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太祖朱元璋—奋起2

2023-08-08 05:03 作者:盛世华夏照古今  | 我要投稿

随着朱元璋的军功日盛,其地位与当初已不可同日而语,郭家的队伍就快要成姓“朱”的了。说起朱元璋正式夺得兵权,有一段“砌城墙”的小插曲,就像是朱元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戏的结局很简单,“成了“军”十五年(公元1355)春天,在朱元璋的谋划下,郭子兴派张天祐攻下和州,郭子兴非常高兴,命令从此由朱元璋统率其部下兵力。但是,当时军中诸将还看不起朱元璋这个“毛头小伙子”,因此,朱元璋得令之后,并不先公开示人,到了与众将一起议事时,他也让众将坐在象征尊贵的右手边,自己坐在左边(有趣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受这件事的刺激,到他当皇帝后,改变了传统习惯,下令天下以左为尊),到了部下来请示汇报,朱元璋总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时候,其他的将领才开始有点服气,气焰上弱了一截。接下来,在朱元璋的决定下,大家同意三天之内用砖砌好城墙,每个将领都有各自承包的任务。可是,许多头目并不将这个约定当回事,只有朱元璋的铁杆尽心尽力、纪律严明,没日没夜地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到了约定期限,只有朱元璋部下砌好了城墙,这时候,朱元璋才拿出郭子兴的命令出来,威胁要对诸将军法从事,在这种情势下,各将领只好都灰头土脸地接受了朱元璋的领导。 过了不久,朱元璋未来的大将军常遇春来投奔他,常遇春是朱元璋建立明帝国的第二号大功臣,史称他一生征战无数,未尝有败绩,其勇不可当,由此可见一斑,他的到来,对于朱元璋来说真正是如虎添翼。同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当时,刘福通迎立韩林儿,建国号宋,建元龙凤,封郭子兴之子天叙为都元帅,天祐、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实际上,实权主要掌握在朱元璋手中。不过,从此,朱元璋军中即以龙凤纪年。 眼看着朱元璋势力一天一天做大,根本不把郭家子弟放在眼里,身为都元帅的郭天叙自然满肚子不高兴,但是又没办法,却拉不下架子也不甘心主动“让贤”,将位子拱送给朱元璋。朱元璋面上不说,但心里自有计较。没多久,朱元璋率兵渡江攻下太平,建立为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代理”元帅一职。这时,郭天叙及其舅舅张天祜率兵与元降将陈野先一起攻打集庆(今南京),陈野先突然临阵倒戈,郭、张二人都被杀。随后,陈也被杀。天叙还有个弟弟天爵,对朱元璋自然还是不满。以“谋不利于”的名义干脆被直接处决。从此,郭子兴的队伍真正全部归于朱元璋,朱元璋终于成为独当一面、拥踞一方的豪雄。 龙凤二年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向集庆,元军军民共有50多万投降。人城后,朱元璋通过召集当地的头面人物以及一众官吏发布安民告示,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设大元帅府,擢录了一批文武官员。同时,朱元璋在诸将的拥戴下当了吴国公,在小明王处也升了官,后来做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部下诸将都升为元帅。自此,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西起滁州,直到芜湖,东起句容到溧阳。而四周都是其他雄豪或元军的地盘,情况大致如此:东边元军定定地拥兵镇江;东南张士诚以平江为据点,破常州,目标直指浙西;西面池州为徐寿辉所据;其余周边多为元军占领。总体而言,这时候,朱元璋还是势单力薄,形势并不容乐观。但是,也恰恰因为他还未显山露水,还没有引起各方力量特别是元朝廷的足够重视--元军主要对付的是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了小明王的年号、官爵,只是宋的势力中并不引人注目的一支,所受的压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因此,朱元璋获得了较为充足的“休养生息”机会。也可以说,这正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他的战略选择,使其势力得以保存、壮大,直等时机一到,即可冲天而起,势不可挡。 其时,北边的元朝廷靠着地方力量的支撑,势力还不小,但没有真正将矛头直指朱元璋,直接与朱元璋相邻的劲敌主要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其中尤其以友谅力量最强。朱元璋一直在筹划着如何安排其战略计划。攻下徽州时,休宁当地的一位叫做朱升的老儒生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坚固城池,积蓄粮食,开源节流,巩固扩大势力、做好战事防御准备的同时不急于称王,避免自己目标太大,腹背受敌。应该说,这是非常有远见的策略,既可以保存实力,又能相机而动,待“鹬蚌相争”进入白热化,便可坐收“渔翁之利”,确实是高明,朱元璋为之激赏,及时贯彻到自己的计划之中。这时,刘基,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神机妙算、“下五百刘伯温也给朱元璋仔细分析形势。刘基说,张士诚这个人目光短浅,只想守着他那一亩三分地,根本不用担心,陈友谅呢,杀主自立,名号不正,据有上游有利的形势,无时不在想着怎么把我们给灭了,我们必须首先对付这小子,把居一方 陈友谅这坏小子灭了,孤立的张士诚马上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然后, 主上就可以挥师北上,成就帝王之业了。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

明太祖朱元璋—奋起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