军舰突入北大西洋。他派重巡洋舰“萨福克”号监视冰岛和英国本土西北方的丹麦海峡。5月19日,英军报告有德军舰队离开了格丁尼亚,然后瑞典报告德军动向。托维加派“诺福克”号前往丹麦海峡,同时派侦察机监视挪威的峡湾。
德军进入科尔斯峡湾的当天,英军1架“喷火”战斗机冒着浓雾飞进乐峡湾,飞行员拍到了德军舰队。英军分析,港内有一艘“俾斯麦”级和一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托维立刻做准备:封锁科尔斯峡湾;来不及封锁就派战舰围歼德军,因为此时北大西洋有11支运输船队,其中WS8B船队还载着支援地中海的2万人军队,“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可以轻松地用大炮轰掉这些运输船。



【特别提出:约翰·托维。1885年生于肯特郡,1900年加入皇家海军,日德兰海战中指挥“安修”号用鱼雷击中德军“威斯巴登”号巡洋舰,被授予优异服务勋章。1919年托维进入皇家海军参谋学院,1920年进入海军作战部,1932年出任“罗德尼”号战列舰舰长,1940年11月升任本土舰队司令并获得战时海军上将军衔。1941年5月因围歼了“俾斯麦”号被封为大英帝国勋爵,1942年10月正式成为上将。1943年10月成为海军元帅。1946年退役,1971年去世。由于没有子孙,爵位无人继承。】

托维派出先遣舰队:“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由兰斯洛特·霍兰海军中将指挥,增援“诺福克”和“萨福克”号;又派“阿里休斯”,“伯明翰”和“曼彻斯特”轻巡洋舰封锁法罗群岛和冰岛之间的海域;命令WS8B护航编队中的“胜利”号航母和“反击”号重巡洋舰赶去斯卡帕湾与本土舰队回合;大西洋上执行护航任务的“罗德尼”和“拉米伊”号战列舰赶来支援;在哈利法克斯的“复仇号”战列舰,直布罗陀H舰队的“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在詹姆斯·萨默维尔海军中将指挥下奉托维的命令赶来。为了围歼德军舰队,英军真的抄家伙了······
22下午,罗瑟拉姆中校驾驶侦察机飞入科尔斯峡湾,他发现德军早就跑了。托维接到报告后,立刻率领“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胜利”号航母和4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连夜离开斯卡帕湾,和“反击”号与3艘驱逐舰在外赫布里底群岛会合,一同赶往冰岛和奥克尼群岛之间的海域(由科尔斯峡湾可以从那里突入北大西洋)等待德军的动静。
托维忙着调兵遣将之时,德军已在22日上午经过了挪威特隆赫姆,开始沿着冰岛北部航行,3艘驱逐舰返航,两艘主力舰即将迎来未知的挑战。吕特晏斯成功摆脱了英军的监视进入了北大西洋,中午前后接到德军总部的报告:斯卡帕湾内至少还有四艘大型军舰,看来英军没有发现我方。2艘德舰掉头南下,开着24节航速。入夜后挪威的夜幕和漫天的乌云掩护了德军,“欧根亲王”号几乎看不见领头的“俾斯麦”号。两艘军舰隔些时段就要用灯光联络一次。23日,德国海军司令部通报了丹麦海峡的浮冰状况,释放出英军还没有发现德军行踪的信号。吕特晏斯稍微放松,但他认为时间要紧,必须抢在英军前面进入北大西洋的关键位置,因此在进入丹麦海峡之前取消了海上加油。20分钟后,德军进入丹麦海峡。但是吕特晏斯放弃加油的做法为“俾斯麦”号的沉没埋下了伏笔。

“俾斯麦”号的成名战:丹麦海峡之战
丹麦海峡和丹麦离得很远,在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北连北冰洋,南接大西洋,长483km,最窄290km。靠近格陵兰岛的区域有大量浮冰,英军还布了水雷,因此只有80km宽的航线,23日凌晨,2艘德舰进入丹麦海峡。18时11分,德军瞭望哨把冰山误认为敌舰。19时22分,德舰在右舷12英里外发现“萨福克”号,正准备开炮,“萨福克”号躲进了浓雾中。20时44分,“诺福克”号赶来和“萨福克”号一起监视德军。22时,“俾斯麦”号突然掉头就朝英军齐射5次,吓得“诺福克”号释放烟雾并后退。“俾斯麦”号因为主炮开火的剧烈震动,舰上的冰块掉下来砸坏了前部火控雷达。没办法,“欧根亲王”号来领头(德军也间接地保护了“俾斯麦”号)
托维立刻开始部署围歼计划,首先命令霍兰前去拦截德军,自己则随后赶过去。5月24日清晨,德舰驶出丹麦海峡,“萨福克”号在50km外再次确认了德舰的位置。“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警铃大作。
5月24日5时37分,德舰在左舷发现2艘英军战舰,但把“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误判为重巡洋舰,因此只装填了高爆穿甲弹。5时49分,由于两艘德舰长得很像,霍兰判断带头的是“欧根亲王”号,但“威尔士亲王”号判断后面是“俾斯麦”号,随后英军右转20~300°。



