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痕宗教综述
XXX
摘要:作为本星球现存的唯一教,星痕教凭借着对风暴的掌控与崇拜在历史上大为活跃。直到它们对于史前科技的保密逐渐被解锁,以及当代新体系科技的发展,星痕教派才逐渐减弱了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本文将对星痕教的发源历史做出一定的考究与推断,同时对于其各方面做出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宗教 星痕 人文历史 星穹
0.序
在黄昏计划的末期,古代的一切遗迹埋藏在历史之中,人类在风暴中的居留地艰难生存。但那些故事毕竟是古老的传说,第一次人类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都已经是在大迁移之后的事情了。
最早追溯到大迁移时代的考古研究,是源自阿奇姆教授的《古帕南蒂尔文明的石板文字》,在此论文中,教授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将这种混合型文字完全解析。这种文字带有着早期文字的通用特征,但是混杂着相当一部分史前文字,这对于解析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本星球的自古以来的风暴的影响,古老文明的遗产其实相当难以保存。而这几块石板就是最为珍贵的材料。
我在该论文的末尾找到了完整的翻译文,当年这段文字引起了星痕教会的强烈反应。曾经多次向我国国家博物馆交涉想要取回这一宗教圣物。这段文字被教授命名为《阿斯特拉姆史诗》,具体将在下文论述,
经由这一研究,我在星痕教会的各项典籍之中寻找宗教发源历史的蛛丝马迹,直到星痕教会最新考古成果的公开,完善了下半部分的史诗,使得这篇论文有了可能。
正文
一,神话,史诗与历史
在此之前,对于目前的参考资料做出一定的注解是有必要的。《阿斯特拉姆史诗》成书时间可以追溯至大迁移之前,也就是新元前2000年。而宗教典籍《星穹书》的成书过程根据一般考据可以大致定到新元前1500至新元前200年左右。因此本文将认为史诗的可信度更高。
1机构运动的开始
古帕南蒂尔文明自称为星球的选民,根据黄昏计划的部分资料,这应当是成功返回星球的黄昏方舟中的一艘所带来的新人类。当时他们正在离坠落地点不远的一个比较小的遗迹内生活,该盆地依旧是当今的宗教圣地,也就是现在的星痕宗教的中心——星座。此在史诗和宗教典籍中可以得到验证。
史诗和《星穹书》,在人类正式文明开始的初期描述大同小异,不约而同地都指向这个地点就是宗教的发源之地。但是在之后的描述会很有些不一样。
但是在论述史诗之前,不妨先分析一下星穹书中的创世之篇。
传说在很久之前,世界本没有风暴,只有赤色的地平,混乱的光存在于这个不成型的世界里。但是,接着,名为星穹的神苏醒了,伴随着神的苏醒,一切的创生都变得有序。但是盲目的人类不懂得敬奉神的旨意,于是星穹降下风暴来筛选他的选民。那些跟随神明进入遗迹的人类得到了活下去的资格。
可以说明,对于风暴的崇拜对于星痕教来说应当是很久之前就有的信仰,毕竟古时人类的生存与风暴的变化息息相关,风暴即星痕,而星痕即星穹。将风暴等同于神明的意志,那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件了。
星穹书接下来的内容用了很短的篇幅带过了:“星穹带领着他的选民,来到他的其他遗迹,与他们约定,若虔诚,则风暴永不降下神罚。”但是这一段在《阿斯特拉姆史诗》中有比较详尽的描述。
2.方舟底层的邂逅
当时引起星痕教会强烈反应的《阿斯特拉姆史诗》,之所以能让教会如此慌张,是因为此书以阿斯特拉姆本人的口吻,详细描述了自己穿越风暴与到达遗迹的过程。这与《星穹书》中所描述的神明带领他们找到了遗迹所相悖。虽然最后神学家们的研究达成了共识,但是这一史诗对于星痕教的打击无疑是根源性的。
因此阿斯特拉姆就成为了星穹的化身,史诗中所记载的一切都成了星穹所教给教徒的穿越风暴与遵守虔诚的箴言。
而阿斯特拉姆本人的描述,则更为神奇一些。史诗记载,他在风暴之中邂逅了自称为夏娃的指引者,并从此踏上了穿越风暴寻找遗迹的旅程。在文中有一些意义不太明了的名词,翻译之时教授做了些意象化处理,使之更接近于史诗的特征。
