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哲学第一节:存在论时期之前苏格拉底时期(共相)
1.前苏格拉底时期《共相》
自人类质变为可以使用符号对对象进行认识的认识主体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使用语言对认识对象形成概念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存在论时期。
早期人类的符号认识是我们对各种现象形成了概念。认识到了不同现象的联系与变化,比如猎取猎物然后猎物会死,人都会繁殖产生新的人类个体等等。纵观早期人类文明,我们尤其对危及人类生命的各种灾难记忆很深刻。比如大多数文明的早期传说中都存在的大洪水记忆。
对于这些超出人类能力应对范围的事物和灾难,人类创造出了各种超自然的神的概念来解释。这就有了早期的神话,地球上大多文明都有这种神话。比较著名的有希腊罗马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等等。
人类进一步在符号认识中发现了不同的对象中有共有的现象,并对这些共有的现象形成了“共相”概念。比如大家都是人,“人”这个概念对于群体中的个体人类就是共相。太阳是热的,火是热的,“热”对于热的事物也是共相。
人类理性的发展即是起于对符号认识形成的共相概念的认识。人类对共相概念的认识体现为人类对万物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
人类对于“共相”的符号认识的开启,可以说是哲学的开始。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早期都形成并发展了“共相”认识。当然实际上对共相的认识暨哲学的开启是有符号认识的人类所都能实现的,并不分东西方。但是中世纪以来西方处于矛盾激烈区域,人类对符号认识的辩证发展比起矛盾没有那么激烈的大一统的东方需求强烈。所以近代以来西方符号认识暨哲学发展较中国哲学量变质变的比较快也比较领先。
人类理性辩证发展的历程中很多符号认识的质变是由西方哲学家完成的。所以理性哲学章,我们大部以西方哲学的进展为主轴展开叙述。当然在中间也会穿插一些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做对照分析。鉴于论述哲学史的书文琳琅满目,本文对整个哲学史也不做详解,只对整个量变到质变发展作关键讲述,略简略。
人类哲学在西方的开启,首先是米利都学派开始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率先展开对万物本质的论述,并且创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
这是很重要的开始,在米利都学派之前古希腊神学家或者祭祀都说万物是某神创造的,但是这种神都是人格化的神,不能视作是人类用“共相”概念对认识对象的认识。
泰勒斯的“水本原论”在符号认识上认为万物存在并且本质是“水”。泰勒斯用符号认识建立万物的存在这一全体的集合,并给予了一个共相“水”。这是哲学家明确的建立了对存在的“共相”概念的认识。泰勒斯因为这个贡献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开启了哲学在西方的的存在论的思考,展开哲学的追问历程。
人类对于万物的存在建立共相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大概出现于泰勒斯的同时期的老子。泰勒斯同时代中国哲学家老子通过《道德经》建立了对万物的存在本质的“道”的“共相”概念的进行认识。
西方哲学在泰勒斯之后,泰勒斯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继承了老师认为万物有本质的认识。但是阿那克西曼德反对泰勒斯的说法万物本质为水。他认为万物的本质也不能是某种可见的元素。
因为如果万物的本质是可见的水或其他的元素,那么万物就会万物都会被这一种可见的元素吞噬征服。阿那克西曼德就此认为万物本质必须一种中立的无法可知的元素,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他提出万物的本质是一种无定型的东西叫阿派朗。
阿那克西曼德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不定型的阿派朗没有得到泰勒斯的另一个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的认可。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源既不阿派朗,也不是水,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气。他发现气能被压缩变成水,水再被压缩能变成土一样的固体冰,而气体稀薄的时候是火。“气”这个概念可以复现包含很多元素。所以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
阿那克西美尼之后米利都城邦被波斯占领,陷于战乱。泰勒斯创建,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发展出来的理论为爱菲斯城的赫拉克利特继承发展。
赫拉克利特继承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理论,创建了爱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继续米利都学派开启的对万物本质的追问。但是他不认同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本质是气的说法。赫拉克利特认识了万物的变化,他提出了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可以燃烧并熄灭的火。
他从火的燃烧和熄灭中得到灵感。他认为万物就像火的燃烧熄灭一样在生成与消失中流动变化。他认为火的燃烧和熄灭都有一定尺度,火燃烧到一定尺度后熄灭,熄灭到一定尺度后复燃。这种事物燃烧和熄灭的运动是一种规律叫“逻格斯”。赫拉克利特这种既有万物存在于流动变化的思想是早期朴素的辩证法。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哲学中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说把“变化”既“逻各斯”作为了万物的“共相”概念。