5时52,双方距离2.5万米,“胡德”号的A,B炮塔首先向“欧根亲王”号开火,半分钟后,“威尔士亲王”号船首6门356mm主炮也开始向“俾斯麦”号开火,第一轮齐射就打出跨射。但这次开火后“威尔士亲王”号的1门主炮发生故障。吕特晏斯这才反应过来:敌军明明就是战列舰······



5时54分,吕特晏斯原本的攻击目标是运输船,他也担心主炮的震动又会造成麻烦,因此没有下令还击。见战斗无法避免,吕特晏斯便转为200°航向,抢了T字横头位置。5时55分,恩斯特·林德曼舰长掌控局势,他说:“我不会让我的船白白遭受损失”。“俾斯麦”号打出旗语开火命令,“欧根亲王”号率先向“胡德”号开火,接着“俾斯麦”号也向“胡德”号开火。“欧根亲王”号负责助攻,尽可能快的连续开火,吸引英军注意力,同时把雷达测到的目标数据及时报告给雷达失灵的“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在第二轮齐射中,1发203mm炮弹击中“胡德”号中后部甲板的高炮弹药箱,引起大火。





5时56分,“威尔士亲王”号第六轮齐射,1发356mm炮弹击中“俾斯麦”号左舷前部,击穿2号燃料舱,造成200吨油料泄漏。“俾斯麦”号立刻用左侧的副炮向“威尔士亲王”号开火。

5时57分,霍兰下令左转20°,以便发挥全部侧面火力,5时58分,“俾斯麦”号第三轮齐射和“欧根亲王”号第五轮齐射各有一弹击中“胡德”号,但没有造成严重伤害。

5时59分,“俾斯麦”号发动了技能“旗舰杀手”:第五轮齐射中,在1.55万米距离上,1发1700磅的380mm穿甲弹正中刚刚开始转向的“胡德”号中后部主桅杆附近的副炮弹药舱后部。炮弹俯射下来直接灌顶,击穿了装甲,穿过六层甲板,顺着没有装甲或舱门阻挡的狭窄通道,一直落到主炮塔弹药架附近才爆炸,顿时引爆了102mm副炮弹药舱的20吨发射药,这一爆炸波及到紧邻的X,Y炮塔的弹药舱,里面屯有主炮专用的300吨炮弹和发射药(这枚炮弹的确切飞行路线至今都没有盖棺定论)。300吨物资的大爆炸把“胡德”号中部彻底炸开,甚至连主炮塔都飞上了天,舰体瞬间被炸成两截。3分钟不到,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就从海面上彻底消失了。全舰1419人只有3人幸存,霍兰中将和舰长科尔上校未能获救。“胡德号”前主炮塔在被海水淹没之前还向德军最后一次开火,由于舰首高高翘起,炮塔内的人员根本来不及逃生。





“威尔士亲王”号立刻绕开沉没的“胡德”号。6时,“威尔士亲王”号第13次齐射,不过舰首只有A炮塔的一门火炮和B炮塔共三门主炮在开火,1枚356mm炮弹击中“俾斯麦”号左舷中部上层甲板,但是只造成过穿,损坏了飞机弹射器。
6时01分,德舰开始集火大哥,两军的距离缩短到1.6万米,然而“威尔士亲王”号船上还带着维修工程师和工人,战斗非常艰难。6时02分,“俾斯麦”号第八轮齐射,1发380mm炮弹击中“威尔士亲王”号舰桥,没有爆炸,但造成13人死亡,舰长约翰·利奇上校没有受伤。此时“诺福克”号也在2万米距离上朝“俾斯麦”号开火3次,但未命中。6时03分,“俾斯麦”号第九轮齐射,“欧根亲王”号第17轮齐射,2发380mm炮弹和1发203mm炮弹击中目标。1发命中中部水下部分,没有爆炸,损坏了英军的起重机;第2发命中副炮火控室,没有爆炸;第3发击中舰尾水下部分,在舰体内爆炸,但损害不严重。
6时05分,利奇上校见己方明显处于劣势,且已经被命中7弹(3弹爆炸),进水5吨,于是下令释放烟雾撤出战斗。德军的主要目标是运输船队,因此也没有追击。战后,丘吉尔和第一海务大臣达德利·庞德认为利奇撤出战斗是失职行为,但托维拒绝让部下接受军事审判,此时然后没有了然后。