阿斯特拉姆在小时候便对星座之外,也就是被风暴所笼罩的这个遗迹之外的东西充满了兴趣。因此他跟随一次遗迹内的人所组织的探险,幸运的找到了名为“方舟”的遗产。这里应当指的就是坠落很久的黄昏方舟,经过千年之久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不过他幸运的得到了载着指引者(原注:意为指引路程者,标明方向者)的圆球。被唤醒的指引者有着不可触碰的特征。
他跟随着指引者的引导,用腐朽的方舟的余料打造了勉强在风暴中穿行的护甲。从此跟随风暴而去。
3.开启遗迹的星键
史诗的下一段就已经是阿斯特拉姆再次回来以后的时间了,但是途中的过程全是以回忆的形式记载。他在风暴中穿行了大概有十几年之久。归来之时几乎所有人都不认识他,他向他们描述风暴之外的几乎无尽的旅程,挨饿的每个夜晚,安静的遗迹,没有风暴的天然绿洲,以及与野兽斗争的瞬间,风暴来袭的生死一断,夏娃的机能休止和与另一端人类的接触。
他似乎在故乡停留了不少时间,不仅是在整理他那些记忆不太明了的故事,也是在向着故乡的人们传授风暴的相关信息。他告诉他们他将风暴分成了哪几类,如何从未进入时的外观来判断它们,穿越不同风暴时所要作出的必要准备,如何跟随风暴外围流向的指引自动找到行进的路线…等等等等。其中有些和我们现在的风暴理论不谋而合。
当时正值星座周围风暴百年一遇的弱季,他带领着相当一部分人离开了那里,并指引着他们去往一些或大或小的遗迹,将开启遗迹的钥匙——星键(原注:意为星球遗物的开启钥匙)给了他们。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那些遗迹中的东西。
在该史诗的最后,阿斯特拉姆写下了一些赠言,这些文字依旧存在于星座的民谣之中。
4.星穹之下的宗教
于是本文就可以以阿斯特拉姆的行为为前提,来分析分析《星穹书》中的部分行文逻辑。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星穹就是神化了的阿斯特拉姆本人。
我们很明显的预见到,《星穹书》后续中那些被选中的信徒——星士,就是被指定为星键的掌管者,负责着对于人类生存与流动的任务。他们逐渐掌握了遗迹中的史前科技,每一届星士都由上一代亲自挑选,交接仪式有着详细的记载。
这种行为持续了千年之久,因为那些对于风暴的知识,对于史前科技的使用,使得围绕星士这一类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建成,围绕着遗迹周围居住地的联合地区开始产生。由于遗迹的原因,星士们从未离开帕南蒂尔地区。但是逐渐扩大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区的人与另一端另一艘方舟所带来的人逐渐产生接触,与原来脱离了星士这一结构走向世界的人产生了再接触。就在这一长期的发展与演化中,名为星痕的宗教产生了。这便是星痕教的历史。而星穹书,正是神化阿斯特拉姆的逐渐过程。
5传播星痕的荣光
新元0年,星痕教会正式确立,成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教活动,他们自称星阶。这一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是在新元300到新元400年之间。当时由于行星运动使得全球风暴大为减小,使得星阶有了传播星痕这一荣光的绝佳机会。
当时的星阶们几乎遍布半个世界,有一些甚至远渡重洋到了另一边的大陆。这段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100多年,星痕教会称之为神的旨意。在当时,一些最大的遗迹被偶然发现,教会控制了比较近的一些。而另一些则只能对其宣告所有权,虽然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当时教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教会的鼎盛时期是在新元500年之后,除了星痕教会统治之下的帕南蒂尔的阿斯特里亚之外,世界上还有多个国家把星痕教作为国教,对于教会保持着相当的崇敬与供奉。
这是随着第一位教皇,星之统治者斐德利的诞生而带来的。
6.传奇教皇的一生