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看到了“变化”。爱利亚学派则看到了“不变”。克赛诺芬妮在古希腊的另一个城邦爱利亚批判了当时希腊人格化的多神论宗教。
克赛诺芬妮认为创造一切的神不是那些按照人类自己的形象塑造的人格神。神是不动的,在心灵和形体上都不像人,但是能看,能听,也能知并且用心灵的力量使万物活动。克赛诺芬妮的思想为哲学史上爱利亚学派奠定了基础。
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巴门尼德结合他的老师克赛诺芬妮的只有一个不动的神的一神论思想,再通过批判赫拉克利特万物都是变化的思想。巴门尼德认为万物的变化存在于“一”不变的本质,不变的“一”才是本质。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的万物的本质是个不动的“一”。这个作为万物存在的本质“一”是永恒的,是不可分的,是可以思想的真实。同时巴门尼德认为人类感官经验中运动变化的具体存在是假象。在这里,巴门尼德建立了感性的现象和理性的概念区分的认识。
巴门尼德这个观点真正开启了存在论的形而上学的探讨,可以说他创造了形而上学。这种思想的存在是真实存在,感知的具体存在是假象的观点成为了后世形而上学哲学的奠基思想。
巴门尼德提出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他在自己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中论证这一点。他提出了人的认识的两条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及“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他认为第一条路是确信的途径,第二条路根本不可能。他把第一条路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称为“意见之路”。
我们可以看到“存在者存在”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A=A,“不存在者不存在”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律¬A≠A。所以也有人说巴门尼德是形式逻辑的创造者。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及存在是不变的“一”的思想可以说是完成了人类对“共相”概念的认识。
巴门尼德通过建立一个全称概念存在的“一”,再否定“不存在”。他可以说建立了符号认识的形成的“共相”概念的边界。巴门尼德用一个概念“一”建立了人类能形成的对万物存在的共相的符号认识。所以说巴门尼德可以说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人类形成符号认识的“共相”概念的认识。
我们回到中国哲学认识中国哲学对符号认识的“共相”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概念可以作为对万物存在的“共相”概念,也是一个完成的概念。“道”作为一个全称概念生成万物,又蕴涵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完成的“共相”概念。
中国哲学家老子跟泰勒斯是同时期的。老子比巴门尼德的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哲学在老子之前就有对万物存在的“共相”概念的追问。
中国起自夏朝之前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国哲学对符号认识“共相”概念的早期认识。早期中国的《易经》阴阳运动转化万物的哲学是中国“共相”哲学开启与发展。
《易经》阴阳学说的提出者据称是中国远古领袖伏羲,进一步的发展集大成者据称是周文王。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对的“共相”概念的完成者名传后世。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是中国哲学对“共相”概念认识的完成。
巴门尼德时期,西方哲学还有其他的一些学派。我们可以认为是人类对“共相”概念认识的一些补充。这些学派主要有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学派,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不可分的原子。另外有毕达哥拉斯从数学出发,提出了万物的本质是数。还有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他提出一系列悖论去帮助证明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他被认为创造了方法上的辩证法。
这一系列哲学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哲学开启并发展完成了人类符号认识的“共相”概念的认识。这是“共相”概念这一人类理性的质的量变到度的发展。
在西方哲学的认识史,我们可以将泰勒斯的认识作为人类理性“共相”认识的发展的量的“单称”的开启,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到赫拉克利特等的认识是人类理性“共相”认识的发展的量的“特称”的展开,巴门尼德的认识是人类理性“共相”认识的发展的量的“全称”的完成暨“度”的到达。
在中国哲学的认识史,我们可以将起源于夏朝之前的《易经》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哲学对人类理性“共相”认识的发展的量的“单称”的开启。夏朝之后商周的对《易经》学说的补充发展作为中国哲学对人类理性“共相”认识的发展的量的“特称”的展开。老子的认识作为人类理性“共相”认识的发展的量的“全称”的完成暨“度”的到达。
综上,巴门尼德在西方哲学史与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完成人类符号认识的“共相”概念的认识即是理性哲学存在论时期第一阶段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