“俾斯麦”号被2发356mm炮弹击中,漏油200吨,继续破交作战已经不太可能。然而,“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却让英军指挥中心陷入死寂,而后,英国人变得怒不可遏。丘吉尔下令:击沉“俾斯麦”号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当务之急!
吕特晏斯下令:“欧根亲王”号继续南下进行海上破交,自己率领“俾斯麦”号前往法国的圣纳泽尔港,那里有可以让“俾斯麦”号得以修复的干船坞。14时20分,吕特晏斯向布林克曼上校下令,“欧根亲王”号前往北大西洋寻找油船进行补给,然后独立进行海上破交,除非遭遇敌人。2艘军舰分头行动的暗语是“胡德”。
15时,“俾斯麦”号突然掉头,向尾随的“诺福克”和“萨福克”号驶来,2艘英舰立刻后退。英军不知道,这是两艘德舰分别之前的准备。15时40分,吕特晏斯见英军离远了,便打出暗语。然而英军只把注意力放在“俾斯麦”号一边,全然不理会“欧根亲王”号。26日,“欧根亲王”号找到油船“斯比舍恩”时只剩250吨油,加满油后转向西南进行破交。然而它没有碰到运输船,29日,主机故障,只好在31日回到法国的布勒斯特港。“俾斯麦”号收到船上的航海部门警告,如果再开到24节以上就没法回到圣纳泽尔港,林德曼建议改为前往布勒斯特港,这样可以少220km,吕特晏斯只好接受。
托维根据两艘重巡洋舰的报告,抓紧部署围歼。“俾斯麦”号东面有“罗德尼”号,南面有“拉米伊”号;西面有“复仇”号战列舰;北面有“阿里休斯”,“伯明翰”和“曼彻斯特”轻巡洋舰;托维带领“英王乔治五世”号,“反击”号,“胜利”号航母,4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从东北方向赶来;萨默维尔带领“声望”号,“皇家方舟”号,“谢菲尔德”号巡洋舰,6艘驱逐舰从东南方向赶来。
追击和反追击
托维很清楚,如果“俾斯麦”号还能开那么快的话,英军肯定追不上。托维下令:“胜利”号加速先行,派“剑鱼”双翼老式鱼雷机前去设法让“俾斯麦”号慢下来。这里开始,德军因为没有航母而给自己造成的麻烦就开始显露了。
22时10分,“胜利”号在离“俾斯麦”号220km的位置逆风起飞了8架“剑鱼”和12架“管鼻燕”战斗机。飞机编队在“诺福克”号引导下在23时27分发现“俾斯麦”号,直到1000米距离才投雷。然而这些菜鸟中只有1人命中“俾斯麦”号右舷中部的防雷带。吕特晏斯意识到,英军航母离自己很近,惟有摆脱那两艘跟屁虫,才能隐藏自己。
由于此刻U艇活动频繁,2艘英军巡洋舰不得不进行Z字航线。吕特晏斯和林德曼盯着雷达屏幕上英军信号的回波,5月25日3时6分,两艘英舰开到Z字顶端时,“诺福克”号首先转向,此时只能收到“萨福克”的回波。当“萨福克”号也开始转向时,吕特晏斯下令全速右转以最快速度冲出英军雷达范围,然后绕到英军的尾部,兜一个大圈转向法国。
两艘英舰很快跟丢了,托维判断“俾斯麦”号往北走了,而英军正往南走。他下令转向北面寻找德军,然而没有任何发现。