斐德利全名艾萨克•斐德利,他非常幸运的作为星座的星键继承者而出生,上一届的星士让他度过了一个相当充实的童年和青年。他很快就成为了同龄人中优异的那一类。他对于宗教的信仰非常坚定,如果说斐德利之前的星痕教的政教属性还不够紧密的话,斐德利正是把它发挥到极致之人。
正式成为星士之后的斐德利十分强势,虽然在正史之中他是以较为和平的手段大权独揽,其他星士愿意以保留星键为条件交出其他权力。不过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表明这位统治者对于权力的追求非同寻常,可能凭借了某些武力。
新元497年,第一任教皇正式被任命。在此之前,星痕教会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人得到过如此大的权力,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造就了第一任教皇的诞生。斐德利大肆扩张了教会国家阿斯特里亚的领土,并将星阶们派到世界各地,更进一步地开发了遗迹中的史前科技,并再次确认了星痕至高无上的地位。
至此历史上第一次宏大的战争即将开始。
阿斯特吉亚的扩张行为侵犯了另一端帝国的土地,双方冲突不断直至发生了第一次战争。以后便演变成了宗教星战与帝国的愤怒。星痕教会所掌握的科技手段其实远远超过帝国的能力,这场战争本身毫无可比性。但是战争其实持续了有十几年,两大超级势力的冲突拉扯从未停止,风暴对于战争的影响实在是过大。然而众所周知,这场战争以斐德利教皇的突然死亡,全球风暴的突然爆发和帝国的铁蹄荡平了帕南蒂尔而结束。
7.漫长持续的复归
很多史学家分析过阿斯特里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教皇这一昙花一现的权力究竟是是还是非。多方面的原因这里就不多赘述,主要仍是因为风暴的加强引起了教会的内乱,而风暴的加强也给了帝国可乘之机。帝国的军队在荡平帕南蒂尔之后并未停留,他们害怕风暴的持续加强会导致他们回不到故土。
军队带走了相当一部分战利品,其中就包括上半部分的《阿斯特拉姆史诗》。因此这一遗物才能够才我国境内被发掘出来。
之后的星痕教会一蹶不振,教皇时期鼎盛的40年仿佛过眼云烟。教会制度名存实亡,残余的星士们各自为政,互相倾轧。风暴把他们与世隔绝。同时史上最为昏暗的一千年开始了,永无止尽的风暴活动几乎停止了一切旧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转向更为残酷的资源争夺与占有。拥有着史前科技的星痕教会也只能勉强保证在帕南蒂尔的生存。
就在这一千年里,星球的原生科学开始逐渐发展,逐渐与史前科技接壤。而这一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这个时候星痕教的名副其实的中心只剩下了帕南蒂尔上原有的遗迹领土,与其余星痕教下所受影响的国家地区失去了长久的联系。教派的分裂就此开始。
8.近代星痕的发展
再次有比较大的变动的历史,是在漫长的风暴运动结束以后,即神罚的一千年结束之后。这个时候的星痕教会说不上有多兴盛,漫长的神罚磨砺了这个宗教的气性。对于扩张产生了禁忌的规定。
新元1543年,伟大的神学家,科学家,星教士朗基尔苏诞生,他凭一己之力拉近了千年的科学研究,并凭借遗迹将星痕教会的科技实力一举拉到了世界巅峰。虽然他的晚年饱受信仰崩塌的折磨,但他依旧是星痕教不可或缺的一位伟人。他在任内的时候,星痕教出现了很久没有过的兴盛的迹象。
朗基尔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可估计,他在实地考察与实验中的理论是近代新体系科学的奠基石。同时他也是一位神学家,他将这一切指定为星穹的指引,并在教授科学的同时传教。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他的传教卓有成效。之后便迎来了科学的蓬勃发展和现代化的初期。
但是几乎是最早完成科技革命的帕南蒂尔地区却并没有成为世界中心,反而停止不前,直到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满足于遗迹科技带来的安全,害怕扩张带来的神罚,而星士之间也并不团结。这种害怕权力而带来的权力分散使得星痕教会失去了跟随世界飞速发展的机会。