这个时候,德军供出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吕特晏斯在之后又收到英军的回波(然而他已经安全了),便发出半小时冗长的电报:包括汇报战果,己方战损,下一步行动,和“英军在追杀我”。这份电报对英军来说犹如天上掉下的馅饼,爱尔兰和直布罗陀的英军无线电测向站立刻通过三角定位法测出敌舰的位置。然而追击敌军已过了4天,“胜利”号,“反击”号,“威尔士亲王”号,很多驱逐舰油不够了。托维只好令维安上校率5艘驱逐舰支援自己,还有油料的军舰不能回航。10时30分,英军的PBY“卡特琳娜”长程水上飞机在布勒斯特西面1200km处发现了正以20节前进的“俾斯麦”号,再次得到敌舰位置的托维发现自己离敌人240km,没法追上,除非派“剑鱼”。萨默维尔命令“皇家方舟”号起飞2架侦察机前去监视“俾斯麦”号,再派“谢菲尔德”号继续监视敌舰。14时50分,萨默维尔命令“皇家方舟”号起飞14架“剑鱼”。40分钟后这些飞机发现了一艘独自航行的军舰,不等确认就发起攻击,攻击完成后才确认是“谢菲尔德”号,所幸投下的磁性鱼雷失灵。


德国海军不会坐视不理,但是眼下没有可用军舰去接应,只好派U艇。U556号突破英军警戒圈,开到“皇家方舟”号400米外,可惜没有鱼雷。19时,“皇家方舟”号起飞19架剑鱼,这一次,英军使用传统鱼雷。

"剑鱼"在“谢菲尔德”号引导下找到了“俾斯麦”号,“俾斯麦”号包括主炮在内的火炮都拼命开火试图拦住敌机,勇敢的英军飞行员冒着防空炮火,从德舰两侧发起进攻,投雷13枚。“俾斯麦”号中了2枚,一枚正中德军裤腰带;然而莫法特上尉在尾炮手引导下(尾炮手甚至探出身子到机外观察情况,指引莫法特投雷)投下的MK12型鱼雷以40节的速度击中了“俾斯麦”号的“阿喀琉斯之踵”:船尾的舵机。此时林德曼正命令左转外切规避,这一回,舵机舱进水,舵机损坏,方向舵卡在了左转的位置,航速降到10节。“俾斯麦”号只能逆风向北前进,布勒斯特却在南面,何况托维的“讨伐舰队”正从北面赶过来。吕特晏斯立刻向总部求救,希特勒发来表彰和鼓励的电报,法国的岸基飞机立刻起飞,能派的潜艇也赶去救援,但来不及了。吕特晏斯向德国海军总司令部发电:“我舰已无法操纵,将战至最后一弹”。







以军舰经典的方式找到归宿




5月27日7点,“俾斯麦”号离布雷斯特港还有740km,然而法国仿佛远在天边。8点20分,托维的本土舰队终于赶来。8点43分,“罗德尼”在2.5万米距离上发现“俾斯麦”号,舰长汉密尔顿海军上校下令“前进!祝先生们好运!”;“俾斯麦”号警铃大作,德军严阵以待。但双方都清楚,这场战斗已无悬念。

8点47分,“英王乔治五世”和“罗德尼”号拉开到2000m,随后在2.3万米距离上,“罗德尼”号406mm大炮率先开火,接着“英王乔治五世”号也开火。“俾斯麦”号立刻用A,B炮塔集火“罗德尼”号,并极其艰难地右转发挥全部主炮火力。2艘英舰首次开火远远打偏了,“俾斯麦”号第一轮炮弹离“罗德尼”号只有200米;第三次开火时炮弹离“罗德尼”号只有20米,未打出跨射,但弹片击中船身造成“罗德尼”号甲板起火,舰员立刻把火扑灭。



9时02分,“俾斯麦”号主炮射击指挥仪被“诺福克”号击中,射击精度开始大幅下降。“诺福克”,“萨福克”和“多赛特郡”号绕到“俾斯麦”号右侧,与己方战列舰从不同方向开火。“俾斯麦”号无法相顾,不断被击中。9时12分,“罗德尼”号1发406mm炮弹击中德舰指挥舰桥,吕特晏斯上将和林德曼舰长被炸死。9时13分,1发406mm炮弹,击中德舰后桅舰桥,把后部光学测距仪连带底座一起被炸飞,火控军官使用的目镜镜片也被震碎。现在,“俾斯麦”号主炮只能依赖自己的测距仪进行瞄准,但没有统一的指挥,效率非常低下。德军一直在试图攻击“罗德尼”号,但这是“大七”时代建造的铁王八,速度很慢但皮糙肉厚。




9点46分,“罗德尼”号改用622mm鱼雷在1万米距离上攻击德军,但无一命中。见“俾斯麦”号基本失去行动能力,“罗德尼”号改为右转北上,“英王乔治五世”号左转北上靠近德舰,“俾斯麦”号C,D炮塔攻击“罗德尼”号不中。英军军舰完成机动后继续开炮。9时20分,“英王乔治五世”A炮塔故障,半小时内不能开火,只好改用副炮。“诺福克”号向东北航行,后向西行驶,远距离攻击德军,“多塞特郡”号右转。转向西北的“俾斯麦”号受损严重,上层建筑被严重破坏,副炮很快失去战斗力。9时21分,“俾斯麦”号D炮塔被毁。9时27分,A,B炮塔被“罗德尼”号击毁。9时31分,C炮塔被毁。至此,“俾斯麦”号基本失去反击能力,英军只挨了几发近失弹。托维命令2艘主力舰靠近射击,9时40分,“罗德尼”号离德舰只有3600米。“俾斯麦”号上层建筑再次遭到破坏,舰体内部蒸汽管道被炸断,海水大量涌入,舰体快速左倾。“皇家方舟”号派遣的12架“剑鱼”赶到现场,但不敢攻击德舰。10时15分,“俾斯麦”号的火炮再也无法轰鸣了。据说英军收到了德军请求投降的信息,但丘吉尔命令继续攻击。托维见“俾斯麦”号注定要沉没,但始终拒绝沉没,“罗德尼”号和“英王乔治五世”号快没油了,于是下令还有鱼雷的军舰发射鱼雷。不久后,德军指挥官下令打开通海阀,让“俾斯麦”号自沉。




10时22分,“多塞特郡”号在“俾斯麦”号右舷3000米外发射2枚鱼雷。正在左倾的“俾斯麦”号被2枚鱼雷扶正了。“多塞特郡”号一边开火一边绕到左舷,在2200米外发射鱼雷,1枚鱼雷击中“俾斯麦”号,密封性较差的上层舱室被海水灌满,立刻开始左倾,几百名德军士兵不等下令就跳入大海。10时39分,这艘第三帝国的铁血巨舰从海面上消失了。“多塞特郡”号救起德军80人,“毛利人”号驱逐舰救起25人,被俘的德军受到了英军的接待;被英军救起的还有“俾斯麦”号的一只猫(这只猫后来成了英军的“祥瑞”)。英军原本打算救下所有落水的敌人,但是接到U艇警报,不得不撤退。最后德军“萨克森沃尔德”气象船和1艘U艇救起5人。“俾斯麦”号舰员只有115人幸存(本专栏中的海因里希·库恩轮机军士长是其中之一)。算上“胡德”号,“莱茵演习”约有3500人因为邪恶的战争失去了生命。
正在国会演讲的丘吉尔接到捷报,他立刻与全国人民共享这一喜讯。从此,德军水面舰队再无任何值得称道的战绩,惟有U艇艇长中走出5名双剑骑士勋章得主,2名钻石骑士勋章得主(但其中的阿尔布雷希特·布兰迪海军中校因严重高估战果而饱受后人诟病)。





总结
“莱茵演习”行动是“二战”大西洋最残酷的海战,英德两国的骄傲先后沉入大洋。“胡德”号在“俾斯麦”号出现前是世界上最大最快的战舰,但会迅速被击穿沉没。这说明德军炮术精准,更说明“胡德”号的全面防护存在太大问题:没有明显的装甲盒,水平装甲和裤腰带顶部不相连,305mm厚12°倾斜的裤腰带不能保护所有重要部位。
“俾斯麦”号开战10分钟内失去主炮火力,但在英军发射了719发炮弹,被命中400多发和7枚鱼雷之后才沉没,也说明“俾斯麦”的抗沉性和防火结构优良;英军不打算加快结束战斗,而是要“洗甲板”。
“俾斯麦”号最终沉没的原因是由一连串关键事件构成的:“俾斯麦”号设计上采用了全面防护思想,舵效不佳,重火力不足。“莱茵演习”开始后,“俾斯麦”号只有“欧根亲王”号陪同,在进入丹麦海峡之前放弃加油。在丹麦海峡,它击沉了“胡德”号,引起英国人群情激愤,还损失了200吨油,续航力大减。之后,吕特晏斯摆脱了英军追击,但又发出电报暴露自己。英军“剑鱼”击毁舵机,使“俾斯麦”号无法前进,最终迎来终结。即便德舰不打开通海阀,也阻止不了沉没的命运。其中“剑鱼”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了航母终将取代战列舰。
“俾斯麦”号沉没的最重要原因是油料不足,否则,她即便被发现,也能在26日下午进入德军飞机掩护范围。“俾斯麦”号沉没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没有重视海战,想着入侵苏联而对“莱茵演习”不闻不问, 德军战舰不可能会有足够的支援。
“俾斯麦”号沉没后,主炮塔在重力作用下离开了炮座。如今,它静静地躺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