阿斯特里亚最终成为了一个本应兴盛却衰弱的宗教国家。
另一边分裂的教派,和原生星痕教失去联系的星痕教的影响地区,至今仍在某些国家的某些地区有些一定的影响力,至此不在赘述。
二,教宗,典籍与信仰
1.教宗
星痕教的教宗其实很奇特,他们并不以信仰为第一位,而是以敬畏为第一位。这是在每个人入教之时就会被赋予的第一观念,在研究中,这是在漫长的风暴一千年中所养成的习惯,教皇的战不逢时彻底击溃了对于信仰这一词的虚伪掩饰,虽然历史学家们认为如果当时风暴推迟十年左右结果会大不相同。每个人都要学会敬畏神明,其次才是信仰。不被风暴所侵害就是神明最大的仁慈。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它其实更接近于原始宗教,信仰上的打击导致它在信仰凝聚力上确实大为减弱,发生了结构性的倒退。这也是其在现代衰弱的原因之一。
星痕教认为,星穹自古以来就将穿越风暴的技能教给了他们,因此设立了星标这一职业。在进入风暴之前,星标们会发起祈祷,祈祷此次穿越风暴不会触怒星穹。具体的祷文在《星穹书》中有详细记载。在现代之前,其实星标们穿越与检测风暴的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了,直到国际公约对于风暴的详细分级以及风暴手册发布之前,星标们一直都是这个世界上风暴相关的科学技术与经验最为完备的一群人。最早实验现代风暴检测与预知技术的就是星标。
星痕教宗中当然少不了对于人死后的描述。风暴葬是对于一名信徒必定的葬礼,他们认为星痕会在风暴中接见他的灵魂,并判断是否需要指引他去往最终的遗迹——星柜。被挑选的子民将会去往那里得到星穹的教诲与恩赐,而不被选中的灵魂则会在风暴中烟消云散。没有得到风暴葬的灵魂则会被星痕直接处刑。对此补充一句的话,就是教皇斐德利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星座之中,教会认为他虽然是对教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并没有资格直接面见星穹。因此他的灵魂的归所就是他最初的遗迹星座,这大概是教会对于教皇最仁慈公正的处理方式了。
信徒们每年或者每半年都会前往最近的星痕教的遗迹朝圣,去观看那些现在仍在运行的史前科技。虽然伴随的技术的逐渐解锁与进步,科学家们知道那不过是一些反应堆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但是仍旧只有帕南蒂尔的遗迹对普通人开放。至于其他国家,那些就成了军事重地,星阶们不得不造一些其他建筑来代替这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的行动。每个月都会有幸运的人得到和星士交谈的机会,或是得以参加星士的一些课程,这些在原来都只是下一届星士的特殊待遇。
至于一些其他的生活细节,我在此不多叙述。譬如在祈祷时双手作星状等等。
星痕教将遗迹中的物品都称之为圣物,以至于对于星座的抽象模型都成为了神圣的,就是信徒们一直戴在胸前的星之键,也有取自星键之意。但是真正的星键不是这样的东西,真正的星键不过是一段密码,一把钥匙而已。
2,典籍
星痕教的典籍不算多,除了以上的《星穹书》,还有教皇时代的《星约》以及一千年内的《先知书》等等,还有一些野史就不需多提。这些书其实有一些哲学在里面,特别是如果没有读过《星约》其实就并不知道教皇是一个多富有个人魅力与深邃思想的人,即使它被封禁过一段时间。
3,结语
星痕教其实拥有过很多次机会,但是无一都失败了。它有过最先进的科技与最先进的政治体系,但是仅仅信仰一个原因便万劫难复,或许存在过教皇成功的历史,但我们无法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宗教帝国与宗教时代。星痕最让我们感到害怕的就是它那种先进性,对于科学的完全包容。因为敬畏大于信仰而带来的就是十足的探险与包容精神。星穹没有赐予过他们什么东西,如果说有,那就是除了风暴以外的思考的自由与自力更生的无尽的创造力。但是信仰的崩塌,是毁掉一个宗教最简单的方式,因此它无法再往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